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现状研究

2024-07-31 00:00:00申西阳任冰心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摘 要]性安全教育是降低性犯罪率、避免学生遭受性侵害、传播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属于性教育内容之一,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敏感期,因此性安全教育对中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以陕西省H县农村初中生为例,发现性安全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管理都相对落后,这使得初中生性安全教育开展受到严重阻碍,难以保障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农村性安全教育管理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无专业教师、无系统课程、家校难以同步协作等问题,应积极改善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提升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管理

在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已表明了性教育对儿童健康有着明显的积极效果。近年来,我国儿童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性侵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犯罪行为,但性安全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发展不平衡、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性侵问题频频发生,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敏感阶段,是进行性安全教育的黄金期,做好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个人需求的迫切性

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数量达到1.5亿,其中农村约有5501万,占全国青少年34.8%。在如此庞大的青少年数量中,由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逐渐萌发,且大部分青少年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必要的控制力,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其行为常常出现偏差。陕西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形势严峻,受理审查起诉性侵未成年人呈上升态势。初中生能够获得的系统的性知识少之又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学生很大的诱惑力。因而青春期的初中生会存在很多的困惑,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这些困惑是有难度的。H县两所学校学生问卷总体数共计415份,其中在学生认为接受性安全教育知识的必要性一题中,觉得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83%,表明中学生渴望获得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

(二)政府性安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的强制性

中国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对学生开展性教育,但政策不同教育重点亦有区别,如,青春期教育、性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性健康与道德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等等。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性教育”一词首次写进中国法律。这表明政府早已关注到性安全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强迫实施性安全与性教育以避免初中生遭遇性侵害、性猥亵等,保障中学生人身安全。

(三)家庭性安全教育的缺失

根据对H县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中学生在家中接受性安全教育的情况一题中,在家难以启齿的选项占比高达43.18%,而在学校接受性安全教育的频率是多久一次的题中,选择从未进行的仅为11%,这表明性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主要在学校,家庭并不重视孩子的性安全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性安全教育是义务也是责任,但父母对孩子的性安全教育是地基,二者应该合作并进。而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中学生心中的疑问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帮助,以及对性健康知识的不了解,使他们对性疾病和性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月经或遗精出现时初中生中有40%感到害羞紧张、不知所措,29.64%感到厌恶难以启齿;49.16%的学生对于手淫的认识属于一知半解,不解其意的甚至占到26.51%;对“是否知道性传播感染疾病的预防方法”的认知率不足50%;对“是否知道性侵害的定义和预防方法”的认知率不足40%;有82.65%的中学生只了解“艾滋病”这一性传染病,对其他性传染病的了解只占17.35%。性知识的匮乏,使未婚先孕越来越趋向低龄化,而以此导致的性犯罪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提高家庭性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四)性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查工作白皮书(2022)》中显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总量虽在下降,但性侵案件占比仍是上升趋势,起诉强奸、猥亵儿童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36957人,同比上升20.4%。2023年6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发布《陕西省未成年人检查工作(2022)》中指出未成年人涉嫌性侵犯罪相关罪名人数占比较高。2019年至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涉嫌性侵犯罪的人数分别为212人、180人、373人、355人,占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1.2%、19.5%、22.6%、24.3%。由此可见,中学生性知识匮乏、缺少性引导且由于错误的认知导致性侵害发生时,不敢寻求帮助,导致更大危害的发生。性犯罪概率的不断攀升也意味着性安全教育存在漏洞,我们不应再谈性色变,要主动改变管理模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二、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根据Satapathy 等的研究,亚洲国家的性思想相对保守,性保护意识的落后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系缺陷的直接原因,间接导致未成年人性侵事件频发。调查显示,社会有着对性侵受害者的歧视,家长恐惧性侵标签带给儿童的耻辱感,因此会对儿童性侵事件保持缄默。在中国,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但是有关性安全教育政策是分散在各个角落,并未有针对性安全教育与管理的体系条款。农村中学生遭受侵害后的追责、赔偿及救助等一系列问题仍不完善,大多规定只停留在表面,各地区政府也只是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且各级政府的政策实施水平各有不同,关心程度不足,缺乏具体的可实施性。

