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的对比分析

2016-11-30 11:34张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张冰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与可靠性。方法 1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88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1±4.5)min、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3±3.7)min,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1.6±4.4)ml,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3±1.2)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1±3.2)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8±2.9)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81%,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但微创穿刺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优于钻孔引流术, 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钻孔引流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69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疾病, 约占颅内血肿发生率的10%, 绝大多数具有轻微外伤病史, 多见于老年人[1]。其多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具有包膜完整特点, 在临床中常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和慢性颅内压增高[2]。钻孔引流术和微创穿刺术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3]。现对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88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16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1.4±10.3)岁, 血肿部位:单侧36例、双侧18例, 血肿量70~135 ml、平均血肿量(115.5±25.5)ml;观察组中男58例、女30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60.7±9.8)岁, 血肿部位:单侧62例、双侧26例, 血肿量80~130 ml、平均血肿量(118.5±27.5)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部位和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先行头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大小和选择手术入路。对照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方法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于入路行头皮切开3 cm, 选择血肿最厚处钻孔, 采用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并反复生理盐水冲洗至颜色变淡后外接引流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方法治疗: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避开脑膜血管。使用YL-1型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长度2 cm、直径3 mm), 快速经皮穿刺颅脑和硬脊膜, 拔除针芯后拧紧盖帽, 将引流管连于穿刺针侧管, 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引流液颜色变淡后外接引流袋。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以及脑脊液漏、术中癫痫、新颅内血肿等并发症。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①治愈:患者具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头 CT 检查提示血肿腔内残液量≤30 ml;②好转:患者具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的好转, 头 CT 检查提示血肿腔内残液量30~60 ml;③无效:患者具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 头 CT 检查提示血肿腔内残液量≥60 ml。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1±4.5)min,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3±3.7)min,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1.6±4.4)ml,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3±1.2)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1±3.2)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8±2.9)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治愈26例、好转19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3.33%(45/5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愈58例、好转25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4.3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脑脊液漏3例、术中癫痫4例、新颅内血肿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81%;观察组患者出现术中癫痫3例、新颅内血肿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脑萎缩和老年性脑血管硬化是该病诱发的主要因素[5]。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将硬膜下积血迅速清除、消除压迫脑组织, 降低血肿腔内的渗透压, 提高血小板聚集能力, 阻断慢性出血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目的[6]。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老年人, 术中的局部麻醉和强化以及较大的手术创伤导致部分老年患者因为基础身体条件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7]。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较为简单、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 故在术后能够快速恢复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适用人群明显的优于钻孔引流术, 因此能够适用于基础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患者[8]。同时微创穿刺治疗使用器械较为简单, 操作过程不复查, 更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相关治疗。本组临床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94.32%, 高于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的83.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效果相近。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创穿刺术手术创伤更小, 更有利于患者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与王莹莹等[9]研究报道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但微创穿刺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优于钻孔引流术, 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建辉, 翟小刚, 乔艳, 等.微创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8 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5):61-62.

[2] 邱兵, 罗赛华, 梁仔. 硬通道双针穿刺与传统钻孔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6, 39(3): 183-185.

[3] 刘骏辉, 陈谦学, 张锐, 等.微创穿刺术对比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meta分析.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5, 42(3):216-222.

[4] 刘涛, 法焕卿.微创穿刺治疗高龄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北京医学, 2016, 38(1):54-56.

[5] 殷昊, 孔刚, 陈进, 等.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24):215-216.

[6] 别小华, 冯清亮, 薛俊刚, 等.锥颅与钻孔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51-1654.

[7] 陈新, 张传玲, 王伟功.锥颅引流术与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21(1):53-55.

[8] 郑定柯, 荆国杰, 姚晓腾, 等.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4): 25-26.

[9] 王莹莹, 张泰铭, 赵宪林.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Meta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9):1056-1060.

[收稿日期: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