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

2024-08-21 00:00:00王子飞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8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

[摘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不断深化。菲律宾作为东盟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较好。探索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强双边职业教育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两国乃至整个东盟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系统梳理菲律宾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及特征,基于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强化双边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和机制协同、构建职业教育标准对接和文化交流机制、打造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平台、探索设立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等。

[关键词]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6-0005-07

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成为区域和全球层面重要的合作机制,为加强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自2013年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展。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行动》),提出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已建立19个职业教育联盟、6个鲁班工坊和42个国际产业学院[1]。作为东盟十国之一,菲律宾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菲律宾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早在1987年《菲律宾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承诺和责任,要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2]。近年来,中菲职业教育互动日益频繁,合作领域逐渐扩大。例如,2024年4月,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与菲律宾南吕宋技术学院线上签订《“一带一路”电商谷(马尼拉)合作中心电子商务课程开发与认证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开发数字技能标准、课程内容,并进行教师和技能培训与认证。中菲两国作为重要的区域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和《行动》的积极响应,也是加强双边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为两国乃至整个东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菲律宾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及特征

(一)菲律宾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菲律宾的教育体系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时期。自1898年美国接管菲律宾并实行殖民统治以来,菲律宾开始受到美国教育制度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职业教育理念和体系[3]。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律宾开始建立职业教育学校和技术学院,旨在培养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1987年,《菲律宾宪法》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1994年,《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法》的颁布进一步奠定了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律基础,明确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目标、范围和内容,要求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是菲律宾主要的职业教育管理和监督机构,包括技术教育机构、职业培训中心和学院等,负责规划、管理菲律宾职业教育体系。菲律宾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和知识,以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根据《2022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统计年报》,2022年共有1260244名入学者,1231284名顺利毕业,毕业率达97.70%;与2021年相比,入学人数和毕业生总数分别增长了1.62%和6.40%。菲律宾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教育部共同颁布了《2014年阶梯化教育法》。阶梯化教育主要指统一所有教育和培训机制,通过构建无缝、无障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使学生和工人能够在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项目之间灵活进出,为他们提供职业和教育进步的机会。在阶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教育部被授权密切协调和有效实施统一的菲律宾国家资格框架,以确立平等的学习路径和通道,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平稳过渡和进步(见下页图1)[4]。

