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4-07-12 04:09:09李继波陈昌群潘有方崔时庆王海孙下军涂洋
大医生 2024年10期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李继波 陈昌群 潘有方 崔时庆 王海 孙下军 涂洋

作者简介:李继波,在读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

通信作者:陈昌群,大学本科,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急诊急救护理、心理护理。E-mail:2574893151@qq.com

【摘要】目的 分析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43例)和联合组(采用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均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单一组;两组患者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均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单一组,复发率低于单一组(均P<0.05)。结论 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氧化应激指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钻孔引流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0.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16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因外伤导致硬膜与大脑表面之间形成的血液积聚[1]。病情轻微的患者通常采取保守治疗,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接受手术治疗。目前,临床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采取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难以彻底清除血肿,且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2]。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的特点,可彻底清除血肿,降低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的风险,减少患者病情复发,有效改善患者预后[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3例。单一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8.25±10.41)岁;血肿直径11~20 mm,平均血肿直径(15.45±2.56)mm;血肿部位:左侧20例,右侧23例;血肿类型:高密度15例,低或等密度15例,混杂密度13例。联合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8.19±10.40)岁;血肿直径10~21 mm,平均血肿直径(15.42±2.49)mm;血肿部位:左侧19例,右侧24例;血肿类型:高密度16例,低或等密度17例,混杂密度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外科学(第9版)》[4]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⑵单侧硬膜下血肿。排除标准:⑴存在恶性肿瘤者;⑵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者;

⑷存在严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⑸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手术方法 单一组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将患者患侧血肿最厚处作为穿刺点,切口5 cm。暴露颅骨外板,钻头钻入硬脑膜,止血。硬脑膜及血肿囊部位作交叉切口,置入引流管,利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待冲洗液清亮后,闭合切口。留置引流管,术后持续引流1~3 d。

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从患者右侧股动脉置入6 F血管鞘,探入至颈动脉,进行3D旋转造影检查,确定患者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分支。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患者脑膜中动脉,并推进造影剂,评价包膜的显色情况。在患者脑膜中动脉主干填充3D弹簧圈,采用微导管超选择脑膜中动脉的主要分支,并注射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130433,型号:EVAL-I),栓塞脑膜中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剩余的细小分支,同时避免栓塞剂反流。栓塞脑膜中动脉主干后,缓慢拔除微导管。手术完毕后,对患者进行颈外动脉的标准正侧位造影检查,检测脑膜中动脉的闭塞程度。取下血管鞘,压迫止血,加压。术后6个月进行头颅 CT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已完全清除;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基本消失, 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清除率>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清除率75%~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 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清除率<75%[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氧化应激指标。于术前、术后2 d,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8 cm半径)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⑶炎症因子水平。于术前、术后2 d,与⑵中同样操作,取上层清液。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预后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记录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预后良好率、复发率。预后良好率采取改良Rankin评分量表[6]对患者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示预后越好。血肿清除率=手术后血肿面积/手术前血肿面积×100%;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GSH-Px、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GSH-Px、SOD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一组;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PCT、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PCT、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单一组,复发率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生改变,该病临床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硬脑膜边缘细胞层分离,愈合反应被触发;第二阶段为

潜伏期,局部炎症会促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头痛、神经系统症状;第三阶段为成熟期,经过3 ~ 4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组织被膜形成,且易破裂,出现反复出血,血肿体积膨胀,神经功能受损。由于血肿扩大,压迫颅内神经血管,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步态障碍、肢体乏力、认知或感觉障碍、精神异常等临床表现,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针对病情相对稳定且未出现任何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如控制颅内压、抗凝治疗等;若患者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钻孔引流术是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术式,操作相对简单,可有效清除血肿、积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在钻孔引流过程中,颅内极易出现血漏或出血,导致纤维蛋白过度溶解,致使疾病复发[7]。因此,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手术方法,是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提高疗效的关键。在血肿扩张过程中,外膜的炎症反应和出血是导致该疾病发作的关键。外膜由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其会穿过硬脑膜与脑膜中动脉相连,而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通过脑内中动脉的分支供血,因此,阻断脑膜中动脉,可促进血肿的吸收[8]。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血肿清除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单一组,复发率低于单一组,提示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预后。分析原因为,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复发的主要病理机制而设计的一种微创手术,可用于钻孔引流术术后的辅助治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使用EVAL非黏附性栓塞剂栓塞脑膜中动脉,持续性阻断局部的血液供应,最大程度减少了血液的渗出。MDA是一种较灵敏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可根据其水平高低判断脑出血患者的病情。

GSH-Px及SOD具有抗氧化能力,发生血肿时血液中会生成氧化代谢产物,使GSH-Px、SOD被过度消耗,导致氧化失衡[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 d,两组患者GSH-Px、SO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单一组;两组患者MDA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分析原因为,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状态,促进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善[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2 d,两组患者PCT、IL-6、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提示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分析原因为,钻孔引流术可迅速排除硬膜下血肿积聚的血液,减轻颅内压力,从而减少炎症因子在局部的聚集,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可通过堵塞异常血管或动脉瘤,阻止血液流入异常区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氧化应激指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段厚州,赵学明.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1(20): 3773-3776.

苏稳,柏丽娟.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 2023, 28(11): 2027-2029.

曹育嘉,高山,吴建东.硬通道钻孔引流术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 30(11): 107-109.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92-193.

王国俊,高峰.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CD].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 7(33): 156-157.

范玉华,姬晓昙,蓝琳芳.国内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判断方法中改良Rankin评分的应用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1(7): 412-415.

黄亿平,李汉城,洪映标,等.甲泼尼龙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疗效的影响[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3, 36(3): 161-163,168.

江金文,吴维蒲,刘卫兵.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神经内镜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疾病复发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24): 55-58.

谭志汉,武云龙.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CSS、ADL评分的影响[J].甘肃医药, 2022, 41(8): 722-724.

郭士琨,刘永生.微创穿刺引流术与钻孔引流术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效果分析[J].淮海医药, 2022, 40(4): 385-387.

猜你喜欢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抗凝药物对头部外伤后并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探讨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颅内血肿应用探讨
医学信息(2016年37期)2017-03-20 08:18:22
单孔颅骨钻孔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外医疗(2016年32期)2017-03-02 19:32:03
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的对比分析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高压氧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复张率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单孔微创穿刺闭式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扩大翼点入路、血肿膜剥脱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5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