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13 09:18:47卢米雪张耀峰雷俊丽曾霞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学科竞赛探索与实践

卢米雪 张耀峰 雷俊丽 曾霞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机遇和历史使命。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在激励合力内在驱动,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内容体系创新,构筑创造性的环境这五大措施,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望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路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科竞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2],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高校“怎样培养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等。第一课堂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学科竞赛参与和科研项目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3]。相较于第一课堂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竞赛和项目为牵引和契机,通过竞赛参与模式和项目参与模式来拓宽课堂教育的宽度、延展课堂教育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4]。其中,学科竞赛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学生“赛中学”“赛中练”“赛中创”,对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自我形塑的重要途径和育人平台[5]。众多高校以学科竞赛为依托,蹚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现实路径,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4][6~9]。

一、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指引着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创新实践转化。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10~12]。以下将从创新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创新能力提升三个方面阐述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学科竞赛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

和一般大学生相比,拔尖创新人才表现出更明显的创新人格,吉尔福特、林崇德等学者将创新人格界定为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指个体具有好奇心、开放心态、勇于挑战和冒险、独立自信等特质[13]。创新人格对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驱动和调控作用。学科竞赛将学生从相对封闭、单一的“课堂”模式切换到更为自由、开放的“竞技场”模式,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赛制解读、团队组建,还是中期的选题论证、思路构建、分析归纳,还是后期的展示答辩、提炼反思,无不浸润着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思想、研精覃思,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勇于挑战和攀登、独立自信等创新人格的养成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学科竞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养成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需要以尊重和批判的教育文化为土壤。尊重的教育文化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逐渐积极主动,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批判的教育文化则强调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如何做到的”以及“如果又会如何”等。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多的处于主导者位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个性展露的空间,缺乏主动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深化。但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竞赛中的“指导者”“引路人”角色,学生的想法、观点、设计和思考得到更大程度地重视和展现。学科竞赛本身要求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又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勇于突破,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现和建构新知识,不断探索前人还未想、尚未做的新领域,进而培养创新思维。

(三)学科竞赛有利于创新性能力提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高阶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高阶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14],产生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次属于“高阶学习”。在学科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对已有专业知识和新知识在竞赛场景的应用,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齐心协力得到完整的竞赛作品,对竞赛作品的提炼、完善以及对其他作品的学习和评价,产生了独特的视角、想法、解决方案等创新性内容,表明学科竞赛本身就融合了“高阶学习”的四个层次,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高阶学习,促进了创新行为的发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需要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德才兼备,对国家和人民有爱与责任,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所有,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所用[15],这不仅是新时期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竞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通过竞赛引导和指导老师引导,有意识地将学科竞赛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比如,在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将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红色筑梦、创新创业融为一体,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将自然科学领域的艰深难题、社会科学领域的民生百态和利国利民的科技发明进行融合,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心怀国情民情,追求真知,锐意创新的理想和情操。在组织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时,将“养老”“医疗”“数字经济”“健康中国”“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等社会需求和现实问题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在调查中让学生领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深刻含义,涵养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种种比赛,不一而足,但毫无疑问的是,学科竞赛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设计和融合将极大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更好地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外在激励合力内在驱动,激发参赛热情,促进创新行为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内动力,一方面构建外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内在驱动机制,双管齐下激发师生参赛热情,在参赛中形成创新动机,促进创新行为。在外在激励机制方面,一方面针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给予学分认定,评优评先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奖励等等,这些都会促使更多大学生重视和参加学科竞赛,进而通过参赛经历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指导学科竞赛的老师给予课时认定,评优评先的支持和物质奖励,让老师享有竞赛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更有激情和干劲。此外努力搭建对标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机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专业发展讲座、创新创业讲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讲座、学科竞赛宣讲、学科竞赛典型人物宣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之间中的作用,进而激励学生自发地参加学科竞赛。外力制度激励合力内在动机驱动,在激励师生积极参赛的过程中促进了创新行为的发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积极发挥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获取增量知识,进行新旧知识整合和转化的重要途径,知识获取在拔尖人才创新行为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5],因此要注重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获取。着力打造一支竞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竞赛过程中教师针对性的辅助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甄别、筛选、评价新知识,以及如何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存量和质量。同时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指导思想下,积极进行以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教学改革,通过将学科竞赛有机地嵌入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教学内容体系创新,让教学内容体系更好地满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发挥知识获取在创新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四)实践内容体系创新,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协同推进系列学科竞赛,以竞赛为平台,进行实践内容体系的创新。竞赛的参赛经历本身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自我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新的赛场、新的主题、新的挑战都会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一体化设计、管理和推进学科竞赛发展,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更好地发挥赛事的育人功能。同时,竞赛也是一扇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窗口,通过和企业联合成立实验室、实习训练基地、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高水平行家指导、高质量实践经历、高价值就业技能,加深学生与社会、行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最终形成基于学科竞赛的第二课堂模式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模式交叉并行、相互促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多方协同发力,构筑创造性的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创造性社会环境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一起被称为创造性的三大核心要素,因此要多方协同发力,共筑创造性环境。首先,是加大竞赛的宣传力度。通过线上校园网新闻、公众号推送,线下大赛宣讲、贴海报等方式加大竞赛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大学生知赛、参赛,从竞赛中获得锻炼和提高。其次,营造尊重、合作、民主的环境氛围。教师在竞赛指导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非正式师生互动质量,多给学生鼓励,给予一定的试错和容错空间,营造尊重和批判文化的生存土壤。同时,通过专题讲座、优秀团队经验分享等方式指导队长做好团队建设和管理,营造出自由、民主、合作、和谐的创造性学习环境氛围,让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发挥价值,形成前沿理论和不同观点的交叉碰撞,而这种交叉碰撞本身就是创新灵感的来源[5]。

