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湖湘文化源流悠长,湖湘文脉底蕴深厚,“文艺湘军”凭借深厚的革命基因,曾经是全国文艺界的一支劲旅,现在亦是全国文艺界独树一帜的品牌。祖烜则是湖南文艺评论队伍的领军人物。文艺评论是文艺的脉象,好的文艺评论拨云见日,如霁光出岫,照亮文艺现场;又如潮头新风,激浊扬清,彰显对作品的通透认知,凸显文艺批评的价值引领。《湘文艺评》伫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重任,书写了文艺界的湘声湘韵,本书的魅力正在于此。
该著收录六十多篇文章,分为“综合评论”“文学评论”“美术书法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和“影视音乐评论”等五个专题,是作者对新时代以来文艺理论发展、文艺创作实践尤其是湖南文学艺术创作的观察与思考。从内容上看,这些评论文章特点鲜明:一是自觉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文艺批评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作出自己的理论思考和阐释解读;二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新时代湖南各类文艺现象和文艺人才,所选评论涵盖了文学、美术书法、舞台艺术、影视音乐等多个门类,既关注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家和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名作,也突出对地域性艺术家特别是崭露头角的新生代艺术家的关注与评论,体现了作者的真诚和善意;三是学理性与可读性兼备,作者以专业、理性的眼光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揭示创作的奥妙,掘进审美的意义,而在表达上却没有“学术腔”,在讲究学理性的前提下,作者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快明朗的文风和贴近现实的当代视野进行切中肯綮的评论,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批评风格。
读完书稿,心有所悟,这些明理会心的鲜活文字,读起来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作者评论的大多是近年来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艺术家或重要文艺活动、文艺事件,所议所评,均自带流量,它们串起的就是一部新时代湖南文艺发展史。《大风之歌》《坪上村传》(文学),《长津湖》《理想照耀中国》(影视),《百年正青春》《魅力湘西》(舞台艺术),《湖湘书法经典》《洞庭寻梦》(书法美术),书写脱贫地标“十八洞村”、学习周立波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一篇篇留存在记忆深处的精品力作,经作者解读评辨,便可洞幽烛微,带我们进入艺术堂奥,形成强大的艺术气场,产生批评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作为先睹为快的读者,我觉得阅读此书,需要找到文艺评论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三个“密码”。
一是回应时代的价值立场。祖烜同志长期在文化宣传一线工作,先后担任湖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自己也是知名的文艺评论家,能以较高的政治站位、文化责任和专业化的艺术眼光展开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在评论中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将理论自觉付诸批评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与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添砖加瓦。这在“综合评论”一组文章中有充分体现,如《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根本指针》一文,从八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了全面解读和深入阐发,观点拎得清,问题抓得准,分析入理入心,能让我们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如何深刻回答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是指导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详尽分析,堪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样本。
随之,该著结合新时代文艺发展和湖南文坛的实际,建设性提出了如何锻造文艺评论“湘军”,用好文艺评论这面镜子,推动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等事关文艺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文中说,“笔墨当随时代”,文艺创作要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之问,文艺评论同样要体现时代精神,聚焦新时代文艺场域精准发力,聚焦重大主题、重点优秀作品、重点创作门类、重要评论阵地和重点评论家群体,锻造一支有担当、有实力的湖南文艺评论队伍,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把“文艺湘军”的品牌擦得更亮。为此就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把牢正确方向,主动担当作为,让文艺评论与历史同行、与人民同心、与创作同步,实现文艺审美价值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评议文艺现象与引领社会风尚相统一、更多数量更广覆盖与追求高质量相统一、遵循规律性与强化战斗性相统一,以及彰显湖湘特色与扩大全国影响相统一。这些观点站位高,导向正,方位明,充分彰显了文艺批评回应时代的价值立场。
二是贴近对象的精到评判。著中文章,无论是作品评论,还是对作家艺术家的评价,都能从文艺实际出发,紧扣对象特点,往往三言两语便切中要害,其分寸感、精准度无不拿捏得恰到好处。他评价中年归来的韩少功:“在汨罗八景这个山村‘挂职’为农、耕读写作,真正地融入乡间、土地和自然,创作出了以《山南水北》为代表的一批‘新寻根文学’,不仅开掘了当代乡村文学写作的新向度,也把当代乡村文学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说彭东明的乡土创作有了“情感上的巴皮恰肉,理解上的息息相通,表达上的心领神会”,方能“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锦绣文章”。他评价黄铁山、朱辉、殷保康、张举毅“湖南水彩四大家”的禀赋和眼界、浪漫与豪放、才思与激情,使创作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湖湘气质,他们孜孜以求,创作示范,带出了一大批本土水彩画家,形成了有影响的水彩画家群。
