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的阐释和申发即为典型一例。“化境说”自钱锺书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以来,一直是翻译界、语言学界、文学界探讨与论争的高频话题。众多学者思忖:“化境说”是什么?来自哪里?属于什么范畴?与其他翻译思想有什么关联?该如何运用和评价?这些问题无疑是值得学者深耕细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人撰书整理、评价、阐释包括“化境说”在内的钱锺书翻译思想,从不同侧面呈现其翻译思想精髓及其在钱氏学术思想中的地位。然而,“化境说”称引多、阐发少的现象一直存在,有关“形而上却不能形而下”“只可意会却不可言传”“可论可辨不可细化”等说辞时有耳闻,它究竟能否以及如何指导翻译实践,这一课题仍然悬而未决。余承法教授《全译求化机制论——基于钱锺书“化境”译论与译艺的考察》(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以下简称《求化机制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入、系统的解答。该著运用文字学、哲学、文艺美学、翻译学等跨学科知识诠释“化”的内涵、挖掘“境”的深意,确立“化境”与全译之间的内在关联,揭开了“化境说”抽象玄妙的神秘面纱,并通过对钱氏“化境”译论与译艺的互动考察,建构了一套完整、客观、能操作、可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诠释和当代转化。
该著尤其重视澄清概念的来源和内涵。作者追溯了全译、“化境”、等化机制、繁化机制、简化机制、移化机制、换化机制、分化机制、合化机制等九个核心概念的来源,阐释了各个概念在不同时空的演变过程,梳理了学界解读和运用各个概念的历程,批判地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合理成分,基于此加以重新界定,建构了全译求化机制的概念系统。例如,针对等化机制,作者全面梳理和辨析国内外与“对译”“等化”“对应”“对等”相关的文献,指出这些概念在理论或实践层面还需进一步厘清,提出从表、里、值、语、思、文六个视角把等化归为全译求化单一机制并给出明确定义。作者贯通历史与现实,联系国内外概念变化的历史与现状,重视确立本土理论的本源和根本,体现他在研究过程中的宽广视野和理论自觉。
理论解读和译例分析的互动互证是该著的一大特色。作者创造性地融合“以钱解钱”和“以钱证钱”的研究方法,加强钱氏“化境”译论与译艺的互动考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阐释钱氏对“化”的定义,认为“‘躯体换了一个’是指语言文字的交换,语言形式的数量改变……‘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精魂依然故我’,指保留原文语义内容,再现其价值”,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层面对七种单一机制下定义,并紧扣定义挖掘钱氏翻译艺术,向读者展示“化境”译论与译艺的双向互动过程。第二,将钱氏文论术语“师法造化”和“笔补造化”等用于赏析其翻译艺术,结合钱氏提出的两种求“化”方法即“欧化”和“汉化”,论证了全译求化极似律中“极似”的内涵,并以钱氏的翻译实践证明近似和胜似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促进了钱氏文艺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相互赋能。第三,从理论上确立清晰、完整的概念系统,或表里互察,或分类讨论,从自建钱氏作品全译语料库中选取译例支撑其观点,又借助理论剖析各个具体译例,突出理论阐释与译例分析的互证互补,推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结构化的体系建构是该著的又一亮点。全书从界定概念出发,在横向层面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探讨全译求化单一机制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理论依据,论证六种非等化机制兼用并存、彼此合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纵向层面对各个机制进行层层分割,并用译例佐证,从而建立了结构连贯、逻辑严密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该书在论证钱氏“化境说”的核心是“化”、“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基础上,以求化极似律和求化三位一体原则为根据,从内涵、理据、类型三个层面建构了七种单一机制。作者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缜密的逻辑推演和娴熟的译例分析,立足“化”“境”两个点,把它们连成“化境”一条线,并与全译的内涵紧密相连,从表-里-值、语-思-文的“两个三角”设计了七种单一机制的七个平面,进而建构了结构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深化了钱锺书“化境说”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译论,拓展了钱锺书研究(“钱学”)的视域和范畴。
《求化机制论》是作者“一剑磨十四年”的结晶,在延续中国传统“化”论精髓和推动全译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在出版前后发表的三十多篇系列论文已显示突出价值和重要影响,将对翻译专业师生、从业人员和“钱学”爱好者带来诸多裨益。全书提供的译例数量丰富、新颖鲜活,解析详尽透彻,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在求“化”入“境”的世界里尽情徜徉,在钱氏出神入化的译艺中体味语言之妙、思维之精、文化之美,将会有效提高语言赏析能力、翻译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