(二)学校缺乏性安全教育专业教师,难以发挥教师主导性

从2018年至今,国家对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在各个文件中都做出说明,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办张银俊主任说,虽然专家不断呼吁,但是性教育在中小学生中还是相当薄弱,一是缺乏专业性教育教材 ,二是绝大部分学校还是停留在“生理卫生课=性教育课”的误区上,专业的性教育教师非常缺乏。来自教育部的数据称,全国中小学校需要大约50万性教育专业教师,但开设性教育专业的高校全国目前只有一所,且报考人数并不高,这意味着性专业教师的缺失成为目前开展性教育的一个棘手问题。针对H县教师问卷“对自我性安全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一题进行分析得出(图1),教师对性安全教育知识非常了解仅为22.92%,较为了解的占多数。

从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性安全教育的传授越少,也侧面显示出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为主,学校是重智育和升学率轻视性安全教育。全球范围内的性教育研究显示,性教育师资的专业性是影响开展性教育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接受专业性教育培训的教师均会存在性教育知识水平不足、性教育专业技能薄弱、性教育态度存在误区,尴尬、不知所措等情况会在性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目前农村地区进行性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或社会品德教师兼任,因此中学生接受的性安全教育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系统的,只停留在性知识浅薄的一面,对于具体的防护措施、如何避免以及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实际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若无法转变性教育观念、提升性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那么性安全教育管理就难以推进。

(三)性安全教育并未进行单独设课,实施情况不理想

目前,在开展性教育的部分学校中,集中关注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艾滋病预防等传统话题,性行为、性权利、性暴力、性安全保障、安全套的使用和避孕、人工流产等方面涉及较少。性安全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实施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流于表面,性安全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系统的课程出现,甚至不像语数外那样有独立规划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因此学生所接受的性安全教育就成为形式主义,停留在口头教育,这就偏离了性安全教育设置和实施的初心,难以发挥成效。基于H县学校问卷中有关这部分的问题分析可见(图2、图3所示),

单独设置课程的比例很小,且通过自己看书或视频获得的性安全教育占比较大,详细解答性安全教育知识在整个初中阶段占比都是最低,甚至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中对性安全教育避而不谈的占比逐渐增大,同时反映出中学更加注重分数、重升学率等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更迭,中学生在网络上接受并寻求性安全教育的占比也逐渐增加,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情况若不及时改善,对于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引导,也会使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对中学生的身心以及性道德做出误导,导致初中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性保护意识。

(四)家校分割,难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

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是在家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应提高自身的性知识,给他们解释更多的性概念,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营造良好健康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态度和学习态度。针对农村中学生的性安全教育与管理,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传统的家庭文化影响,家长对于性安全教育也有自己的困惑,不知如何进行,这是完成性安全教育与管理重大的难度,也是面临的一大阻力。家庭对中学生性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忽视,导致与学校性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联系并不密切,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轻视学生的性需求以及性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的分割使性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不明、教育资源难以整合,推进校家合作完善性安全教育与管理已刻不容缓。

三、农村初中生性安全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制定专门法律法规,降低性犯罪率

性犯罪目前集中于性侵、性猥亵、性诱惑等,其中性侵犯罪率最突出。亲属性侵、同辈性侵、教师性侵等现象层出不穷,针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分散在各个法律条款中,并未指定专门化法律来规范。瑞典是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其性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完善密不可分,瑞典、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针对性教育都设有独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中国可借鉴制定颁布相应专门的政策,农村地区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文件,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降低性犯罪概率,保护中学生性安全。

2.鼓励非政府组织加入性安全教育管理阵营

非政府组织有非政府性、组织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的特征,在农村基层培育组织中,非政府组织可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吸引和整合多种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以使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农村层面获得解决,因此除了依托学校正规的教育外,性安全教育的实施可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共性,使其在性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性安全的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起到对实施性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补充和助力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引进,促进农村中学生性安全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

3.建立完整的性教育体系,加强性安全教育与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应共同研究并致力于建立完整的性教育体系,根据《国际纲要》,参考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性教育的相关政策、标准、内容、课程设置等,并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性教育体系,内容,实施、评价制度及教学大纲。据此编写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地方性,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教育教材及教师用书,使各年级知识相互贯通,自成体系。教学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和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生活,促进个人成长。性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更好地推进了性安全教育的实施,防范农村地区中学生过早性早熟,落实农村特色性安全教育管理,促进个人发展。

