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字背后显“悲悯”情怀

2024-08-11 00:00:00张琼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石壕吏卖炭翁老妇

语文学科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卖炭翁》蕴含了丰富的家国主义内涵,揭示了百姓承受统治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悲悯情怀。在《卖炭翁》的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文本自身是探究载体,比较阅读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方法。

一、定位:明确比较阅读内容

《卖炭翁》的单元人文主题是“悲悯情怀”,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人物,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具体而言,《石壕吏》《卖炭翁》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文章,杜甫写的《石壕吏》通过讲述石壕村一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白居易写的《卖炭翁》通过讲述卖炭老人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进行掠夺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两首诗歌是以“安史之乱”和战乱平息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的典范之作。两位诗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都是一种大爱,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教师将两首诗歌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道德品质。

二、建构:探究比较阅读过程

1.温故知新,情境导入

实施比较阅读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中,阅读主动性会大大增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学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情境激趣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提出问题:“古诗中不仅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奇观,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景象,还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这节课要学习的是两首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石壕吏》《卖炭翁》,这两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怀?”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教师为学生创设诗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世界,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读”是古诗教学的灵魂。以“读”来贯穿教学环节,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加深感悟和思考。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文本中的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其次,教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的能力。

3.分类解读,品悟诗情

两首诗歌主要描写了差吏、老妇、卖炭翁、宫使等人物,从表面上看,一类是可怜的人,另一类是凶狠的人。但是,通过深层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特色。

(1)品老人之苦

《石壕吏》和《卖炭翁》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物——老人。诗歌中充分展现了两位老人命运的“苦”,学生可以在字里行间积累阅读体验,品读老人之苦。例如,老妇的“苦”,体现在“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且”是暂且的意思,“且偷生”是暂且偷生,写出了老妇的两个儿子战死,但兵凶战危,写信的儿子虽然还活着,那也只是暂时留着性命而已,这句话表现了她内心无限的绝望和痛苦;体现在“室中更无人”中,“更”是再的意思,家中再也没有人了,突出了妇人一家被战乱逼到无奈的凄苦处境;体现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一个“请”字,表明老妇自请服役,一个“急”字,突出了老妇着急离开,这是迫不得已,体现她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保住家庭的用心良苦。卖炭翁的“苦”,表现在“伐薪烧炭南山”中,通过“伐”和“烧”两个动词,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烧的,而烧炭用的柴是自己伐的,这个句子写出了卖炭翁的工作既劳累又艰苦;表现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通过写他满脸灰尘,又黑又红的脸色是烟熏火烤的结果,满头白发,十指发黑,反映出他艰辛的生活;表现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衣衫单薄的他,面对凛冽寒风,本应该希望天气暖和才对,但他为了生计,希望天气冷些再冷些,“衣正单”的艰难处境与“愿天寒”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使老翁的形象更加可怜。通过阅读的个性化分享,学生能感受到老妇的苦是丧子的悲苦,是苟活的无奈和凄凉;卖炭翁的苦则是谋生的艰苦,生存的艰难。

(2)明差使之狠

从表面上看,《石壕吏》中直接对差吏的着墨不多,直接描写的句子仅为“吏呼一何怒”,题目却是“石壕吏”,这不是离题,反而体现出诗人的良苦用心。

诗人杜甫巧妙地藏问于答,明写老妇的哀诉,暗写差吏的凶狠残暴,可以说,“妇啼”的每一句话,都是差吏“怒呼”逼问出来的。在写法上属于侧面烘托。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中“翩翩两骑”的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恰好是正面描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宫使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人物形象。

(3)话诗人之情

“造成两位老人悲苦命运的表面原因是差吏、宫使,那么,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教师巧设过渡语,水道渠成地插入两首诗歌相关历史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造成两位老人悲苦的深层原因,了解两位诗人在诗歌中倾注的情感: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集团的揭露和批判。

4.整体再读,体味诗蕴

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解开了本课导入的悬念——这两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怀?其实,这两首诗歌不仅写出了关于祖国山川美景的佳句,更重要的是,两位诗人唱出了时代的心声,那藏在诗中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生活在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和平年代,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体现这一份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不管是杜甫听到的呜咽,还是白居易看到的黑暗的世界,不管他们是为民还是为官,他们饱览人民的疾苦,体察人间的冷暖,他们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石壕吏》《卖炭翁》为素材,提取“老人之苦”“差使之狠”“诗人之情”的语文要素,拓展“家国情怀”价值观,触摸到两位伟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那柔弱心中藏着的兼济天下的灵魂。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教学价值,拓展多元的价值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石壕吏卖炭翁老妇
卖炭翁
金山(2020年8期)2020-09-06 13:33:23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7:48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圣母子》和《老妇》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8:00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丫头坪的卖炭翁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40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