(二)菲律宾职业教育的特征

1.职业教育提供者和机构多元化。菲律宾职业教育体系由多种提供者和机构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类学校、区域和省级培训中心、社区培训与就业中心(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内部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覆盖的地域和行业广泛,能为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课程,涉及机械、电子、餐饮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和领域。《2022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菲律宾共有4631家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提供17889个注册认证培训项目;其中,私人机构达4197家,公办类型机构434家,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直辖的技术机构184所,占公办类型机构总数的42.4%。技术学院、职业培训中心和技能培训学校是菲律宾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菲律宾教育主管部门、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覆盖面广泛的职业教育网络[5]。技术学院是菲律宾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城市或城镇,并提供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商业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学院拥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和设施,支持学生进行实践和技能培养。职业培训中心专注于特定行业或职业领域的培训,一般由政府、私营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管理,遍布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职业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通常与当地的劳动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市区的职业培训中心往往提供烹饪、美容美发、酒店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培训课程,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会专门提供有关农业、渔业等领域的技能培训,为学习者提供直接适用于就业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学校侧重于提供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技能培训,由政府、行业协会或个人创办,提供各种手工艺、技艺和手工业等课程,使学生获得特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2.政府重视并主导职业教育管理和监管。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长期主导其管理和监管工作。1994年颁布的《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法案》(Technical Educational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ct of 1994)是菲律宾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法案正式确定成立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是菲律宾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和监督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其职责是制定职业教育政策、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监督和评估职业教育机构的运作情况等,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2023年,为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局推出《2023—2028年国家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计划》(简称《NTESDP2023—2028》)[6]。从2000年起,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已相继推出了五个NTESDP周期计划,包括《NTESDP 2000—2004》《NTESDP 2005—2009》《NTESDP 2011—2017》《NTESDP 2018—2022》《NTESDP 2023—2028》。这些计划旨在使菲律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升至国际水平,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使每位菲律宾人都能实现专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3.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较为紧密。菲律宾的职业教育机构与产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实习项目、学徒培训、行业研究等实现紧密对接,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契合。一是深入开展实习项目与学徒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和学徒培训,使学生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实践经验。例如,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面向企业开展学徒计划、培训学习计划和双元培训等。其中,学徒计划是一项培训和就业专项计划,学徒和雇主需要签订职业合同,旨在根据行业要求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学徒培训时间从四个月到六个月不等,只有经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批准注册的公司才能招聘学徒。培训学习计划则由公司提供在职实践培训,通常培训时长不超过三个月,雇主必须拥有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认可的培训计划才能参与。双元培训是一种基于技术的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需在学校(培训中心)、公司两个场所交替学习[7]。二是定期开展行业研究与技能需求调查。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开展行业研究和技能需求调查,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关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三是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会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估,以保证培训内容符合行业标准和实际工作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4.注重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菲律宾的职业教育系统强调实践技能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适应性。2019年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修订施行了《1994年双元制培训制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该《细则》参考了《共和国法》No.7686条第17条“1994年双元制培训体系法案”的相关细则和条例,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其具备符合职业标准和要求的操作技能。菲律宾的职业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实验课程、实习项目、模拟操作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完成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后,将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实验课程和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在实验室或模拟场景中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以增强其实际操作技能。二是将认证考试和技能证书联系起来。菲律宾国家资格框架(The Philippine Qualification Framework,PQF)从2012年颁布实施,该资格框架共包括5级职业资格证书(NCI级—NCIV级)[8]。学生需完成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方可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这些证书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能力凭证,能够证明他们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执行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管理局会定期认证、评估技能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确保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和就业导向的有效性,以支持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拓宽就业机会。

二、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政策驱动职业教育发展优势明显

一是中国和菲律宾政府均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例如,我国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菲律宾政府制定了《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法案》《国家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计划(2023—2028)》等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为中菲职业教育合作奠定了基础。自中国—东盟中心成立,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日益成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推进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等教育机构的交流。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合作中的典型案例为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中菲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二)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中菲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各具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这些资源的互补性为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互补。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商贸服务等领域,以满足庞大经济体系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菲律宾在旅游、酒店管理等服务业的职业教育质量较高,这些领域也是菲律宾重要的经济支撑。两国在专业领域的互补性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可以引进菲律宾在旅游、酒店管理等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内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菲律宾则可以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在其他领域的专业优势,增强自身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二是职业教育师资上的互补。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菲律宾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师资方面的互补性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国可以邀请菲律宾的英语教师来华交流,提高国内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水平;菲律宾也可以派遣教师到我国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升本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两国还可以共同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三是职业教育实训资源上的互补。我国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工具,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平台。菲律宾在医护类、家政类等服务业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这些领域的企业和机构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两国在实训基地方面的互补性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中菲可以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互学、互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三)地理及文化交流便利

地理及文化交流的便利性是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现实基础。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中菲两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相近,都位于东亚经济圈,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渠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断深入推进,中菲两国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为两国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访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文化交流方面,中菲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灵感。菲律宾则因其多元文化的融合而独具特色,其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为职业教育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通过文化交流,两国可以相互学习对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菲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国政府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内驱力趋同

尽管中菲两国在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但面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共同需求一致。这种相似的内驱力为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与动力。一是中菲两国产业升级和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企业对具备高端技能、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虽然菲律宾主要依赖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但也逐渐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新兴行业转型,对该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长。二是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界限开始模糊化,跨界合作和融合创新成为主流。这就要求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沟通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三、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双边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和机制协同

