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缓缓 吴小露 崔新华
[摘 要] 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和行动路线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对各高职院校提供指导性意见。基于此,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优势,然后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立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提出几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以期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
[关 键 词] “新工科”;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177-04
在双创大背景下,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正确政策,各大高校响应国务院号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随后相继明确了“新工科”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1]。与以往旧工科不同,“新工科”十分强调理工科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性,同时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此思路也将成为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3]。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背景。他们具备跨学科融合和工程实践的能力,与企业和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创业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素养,还强调创新思维、跨学科融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并调整其创新创业教育策略,以适应这一趋势。
(一)需要培养“新工科”理念的跨学科融合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使毕业生在他们的就业岗位上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企业和社会大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引入前沿科技和行业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例如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将课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项目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
(二)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实践型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对传统观念和未知领域要勇于探索和挑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质疑,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发现并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评价等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
(三)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技能型人才
在“新工科”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创能力培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实现从单纯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转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参与各类竞赛项目,以中国“互联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竞赛项目为平台,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学生可以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跨专业、跨年级组队,通过完成比赛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主观意识不强
大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比较被动,并非主观意愿,认为创业和自己关系不大,对于创业没有深入的认识,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投入。除了专业技能和毅力外,充足的资金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可能在这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以扩大项目的规模和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他们可以寻求合作伙伴或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以增强项目的商业计划性和市场可行性。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创业初期的挑战,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二)学校培养模式滞后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设,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缺乏亮点,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学科背景和当前创业环境进行设置。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实训场地有限,这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形式大于实质。此外,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行政人员或辅导员,而非专业出身,他们对社会需求了解不足,从而影响了课程质量。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单调的问题,缺乏进阶式教学体系,无法培养出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以开发一个小系统为目标,融入一个应用场景里,就认为完成了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将创新创业思维和专业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可能致使学生创业成功率下降[3]。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形式主义”
目前,本科高校在“新工科”的过渡时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方案、教师结构分配和实践体系设计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为了使双创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需要融入更多的交叉学科、自主创新意识、发现项目的敏锐度等。然而,为了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新工科”等元素,部分院校在没有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基础上,将个别原有课程“改头换面”成创新创业类课程,而实际教学内容和方式并未改变,或者简单地加入“创业基础”“创新教育”等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灌输。此类“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将导致教学改革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5]。
(四)双创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
新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师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指导学生参加省市“互联网+”创新创业类大赛的教师,因其毕业就入职高校,多为科研型教师,并没有进行严格的企业实践,导致参赛产品注重“功能完成即可”,项目策划书的撰写更多偏向理论研究方面,在面对实际用户和实际落地项目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实际需求。而真正创新创业的产品,实现功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产品和市场的契合度是使项目真正落地和占有市场率的有力筹码。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优势
计算机专业有其特殊性,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计算机专业知识、程序模块设计、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处理、网络设备运维与管理等方面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前景发展如虎添翼。首先,“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工程实践,这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通常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工程项目,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通常会与企业和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这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应用场景,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动态。这种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此外,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还具备一些其他优势。例如,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这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有助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与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考能力强、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强,其在“互联网+”“挑战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竞赛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同时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是其专业内在发展的需求。
四、“新工科”背景下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按需求分类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兴趣,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学会基于自身性格、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与职业。结合学院发展方向,不同学生的学业、职业需求不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分类:专升本方向、创新创业型方向和应用技能型方向。
将创新创业型的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生力军,专升本方向和应用技能型方向为辅,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专业技能大赛赛项要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展开课堂实践,阶梯式地实践培养。
1.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环节。通过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基本知识。此外,通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授课和指导,以及邀请校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累相关经验,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参与各类竞赛项目,以中国“互联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竞赛项目为平台,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学生可以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跨专业、跨年级组队,通过完成比赛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拓展创新创业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实践,积累创业经验。学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创业孵化园和社团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的机会。这种自主创业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提高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准备。
(二)发展多元化导师队伍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1.双师教学创新团队:由校企双方共同领导,选拔技艺精湛的骨干教师及具备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专家。该团队将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确保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技术创新团队:具备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该团队将专注于技术研究和创新,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3.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联合组成,具备强大的创新创业能力。该团队将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其创业能力。
4.高职教育研究团队: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该团队将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建议。
5.人生导师团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该团队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促进其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兼职或离岗创业。通过为教师创造留职创业、兼职创业以及与学生共同创业的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同时,对业绩突出的创新团队进行遴选和试点,实施绩效奖励与团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三)打破课程壁垒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1.开设创新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现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将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物理、工程等学科相结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行业趋势。此外,加强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需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开设校企大师课程。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家走进课堂,借助企业资源,结合现代学徒制,对计算机专业技能进行基础训练、模拟训练、实战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高职学生—校企学徒—企业跟岗学习—企业员工”培养机制,确保学生在融入社会时专业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四)打造计算机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根据赛项、年级和专业方向,创新创业项目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分阶段输入创新创业知识,构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和创业周期的“三阶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为点燃双创热情,种子培育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创新素养课程“三融合”[6],强化双创意识培养,在全体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然后根据实践项目类型、社团活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培育创新创业的“苗子”,划分不同的创业小队,如计算机系统队、计算机网络队、计算机智能队等,依据队伍特长分配相应的导师和校企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第二阶段为提升双创能力,苗子培育期。进入苗子培育期,将针对有潜力的学生项目团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与外部企业和机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双创培训和实践机会,建立双导师制。这些培训将涵盖商业计划制定、团队协作、市场分析等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双创实践能力。苗子培育期就如同阳光雨露般的呵护,让创意苗子茁壮成长。在此阶段,需要邀请新兴行业的翘楚和正在创业的创业者来校授课,在市场需求和瞄准商机方面,帮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引入企业导师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将创意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模式。
第三阶段:实现双创梦想,果实孵化期。这个阶段是重点孵化和实现创业梦想的时期。对于已经具备市场前景的项目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场地、导师指导等。建立创业交流平台,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果实孵化期就如同守望丰收的农夫,耐心呵护每一个创业果实。我们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专业的导师指导和优质的场地资源,确保学生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同时,建立创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实战训练和导师的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将项目落地,实现创业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创人才。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为地方区域经济贡献了较大力量。鉴于当前“新工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高职院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根据其自身专业特点,提高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学生需求分类培养,发展多元化导师团队,依托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构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双创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创业梦,以期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浩.论通信大省的高校信息通信人才培养布局优化[J].广东科技,2018,27(8):64-69.
[2]秦洪庆,耿赛.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2,156(6):36-39,59.
[3]陈豆.“互联网+”时代饲料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饲料,2023(14):150-153.
[4]杜茜,李瑞丽.数字时代高职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0):45-48.
[5]严明,边建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3(4):28-31.
[6]李海涛,江平.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问题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1):91-96.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许缓缓(1987—),女,汉族,河南永城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多媒体安全、计算机视觉。
吴小露(1991—),女,汉族,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职业教育。
崔新华(1982—),女,侗族,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密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