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底尽头:穆旦传》后记

2024-08-23 00:00:00易彬
书屋 2024年8期
关键词:穆旦幻想文献

说起来,或许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1994年下半年的时候,王一川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问世,小说卷收录金庸的作品而将茅盾排除在外,自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但对于一位刚刚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而言,“并不广为人知”的穆旦被推上诗歌卷的首位,或许才是更值得注意的事实。

之后也有过一些阅读和谈论,但能够记起的画面不多。更确切的行动,应该是世纪之交的时刻,穆旦最终被选定为我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时,穆旦研究(包括文献整理)的总体格局未定,论文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或所谓思想的辩诘,也做了历史寻访的工作,我曾去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原始资料,得见穆旦早年诗集和若干早期诗歌的发表本,注意到了不同版本间所存在的差异。(近乎一种直觉,当时并没有所谓版本、底本、异文等概念。)而随后《悲观的终结》的写作以及采访杨苡、杜运燮、江瑞熙(罗寄一)、郑敏等人,大概可算是新的开始。实际上,四位友人在同一个时段来谈穆旦,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同学四人谈穆旦》,2002)内容很丰富,道出了许多非亲历者不能体察的内容,所勾描的“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而不得的穆旦形象也生动可感,以致自己当时学识的浅薄、眼界的有限以及访谈技术的粗糙,似乎都不那么醒目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关于穆旦研究的文字已成系列,侧重点自然是各有不同。《穆旦年谱》处理的是编年问题,《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是史论的路数,《穆旦诗编年汇校》着眼于版本,《一个中国新诗人:穆旦论集》是专题论文集,《穆旦研究资料》(上、下册,与李怡教授合编)是研究文献的汇编,《幻想底尽头:穆旦传》则可说是综合性的写法——这么说似乎有点奇怪,实际上,这关乎传记的写法。基于并不算短暂的研究生涯和比较多的传记类文字的写作,我愈发倾向于认为:二十世纪的文化语境盘根错节,复杂难辨,传记(也包括年谱)类著作很有必要突破传(谱)主的单一性文献的局限——突破的力度越大,越能呈现出广阔的传记知识背景,也就越能呈现出复杂的时代面影。由是,一部传记,对写作者的综合能力——如何融入传主的人生、写作、时代诸方面因素,又能保持必要的平衡——是不小的考验。不过,这方面的想法还没有系统地进行归结,暂且打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二十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生态已大为改观,穆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已比较完备,穆旦的经典化程度也大有提升。这些变化固然引人注目,尤其是想到自己对这一进程有所推动,有时也会为之振奋,但“二十多年”,实在不算是短距离了。一个人由青葱岁月走到知天命的年纪,心里难免会况味杂陈。学术工作之甘苦,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或许,在一本书的结尾,更适合说说有时候浮现出的那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诗歌、因为文献搜集而结识的不少天南海北的同道中,有一个微博时代就已结识但至今未曾谋面、现在也不那么年轻了的朋友,他很喜欢穆旦,做着跟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最初只是在微博上互动,有时会跟我透露些穆旦的资料,比如询问某网上的某个材料是不是穆旦本人的字迹之类。(东西是真的,但有代抄的情形)某次,我为学报主持的诗歌研究栏目刊出穆旦研究专辑之后,给他寄去一本,他说也要给我寄个东西。我猜想可能是他的诗集之类的吧,哪想寄来的竟然是穆旦的第三部诗集《旗》。后来他考取了北方的一所电子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我又给他寄过书,他后来又说要给我寄东西,收到一看,是一叠穆旦“交代”材料的复印件(花了不小的价钱购买获得)。在那些时刻,你真会觉得,即便学术研究的读者再少,有这样一个读者,也是值得的——何况,现在穆旦是热门的研究对象,很受读者的欢迎。

提到“交代”材料,顺带说一句,当初觉得去查穆旦档案多有波折,如今看来,其实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时代总在发生改变,一个研究者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无法进入或无法抵达的境况,奈何!

书名中“幻想底尽头”,出自那首被认为是开启了穆旦晚年写作的《智慧之歌》: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一个“从幻想底航线卸下的乘客”,“永远走上了错误的一站”(《幻想底乘客》,1942),在1976年3月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然走到了“幻想底尽头”——精神的折磨还在持续,又因夜里骑车摔伤腿而新添肉体的疼痛。“幻想”在穆旦的写作中算是比较高频的词汇,也有着非常切实的人生含义——疼痛感最终也没有消失,1977年2月26日,终于决定动手术的穆旦因心脏病发作而倒下!

我曾经向一些年轻的朋友(主要是我的学生)许诺,比起其他几本穆旦研究著作,这一本可读性更强些,没有那么多的学究气,但现在看来,它依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传主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文献的审慎处理,全不是“讲故事”的写法——秉持的是“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的原则,努力去追摹史家的笔法,而不作文学式的虚构与渲染。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几本穆旦研究著作的作者,我还是更希望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并不顺意的一生,也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

“二十多年”确实已不是人生的短距离!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位论文都选择了以穆旦为主题,感谢业师刘俊先生和吴俊先生的引领、教诲和宽容,你们的学术风范始终是我前行的动力。为此,也要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所提供的成长环境。而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所度过的大学岁月,作为故事的缘起地,也是值得铭记的。

感谢洪子诚、吴思敬、陈子善、丁帆、李方、成松柳、程光炜、解志熙、罗振亚、郭娟、李怡、张新颖诸位长者一直以来所给予的诚挚鼓励和帮助。感谢周立民、陈越、徐自豪、王可、李东元、邓招华、凌孟华、杨新宇、刘波、张元珂、司真真、乔红、李哲煜、冯昕诸君热情无私地提供相关文献或在文献查找上所给予的帮助。本书的一些篇章,曾在《书屋》《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诗探索》《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鲁迅研究月刊》《扬子江评论》《文学评论》《现代中文学刊》《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感谢你们的支持。

还要特别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肖海鸥女史接纳此书,只是因为在2022年7月的时候,看到一则关于“艺文志eons”的推文,里边有《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巴赫传》《本雅明传》以及张新颖教授的《三行集》等讯息,立刻就觉得要是“穆旦传”能放到这里出那就太好了。托母校的刘晓丽教授询问,很快就联系上,并且确认“好运都是这么来的”:海鸥说自己“非常喜欢穆旦”,之前艺文志公众号推送张新颖老师写穆旦的文章的时候,就有朋友转我的文章给她看过;又说,张文江老师把《钱锺书传》改完交她重版,“要是能加上穆旦传,那终于能做一些中国了不起的人物了”,遇到这样的出版者,是何等幸事啊!

所以,不管时代如何流逝,生活总有无限的美好。还是那句话:爱诗者,将与诗同在!

(易彬:《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

猜你喜欢
穆旦幻想文献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名作欣赏(2022年36期)2022-02-10 12:08:5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穆旦《我看》(节选)
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 06:37:46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一直想找机会写穆旦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锁不住的幻想
知识窗(2017年2期)2017-02-10 20:20:22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