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效果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显性的竞赛成果,这些成果又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进一步激励创新。以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为例,在基于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后,通过对统计学专业的问卷调查,86%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实践能力,近75%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在显性成果方面,自2014年起该专业的学生已经累计获得该项赛事国家一等奖近10项,国家三等奖近40项,省级奖项10余项。这表明将学科竞赛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是值得尝试且切实有成效的。

四、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和建议

在以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结合学生的日常交流、问卷调查和教学反思,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学科竞赛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品牌竞赛项目

完善学科竞赛顶层设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内容改革为主体,建立竞赛长效机制,把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和实验室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经历中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制度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竞赛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明确学科竞赛的范围、组织程序、经费来源与管理等,制定明确的教师奖励办法和学生奖励办法,为学科竞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校院联动,支持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和已有竞赛成果加强学科竞赛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品牌竞赛项目”,实现“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赛事”,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内培外引,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科竞赛的长期发展和成果获得离不开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团队,随着参赛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一方面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团队中既要有熟悉竞赛流程、实战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骨干教师成员,也要不断吸收指导热情高、责任心强、科研水平高的青年教师作为冲锋力量共同参加指导。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掌握竞赛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竞赛的团队运作模式,及时了解社会、政府、企业的需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等,切实增强教师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竞赛特点,引入行业和企业人员进入指导教师队伍,帮助师生更好地触摸到时代发展和行业脉搏,促进成果更好“落地”。最终形成能担当、有能力、多层次、有梯度的指导教师队伍。

(三)总结反思,注重积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内容体系

勤于总结和反思,大赛结束后及时通过竞赛复盘、与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交流听取参赛体验、不足与建议等,找出学生竞赛能力需求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当或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指导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内容体系的改革。对学生普遍关心或者共性的问题比如怎么选题,怎么组建团队等通过专题指导、优秀参赛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方式给予解决。注重竞赛作品的赏析和积累,每一份竞赛作品都凝聚着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辛勤的汗水,通过赏析这些竞赛作品,不仅能够发现作品的优势和不足,让以后的竞赛指导和教学改革都更有针对性,它们还是宝贵的课程案例资源和竞赛学习示范,是课程案例库建设不断丰富和充盈的保障,因此有必要进行持续性的作品赏析和积累。

(四)辩证看待学科竞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在看到学科竞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过多的竞赛经历也可能抑制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对其产生损耗效应[5],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和指导老师从竞赛数量上和质量上进行把关和调控。数量上要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做好参赛引导,以适度的、合理的竞赛次数达到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锻造作用。质量上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专业特点、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竞赛项目的推荐和匹配,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参赛经历,并在竞赛中获得更多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融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在激励合力内在驱动,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内容体系创新,构筑创造性的环境这五大措施,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出显著的成效,有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并为高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路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光明日报,2022-10-26(3).

[2] 方曼,刘今曼,刘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23(6):8-10.

[3] 刘竞.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74-76.

[4] 范雪,娄燕,程蓉.“课程-竞赛-项目”的进阶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17):11-14.

[5] 钱方兵,吴颖,钱桂芳.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3):42-51.

[6] 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7] 阳富强,黄萍,施永乾,等.以学科竞赛平台促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6):34-39.

[8] 吴友杰,胡德勇,肖卫华,等.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3):42-45.

[9] 马建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互联网+”大赛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22(12):3-8.

[10] 王亚娜,金丽馥,毛罕平.学科竞赛中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104-114.

[11] 刘秋菊,罗清海,邹祝英,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20(19):34-37.

[12] 孔静静,李俊蒙,易小凤.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党支部作用分析——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实证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121-123.

[13] 王秋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心理学思考[C].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暨四川省院校研究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100-102.

[14] 崔立志,李海云.地方高水平大学应用经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6):4-7.

[15] 周彬.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困境及突破[J].全球教育展望,2023(4):63-72.

作者简介:卢米雪(1986-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学科竞赛探索与实践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44:43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34:49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6:02:03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26:03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4:34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50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02:58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47:12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 16:09:02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2期)2016-09-22 16: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