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逄红风,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电生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10例因动脉粥样硬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SFP分为CSFP组(45例)及无CSFP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SFP的影响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iCEB在CSFP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间期(Tp-e)、Tp-e间期与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QT)间期的比值(Tp-e/Q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P组患者QT、校正的QT间期(QTc)均长于无CSFP组,iCEB均高于无CSFP组,QRS波群(QRS)低于无CSF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QTc、QRS、iCEB是影响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CEB预测CS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6,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76.92%。结论 QT、QTc、QRS、iCEB是影响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iCEB临床预测CSFP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预测价值;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3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0.009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32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冠脉没有出现狭窄、粥样病变等器质性变化,却发生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不适、心悸气短、胸腔疼痛、呼吸不畅等,且持续时间较长[2]。CSFP恶化之后还可能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此外,长期的CSFP还可能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左心室肥厚、心室重构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4]。然而,这种慢血流现象需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但该检查方法有创,难以用于临床随访和动态评价[5]。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为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与QRS波群(QRS)的比值,能够综合反映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平衡状态[6]。基于此,本研究观察iCEB与CSFP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于CSFP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10例因动脉粥样硬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SFP分为CSFP组(45例)及无CSFP组(6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⑴CSFP组患者符合《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7]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患者于静息时反复出现胸痛或胸闷,类似心绞痛,需要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才能缓解,持续时间达≥30 min);⑵年龄18~60岁;
⑶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者狭窄程度≤40%,远端血管充盈≥3个心动周期,≥1支冠脉分支的校正TIMI血流帧数>27帧(30 fps)。排除标准:⑴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者;⑵存在严重精神疾病者;⑶存在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⑴采用电子病历系统采集并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 BMI、吸烟史。⑵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患者(QT)、校正的QT间期(QTc)、 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间期(Tp-e)、 Tp-e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 QRS及iCEB。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左侧卧位,连接同步心电监测设备。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查患者的心腔大小,并评估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观察是否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其次记录二尖瓣、乳头肌和心尖水平的左室短轴观,获取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及左室长轴观的动态图像。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影响CSFP发生的因素。⑵分析影响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⑶分析iCEB预测CSFP的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CSF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Tp-e、Tp-e/Q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FP组患者QT、 QTc均长于无CSFP组, iCEB高于无CSFP组, QRS低于无CS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CSF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QT、QTc、QRS、iCEB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原值输入),以是否发生CSFP为因变量(是=1,否=0)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QT、QTc、QRS、iCEB是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均P<0.05),见表2。
2.3 iCEB预测CSFP的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iCEB预测CS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6,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76.92%,见图1。
3 讨论
CSFP在临床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冠脉虽然未出现
病变,但注射造影剂会显示冠脉远端血管的显影出现较大延迟。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其影响因素和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Tp-e、Tp-e/Q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FP组患者QT、QTc均长于无CSFP组,iCEB高于无CSFP组,QRS低于无CSFP组;QT、QTc、QRS、iCEB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⑴QT间期延长通常反映了心室复极的延长,这是由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或心肌细胞损伤所致。在CSFP中,冠脉血流速度减慢,心肌细胞无法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和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这种情况下,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细胞可能存在电生理异常[8]。⑵QTc是校正后的QT间期,该指标排除了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复极的情况[9]。在CSFP组中,QTc的延长意味着这些患者的心肌复极过程存在更为明显的异常,进一步证明了QT间期与CSFP存在关联[10]。⑶QRS代表了心室除极的过程,其形态和时限的变化可反映心室除极的异常[11]。在CSFP组中,QRS的改变可能意味着这些患者的心室除极过程存在异常,这是由冠脉血流缓慢导致的心肌缺血或损伤所引起。⑷iCEB结合QT间期和QRS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在CSFP组中,冠脉血流缓慢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从而引起iCEB的升高,进而反映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的破坏。ROC分析结果显示:iCEB预测CSFP的AUC为0.9046,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76.92%,这进一步证明了iCEB诊断CSFP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QT、QTc、QRS、iCEB是影响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iCEB临床预测CSFP价值较高。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不足以全面反映CSFP的真实情况,后续研究将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仅关注了心电图指标与CSFP的关系,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后续研究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更全面地揭示CSFP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梁有峰,郭增,张益名,等.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与冠脉慢血流现象关系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3, 58(1): 161-165.
崔光卫,邵洁,刘闯,等.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28例即时效应观察[J].中国针灸, 2020, 40(1): 41-42.
JIN Z, TAN Q, SUN B. Telmisartan amelior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J]. Cell Biochem Funct, 2018, 36(1): 18-26.
张玥,谭晓.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21, 35(10): 1019-1022.
DAI X T, KONG T Z, ZHANG X J,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d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nd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J].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 22(1): 362.
蔺鹏阳,黄辉,杨慧,等.血清碱性磷酸酶及白蛋白水平对冠脉慢血流的预测作用[J].天津医药, 2020, 48(3): 191-19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5): 382-400.
ROBYNS T, LU H R, GALLACHER D J, et al. Evaluation of index of cardio-electrophysiological balance (iCEB) as a new biomarke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increased arrhythmic risk[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6, 21(3): 294-304.
齐万争,李小峰,周艳艳,等.心肺运动康复在老年冠脉慢血流的临床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2): 115-119.
邵洁,崔光卫,戎靖枫,等.针刺郄门穴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56(1): 63-66.
汪春妹,韩卫星. ECG参数预测变异型心绞痛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 40(3): 64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