强化双边职业教育合作政策和协同发展机制是构建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在政府层面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依托中国—东盟中心就职业教育合作的范围、目标及时间框架达成共识,并制定清晰的合作框架。基于中菲职业教育和各自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依循互利共赢的原则,签署双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明确双方的合作意向和承诺。同时,建立双方主管教育部门之间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确保政策和行动的协调一致性,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并调整合作方向。二是扩大合作领域并鼓励中菲职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菲两国职业教育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是强化双边职业教育合作政策和协同机制的有效措施。在教师互访方面,两国可以互派教师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交流学习,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等,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学生交流方面,两国可以互派学生到对方的职业教育机构参加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为他们提供国际化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发展机会。在实习实训方面,两国可以共建实训基地或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职业教育标准对接和文化交流机制

在推进中菲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制定职业教育标准对接和文化交流机制是关键。一是聚焦合作领域,开展职业教育标准对接工作。首先,依托中菲两国的优势产业和专业特别是合作的产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群,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确保两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以试点产业领域和专业作为合作示范点,双方共同研发符合两国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协商和协作,制定相互认可的培训课程和评估标准,以确保合作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实施评价体系对接,确保两国职业教育质量同步提升。通过制定相互兼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实现两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化和国际化。重点在于共同建立评价标准、确立互认机制、实施联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并推动评价体系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得到两国行业和产业的认可。二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机制,推动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首先,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展示中菲职业教育领域最新的发展成果。通过职业教育文化节、技能大赛、文化展览等活动,增进双方的互信与合作。其次,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促进文化课程互融。在合作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与中文相关的文化课程。菲律宾学生可以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和应用中国文化知识,提高对中国文化和职业教育项目的认同度,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加强师生交流。通过互派教师和学生的方式,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打造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平台

打造职业教育资源合作与共享平台,优化两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明晰平台的定位与目标。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平台是中菲两国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推动两国职业教育资源互补和优化。该平台建设的目标不仅包括整合双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还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树立典型案例,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二是充分整合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相较于菲律宾,我国在实习实训基地硬件环境、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中菲两国应梳理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优化配置,以确保职业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三是加强技术研发与信息化资源建设。中菲两国应加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的技术平台,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使用。

(四)探索设立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中菲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通过整合两国的教育、产业和市场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共同体由两国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旨在推动两国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与高质量协同发展。一是成立示范区并建立实体化跨境运行机制。在中菲两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先进和基础较为扎实的省级区域设立专门示范区,作为促进中菲职业教育合作的实体平台。这些示范区应选址于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基础丰富的地区,以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示范区内部,应建立健全的跨境运行机制,确保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人员互访的顺畅进行。二是构建产教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建立健全的产业需求调研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两国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三是联合开展跨境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菲应加强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具备实践性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互派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化合作,以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四是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中菲职业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需要进行持续的联合技术研究和教学资源开发。通过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以增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与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合作[EB/OL].(2024-04-12)[2024-04-28].http://hn.people.com.cn/n2/2024/0412/c208814-40807907.html.

[2]李亚昕.菲律宾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76-81.

[3]吴秋晨,白滨,朱晓琳.菲律宾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挑战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81-86.

[4]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Other Than Fomal:Situating Non-Fommaland Infommal TVET in the Philippines[EB/OL].(2023-01-01)[2024-04-28].https://www.tesda.gov.ph/Uploads/File/TVET%20Brief/2023/23.04.24_TVET%20Brief%201_Informal%20and%20Non%20Formal%20TVET%20(FINAL%20v2).pdf.

[5]黄蘋.“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菲律宾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7(7):69-74.

[6]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N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plan(NTESDP)[EB/OL].(2023-09-12)[2024-04-28].https://www.tesda.gov.ph/About/TESDA/47.

[7]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ENTERPRISE BASED PROGRAMS[EB/OL].(2019-02-12)[2024-04-25].https://www.tesda.gov.ph/About/TESDA/38.

[9]张劲英.菲律宾职业教育特色、成就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24(1):94-104.

[作者简介]王子飞(1984- ),男,河南周口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广东省社科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 肇庆" 526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财经商贸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GXJK653)和广东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2022年教改项目“产教融合视阈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逻辑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CJRH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计算机教育(2016年8期)2016-12-24 10:40:42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05:32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36:55
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22:02:47
习近平合作共赢思想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4:38:21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17期)2016-04-27 04: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