在品评具体作品时,能做到“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以高远的专业眼光,望表知里,扪毛辨骨。例如,在论及《湖湘书法经典》时作者提出“叩问经典方可追本溯源,不忘本来方能走向未来”,传承正脉书风,意在涵养文心,修身守正,惠泽读者,领会经典作品的风神韵致和笔墨精髓,有助于在传承的基础上化古出新,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湖湘书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神采。针对不同文艺类型的作品,作者的评价总能“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给出十分精到的判断。如评论永州的摩崖石刻“好比一座博大精深的露天书法物博馆”“犹如一幅辉映于天地间的山水画卷”“堪称一部石头上的文学史诗”“恰似一块千古名流争相打卡的历史留言板”“仿佛一串价值连城的文化珠链”,然后廓清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在评价电影《长津湖》时说,好的文艺作品可以是一座能量磁场,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让“主旋律”赢得“高频率”,并总结出优秀成功影片的制作规律:高专业水平地制作低观看门槛的大众艺术作品,用大题材凝聚大共识、大制作配合大营销,并且将这一经验用在主旋律题材的主创作上,推出更多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高质量佳作。他总结热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流量密码是:题材选择,以独特视角撷取历史长河中的鲜活浪花;创新传播,与时俱进,对接与当代青年思想交流;表现形态,以新媒体逻辑探索契合当下的传播方式;风格手法,以不拘一格的尝试,拓宽艺术表达;超强组合,集结最受青年观众认同的演员阵容;制作生产,以协同作战的方式提高制作效率。分析《百年正青春》文艺晚会的艺术创新价值时,认为该演出具有史诗之志、结构之变、音乐之策、演绎之美和青春之歌,突破了舞台艺术的既定程式,突破了舞台表演的既定边界,突破了舞台主创的既定组合,正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突破,让作品散发出极不寻常的艺术调性。
尤其难得的是,祖烜的批评文章并没有一味唱赞歌,而是以批评家的理性,“不虚美,不隐恶”,如鲁迅所倡导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说好时品评客观,说坏时持论精当。如湘西民族风情综艺晚会《魅力湘西》一直是湖南文旅演艺业的一张名片,作者在肯定其不俗成绩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一是“赶尸”民俗场景的恐怖与悲伤气氛与整体氛围不够协调;二是舞蹈的表现力偏弱;三是内容结构上对苗家的鼓、土家的舞和侗家大歌等民族文化元素缺少充分表达;还有,结尾显得突然且缺乏力量,没有展现出韵味无穷、依依不舍的余味;等等,显示出一个负责任批评家很高的专业水准和敢说真话的坦诚与担当。对大型音乐实景剧《边城》的演出,作者觉得它“有灵气,接地气,聚人气”,但仍需要调适好“书与剧”“多与少”“乐与情”的关系,使其臻于完善。在评价湖南水彩画创作时,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短板和局限:风格的多样化有待变化,题材内容还不够丰富,水彩画本体语言期待探索掘进,有分量的评论较为稀缺,走出去的交往交流才刚刚开始,引进来的展览并不多见,特别是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和渠道建设任重道远,追溯水彩艺术本来和外来源头的机会还有待时日。如果没有对作品的深入体味,没有对这门艺术独到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出如此内行而精到的评判的。
三是文质兼美的表达方式。《湘文艺评》是由一篇篇美文构成的,文质兼美是作者行文的一大特色,故而读起来余味曲包又美感充盈。祖烜有多年文学创作经历,曾出版过《曾经遥远的地方》《南风蓝风》等散文和诗歌集,这使他做起评论来常常理性与激情相交织、冷静思考与诗意表达相融合,行文讲究,常常妙笔天成。能把评论写成美文,说到底还是源于作者的才气与学养。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所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文学功夫在线,笔下文采沛然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评价张小纲的画是“彩色的抒情诗”:他把生活、把自然当作诗一样地咏叹。诗笔就是他的画笔,景语皆为情语。他在大湖与大漠之间捕捉天光和云影,在花与非花之间找寻对象和意象,在写意与写实之间变化节律和韵律。写生,宛如长短句般隽永;静物,道出内心的独白……。形容花鸟的画是“是低到尘埃开出来的笑颜,是幽暗里的一盏光明”;“对花成瘾,画到寂寞,画到热闹,画到有我又无我。花,还是那熟悉的一朵,却已经沐雨栉风,悄悄成熟,渐入佳境”。评唐全心的水彩画则是“画面上,水的精气神就这样来自心和眼,流淌到纸和笔,对话许许多多无挂无碍的灵魂”。作者还用“心手合一的妙神韵”来评述姜坤的画作《长江溯源》,文中使用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排比句,譬如:
让我们倾倒的是高原雪域的壮美神圣,
让我们惊奇的是大河之源的亘古蛮荒,
让我们忧心的是绿色环保的生态走向,
让我们温暖的是牧民和牛羊的安详自得,
让我们着迷的是画家心手如合一的妙笔神韵。
著中的音乐评论同样充满文采与激情。如评价《理想照耀中国》主题歌时写道:“女声的温柔,唱着理想如花之美;男声的雄浑,唱出信念如磐似钢。从独唱起,到齐唱续,感受着合唱的声音汇聚起一股勇毅的力量。唱出对理想和理想者的深情赞美,也唱出理想歌者的心声与追随的豪迈。”在论及歌曲《走,去永州》时写道:“你能听出一些淡淡的乡愁,一份满满的自信,一首遥远的诗和一个久远的远方。”
最后还想说,作者能够书写出传承中华文脉的湖湘力量,不仅在于有一支生花妙笔,本质上还在于能够让自己的文艺批评与时代同步,与文艺同心,与创作同频,让文艺批评的朝气和锐气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基于此,方能让文艺湘军成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排头兵。
祖烜与我有黉门之缘,读罢书稿,拉拉杂杂写出以上文字,言不尽意但字出我心,诚不欺也!
谨此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