(二)学校层面

1.转变教师观念,引进专业性安全教育教师,建立系统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数量与质量均有待于提高,且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以至于教师的观念亟待转变,尤其是性方面。农村文化观念导致性教授难以推进,教师性观念转变进度变缓,也未有系统的性知识作为支撑。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转变性观念,提升有关性的思想水平。引进专业性教师进行系统授课,以便于学生接受体系化的性知识及性态度,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维护自身性安全,加强性管理。

2.单独开设性安全教育课程,综合性安全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性安全管理

自教育部规定不同学段都要进行性教育课程以来,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响应,但农村地区的性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性卫生方面,性卫生只是性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并不能等同于性安全教育。学校应整合校内外各种性教育资源,单独设立性安全教育课程,并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进本土特色,进行校本研究,形成独具一格的性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3.加强校家性安全教育合作,协同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

性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性安全教育同样重要。发挥校家协同育人作用才可使性安全教育管理效果达到优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校是学生教育的阵地,二者有共同的目标,相应的责任,学校和家庭都应提高对性安全教育的认识,建设家庭和学校共享的资源支持平台。双方要加强沟通联系,互享资源,共同保护学生性安全,协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家庭层面

1.加强父母自身性安全知识掌握水平,勇于破除谈“性”色变的局面

当代中国父母对于性的态度相对保守,由于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安全教育,因此对性安全教育需要一个接受过程。父母可通过网络学习、讲座、书本等方式进行性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性安全能力,便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理念。越是偏远地区父母越要注重对孩子性的影响,父母对于性的躲避,会影响学生的性心理,从而对性生出恐惧情绪,勇于破除谈“性”色变,教会孩子性安全防御,提升家庭性安全教育管理。

2.把握性安全教育在家庭中的关键期,在家庭中与孩子谈“性”

父母在家庭性安全教育中要做到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谈及性,农村家庭性安全教育的过渡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尤其是初中生在青春期这个黄金时段,父母更要清楚进行性安全教育的适时性。初中生接受相关性安全教育的黄金时间是青春期发育之前,在学生步入青春期前2~3年就开始学习有关性心理、性健康、性安全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能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自己即将面临的身心变化。这样,中学生就不会在青春期来临时产生较大的压力和困惑,能够更好地度过中学生涯。

(四)学生层面

农村学生因为围墙式的生活状态造就他们心理更具敏感性、内敛性和早熟性,在性方面更需要家人和教师的引领。但调查发现,学生在遭遇性问题时更愿意与同伴好友倾诉,同伴性安全教育相比传统性安全教育更具一定的灵活性。农村中学生大部分与父母长期分离,家中与爷爷奶奶相伴,独立意识的初显也使得同伴性安全教育更具价值,因此做好同伴性安全教育的管理也便于改善学生的性心理,促进中学生做好性安全防护,避免遭受性侵害。

四、结语

性安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课题,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注重自身的性安全。初中生是青春期的缩影,他们不应该惧怕性带来的未知,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应通过完整的性教育体系达到自身性的完善。追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体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要求国际和本土相结合,用“中国式话语”展示中国魅力,性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薄弱一环,更应坚持以教育自主性,实现性教育的现代化。性教育的实施已成为全球共识,性安全管理是保障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正确性态度及性观念的重要手段,是每名学生都应享有的教育权利,相信国家围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完善性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和建立健全性安全教育管理效果的评估标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学生性安全教育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文利,李佳洋.中国学校性教育开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22(12):1761-1765+1770.

[2]李海兰,杨慧杰,罗毓仪,等.中小学性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22(7):965-969.

[3]李佳洋,刘文利.青春期儿童父母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家教,2022(1):42-5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生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31:26
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11:19:36
从问卷调查看家庭作业微解析
浅议农村初中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效教学及其策略
农村初中生潜在辍学问题家庭因素研究
兴趣引导 强化课外阅读,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
文理导航(2014年16期)2014-08-21 0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