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梅
摘 要:文章论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成果。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但是,目前的教育普遍局限于对教科书的运用,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关注。在该课程中,学生缺乏对情感的体验与生活的实际操作,造成了认识与行动的分离。基于此,文章以从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借由学生诉说自身的生活经历,展现、共享别人的人生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该怎样做时,能够思考所学的经验,并从中寻找当前的解决办法,并学会把回顾当作一种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希望文章的探究对提升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素养是指个人的整体素质,即道德品质的优劣、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素养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而获得,通过训练,个人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目标,构建快乐的人生,并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在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对整个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小学生德育的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发展的历程,小学阶段处在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德育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很浅薄,必须通过特定的道德生活情境来深化。因此,必须加强对教育生活的实际操作,也就是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教师要把原来的课本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教学,通过与现实社会的交往和冲突,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一种关怀,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核心素养观念的引入,使小学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内容上而言,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此,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采取适当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应用价值,以期获得预期的教学结果。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事情,促进学生接纳和吸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寻找有助于他们认识事情的依据,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于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重道德和法治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宗旨,并以此为导向,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安全、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找出符合教科书内容的生活事件,并对德育问题进行思考,建立以核心素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的。在课堂讲述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自身内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
例如,在《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一部在学校途中拍摄的影片,并提出问题:“你认为他们在上学路上的行为是否正确?要是你,你会怎样?”当学生看见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情境时,便会有学生举手,发表自己对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感想,这降低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抵触感。然后由教师做具体的教学指导,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再如,教师在讲到“我热爱五星红旗”时,可以设定一个事件情境:某学校里挂着的几面小旗被扔得到处都是,还有一名升旗组的学生因为没有及时降旗而导致国旗被雨水打湿。以这两个事件要求学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辩论:“你要怎样才能帮到他们?”教师深入挖掘学生的日常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到尊重国旗是一种爱国行为,同时也了解了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做到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也有了基本认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终身发展为指导,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每节课堂都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循序渐进,逐个实施,使之贴合每节课的特点;找到课程内容和学生基本素质之间的联结点、启动点和落实点,把有关问题和教材联系在一起,形成生动的教育材料,让学生乐于接纳和接受。
(二)再现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活动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有别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并在其生活范围内逐渐扩展。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明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智慧的头脑去理解社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社会,去适应社会。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缺乏敏锐的认识,甚至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道德问题也缺乏感知,并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后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情绪感受,启发他们的德育想象,通过引导对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反省,实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不乱扔》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别人乱扔垃圾的场景,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行为,分析乱扔垃圾的坏处。真实而又熟悉的生活情境能立刻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探讨的氛围非常热烈。在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践行不要乱丢的举动,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扔垃圾习惯。总之,教师要以激发记忆为依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库,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不丢垃圾的习惯。
再如,在讲授《远离火灾》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火势的破坏性和恶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火灾现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深思和感触。师生之间充分地进行互动,探讨火灾的残酷,从而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火灾的危害,并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注意正确用火,并学习面对火灾的正确做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利用课本的内容和生活情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冲突,进而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室充满了活力,迸发出了更多的智慧。教师通过组织、引发、解释,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更为广泛的扩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刻铭记在心。
(三)设计模拟活动,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互动与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其所处的道德情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道德与法治》系列教科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采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和角色扮演;通过探讨、分析等方式,着重表现了对实践创新这一学科目标的核心素质的关注与培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与教材紧密联系的仿真游戏,使学生既可以收获知识与体验,又可以增强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律性。教师在课堂中能够选择和组织的模拟活动较多,如民主竞选、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法庭辩论、故事演讲、小记者采访等。
以《远离火灾》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火灾的危害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位同学想要学习烹饪。结果一不小心,这位同学的锅燃了起来,而且火苗还在往上蹿,这可如何是好?”教师让学生一起商量,给故事的主人公出主意。有些学生说要赶快把煤气关上,有些学生说要赶快把锅盖子盖上,还有一些学生说要赶快报警。然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验“自救逃生”情境,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这种仿真的方式,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理解、去学习、去实践。教师要把学生逐渐拓展的人生经历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多样的游戏情境,使他们在学习中经历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使知识的组织更加完整,要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开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品德。
(四)在生活中完成实践,加强核心素养的应用
道德和法治是一门从生活中产生,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的学科。所以,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抓住生活中的材料,使学生能够在其自身的能力范围内,回顾生活,体会生活,最终实现道德素质教育终极目标。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把“周末安排”卡片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计划完成的事情后面划一个“√”,要求学生合理地安排周末计划完成的事情,并在完成的计划后面再划一个“√”。这样一来,学生能逐步养成一种计划好的事情都能做到的好习惯。
再如,在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四年级的教室里,让他们观察大哥哥大姐姐们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协作的,以此加深对学校行为准则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视野拓展到校外,给学生分享一些其他学校的班级规则。通过组织“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分享,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课外生活化的活动
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和发展。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应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外生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智慧大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例如,在二年级《假期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中,教学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展开,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程我们将一起探讨在假期的收获,放假时,你们都干了些什么呢,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吗?年级将举行一次有关假日收获的展览。届时,可以邀请大家父母以及全体师生前来参观。如果父母们看见了你们的精巧作品,肯定会非常开心的。”举办“假日生活”展览是一种能促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正面引导,是把引导活动从课堂上推广到课堂之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总之,道德和法治课要发挥好德育的作用,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亲身经历生活,从而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一个重要课题。道德与法治课应从以学生生活本身为中心,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由过去的以学科知识为主转向以“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而且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既能充分反映“立德树人”的思想,又能极大地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预期目的。基于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改革学科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实际生活中,从而充实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海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2]王玲. 正确把握教材,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 当代教研论丛,2018(09):26-27.
[3]卢冬香.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2019(22):13-14.
[4]闫美丽.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 华夏教师,2019(14):70.
[5]沈秋群.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亚太教育,2022(24):91-94.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