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之所以能够撼人心魄,主要是由于其中蕴藏着诗人浓厚的真情实感。艾青在《诗论》中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现代诗歌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传承,勇于改革,引领学生在读诵、涵泳中,读懂诗人的由衷之言,与之共鸣,享受诗歌的真善美。
丁卫军深谙“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诵、涵泳,走进《乡愁》,走进余光中先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
大家都知道,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本身是一种非常讲究音韵的语言艺术,要想更好地体悟诗人的丰沛情感,富有感情的读诵,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丁卫军是以读诵来贯穿整堂课的,通过反复的读、发自肺腑的吟诵,很好地体现了由读到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共性到个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伊始,丁卫军巧妙引用《白玉苦瓜》中的诗句“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余光中先生对大陆的“钟爱”之情,并顺势让学生对诗歌“意象”这一概念有更直接的认知,为后续学习《乡愁》进行了铺垫。
《乡愁》语言质朴,学生可以流畅地朗读,丁卫军只是在学生齐读全诗后,指导朗读四个含有“意象”的句子、四个表现时间的句子,学生在读诵中,自然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层次美、形式美,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漫长历史感和辽远空间感,更在重章复沓的诗行中,体会诗人抒发的绵长深沉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读出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蕴含的悠长韵味,尤其是用心读出了“后来啊”饱含的无限苦楚与遗憾,生离死别的残酷无奈,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欲绝。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丁卫军带领学生以诗歌意象“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为突破口,沉潜诗中,用几个问题促进学生品悟体味,反复读诵全诗,特别是读诵诗歌的第四节,有教师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分别读出了遥望期盼之情、呼唤故乡之意,读出思乡的缠绵,读出情感的爆发、喷薄而出,读出情感的炽烈,读出回归的期盼,读出淡淡的忧愁……
张连元和刘忠田在《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一书中指出,朗读技巧教学靠灌输不行,因为学生未形成内化,就不能灵活运用,更不能引发创新;朗读技巧教学必须在范读、模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朗读进行探索,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需要,以探索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朗读技巧。丁卫军这节课的读诵指导,是注重鼓励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内化的,很好地体现了读诵既是诗歌学习的方法,更是诗歌学习的目标这一诗歌教学策略。
“涵泳”一词,在古文中也较常见。宋代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则有这样的句子:“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里的“涵泳”,就是说我们读诗不能只在诗歌的表层徜徉,而应该“到诗歌的意象(意境)里去”,沉潜其中,品出其中的“悠长兴味”来。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丁卫军在读诵的基础上,用“以问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问题一]整首诗分四节,哪一节更能打动你?说出你的理解与体会。
这个问题设计,体现了丁卫军的教学智慧: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意象背后的诗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更真切地触摸诗人的情感。学生的解读是多元的,精彩的。
同是对“邮票”意象的解读,有的学生说邮票承载的是对母亲的思念;有的学生说邮票表明母子沟通只能借助书信,突出了母子虽然远隔,但是邮票拉近了母子之间距离。
同是对“海峡”意象的解读,有的学生读出的是诗人与大陆相隔甚远,遥不可及,突出的是对大陆的无限思念之情;有的学生读懂了这一意象是对前三个意象的升华,是把个人的感情上升到国家情感;还有的学生读出这一节诗是诗人悲伤情感的迸发。
[问题二]任意选取诗歌的一节,先静静地读一读,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听到什么?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描写出来,注意突出细节,人称直接用“我”。
这个小小的人称转换,看似信手拈来,颇为随意,实则大有深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教师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己入诗,进而好像自己也就成了诗人。人称的转换,就是角色的转换,就是体验的深入,就是涵泳的深入。以下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生1:我远远望去,那蔚蓝的海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边大陆的轮廓隐约可见,但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只海鸥飞过,似乎要把我对大陆的爱带回故乡。
生2:我站在离乡的海岸,脸朝祖国大陆的方向,无奈那一湾海峡挡住了视线。我是多么想念你啊,我亲爱的祖国,可现在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来抒发我对你的深切思念。
生3:月光下,海面波澜不惊,只听见波浪拍打海岸的啪啪声,让我的心静如止水。海那头那美丽的新娘在皎洁的月光下是那样的动人。看着看着,我那美丽的故乡渐渐与新娘融为一体。啊,故乡,我何时才能带着我的新娘再次走进你的怀抱。
生4:站在海峡的这头,向远方眺望,海色深沉,望不到尽头,海中的波涛汹涌,如同我的心一般不能平静。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墓地,我的手情不自禁地伸出,想要去触碰梦中的墓地,却发现碰到的只是微凉的空气。
生5:我遥望自己的家乡,却无论如何也遥望不到自己家中的母亲。乡愁缕缕,只好化为对家乡绵长而悠远的呼唤。海风阵阵,吹响了伤感怀念的号角。在悲伤的旋律中,我们只能望着那远远的轮廓。
[问题三]如果这首诗没有第四节,你觉得会怎样?
学生有了对这首诗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准确了。
生1:最后一段升华了诗歌的主旨,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没有它,整首诗感情就不够强烈了,不能突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生2:我觉得如果把最后一段删去,抒发的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情感,因为当时那个年代,肯定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最后一段应该是他作为一个代表,抒发了很多人的感情。
生3:最后一段是作者点睛之笔,前面三段写的是他个人的“小爱”,最后一段写的是对祖国的“大爱”。以“小爱”衬“大爱”,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情感层层递进。
正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一步步地走近诗歌的意象,触摸到意象背后的意蕴,一步步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浸润在诗人澎湃的情感中,浸润在诗人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中。
丁卫军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现代诗歌教与学的路径肯定有很多,但读诵、涵泳之法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门径之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