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诗话价值探微

2024-07-12 12:34于清赫
关键词:辽代

于清赫

摘 要:辽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辽代文学,尤其是辽诗话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于史料散佚太多,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它的作品以及关于它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依据现存辽诗话著作和散章,按照其产生发展顺序对辽诗话的基本内容和构成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初步探讨了辽诗话的特点,梳理和分析了辽诗话在政治、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史料价值,以期为辽代文学和辽诗话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辽代;辽诗话;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01-05

《辽史·列传》卷三十三开篇述起:“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骎骎崇儒之美。但其风气刚劲,三面邻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有辽200多年,文学自然是落寞的。《辽史》对文学一事,虽有专门记述,但列入“列传”名下。即使列传之下,也仅举7人,分别是萧韩家奴和李瀚等汉官政客,对其政治活动多有记述,但对文学成就却少有陈述,想来诸人所作诗文几无可取处[1]。

诗歌,是文学的王冠,诗歌创作反映文学创作的繁荣程度。而说到诗歌,辽史200多年更是乏善可陈。这一点,我们从历代搜集的辽诗话里,即可得到见证。蔡镇楚先生所著《中国诗话文献考》考证,流传至今的中国诗话著作,尚存1400部左右。而据吴文治先生所著《辽金元诗话全编》,自辽以降,历代编纂的辽诗话仅有清代周春《辽诗话》一卷和《增订辽诗话》两卷而已。而在吴文治先生的《辽金元诗话全编》里,煌煌4本巨著,所列辽诗话仅仅20篇,和金元相比,实在不成比例。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蒋祖怡和张涤云两位教授才在整理周春辽诗话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再出《新补辽诗话》,与整理后的周春《辽诗话》合并出版,形成《全辽诗话》。对此,吴文治先生评价认为两位教授新补辽诗话“收录过宽,鲜有辽代诗论家自己所发表的论诗之语。其中甚至把宋人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使辽诗和苏轼等人的‘送人使辽诗,也都编入辽诗话,这显然名实不副,赖以充数而已。”蔡镇楚先生是国内诗话研究的著名学者,在他所著的《中国诗话史》中,单列了“宋诗话”“金代诗话”和“元诗话”,唯独没有涉及“辽诗话”。如此看来,有辽一代,其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实在是不足道也。

有辽200多年,文无流芳,诗无上品,但现存诗话仍然记录了大量皇室宗亲及官僚阶层的诗文诗事,也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自然风貌以及民风民俗,客观上反映了契丹政权与统治阶级吸收汉文化营养,加强契丹政权文化礼仪制度建设,改善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既记录了诗人诗事,呈现了部分诗歌作品,也为我们研究契丹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一、辽诗话的基本构成与主要特点

现存辽诗话包括清代周春《辽诗话》《增订辽诗话》和蒋祖怡、李涤云教授的《新补辽诗话》。应该说与宋诗话及以后历代诗话相比,基本要素齐备,举凡政治、军事、人物、史事、民风民俗、奇闻趣事、山川风貌等等都有记述,诗人诗事,内容浩繁,文字精简,叙述生动,自成一格。其特点大略如下:

(一)皇室风气

契丹一族,游牧草原,百转千折,到耶律阿保机一代,强拓7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积,定鼎契丹政权。这期间,他们凭借的不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更不是什么优秀的文化,而是武力征服,金戈铁马,弱肉强食。文化的缺失让这个草原民族少了敬畏,更强化了他们铁血寒兵的杀伐气质。但是建立政权以后,面对7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感到力不从心。马上可以打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于是,他们的目光自然投向了邻国大宋。大宋的文化强势对大辽形成了强大的压迫,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到辽圣宗耶律隆绪时,由于皇室的表率作用,契丹贵族崇儒尚文渐成风气。周春在《增订辽诗话》里,记载辽圣宗诗话四则、辽兴宗诗话三则、辽道宗诗话八则、天祚帝一则、懿德皇后七则、文妃三则、东丹王一则,基本体现了契丹皇族对文化的追慕,对诗歌的热爱[2]。“仁宗朝,有使者见辽主(辽圣宗)《传国玺诗》云: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这是宋仁宗当朝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出使大辽,记录下来这首辽圣宗的诗作。辽圣宗的诗平铺直叙,意思虽然说得明白,但没有创作技巧,很像大白话,由此可见辽王朝初期文化学习和文学创作的朴素样貌。到辽兴宗时,皇族诗歌创作的氛围愈加浓厚。“兴宗好儒术,通音律。重熙五年四月,幸后弟萧无曲第,曲水泛觞赋诗。”兴宗到妻弟家做客,居然能效仿中原晋人王羲之等辈曲水流觞,何其风雅。如果没有诗歌的普及与推广,断不可能有此景象。而到兴宗长子辽道宗继承大统时,契丹皇族的诗歌创作已经面貌一新,颇得中原古风,具有很高的水平了。“相臣李俨尝作《黄菊赋》以献,道宗作诗题其后以赐之曰: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题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李俨献诗,道宗题诗,此事根据《莼渔词话》记述,道宗题诗则更加高级:“昨日得卿黄菊赋,细剪金英,题作多情句。冷落西风吹不去,袖中犹有余香度。沧海尘生秋日暮。玉砌雕栏,木叶鸣疏雨。江总白头心更苦,素琴犹写幽兰谱。”这一阙蝶恋花词,如果不落道宗名款,谁又能分得清南人北人,宋人胡人?契丹一族,没有任何文化根基,凭借武力开疆拓土,由于吸收了先进的宋文化,官制礼制不断完善,文学创作逐步繁荣,这样的局面,是和皇室率先垂范,敢开风气之先分不开的。

(二)民间烟火

周春《辽诗话》一卷本和《增订辽诗话》二卷本总收条目202条,343则。在一卷本中,主要收录了帝王、宫妃、皇室宗亲的诗人诗事。在二卷本中,则大量增加了下层官员、文士、军士、僧人、民女、童子乃至优伶的故事,所录应制诗、献诗,包括童谣、唱和诗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崇禄大夫、普门大师赐紫沙门智化述:方池波面蹑花台,瞻奉无非唱善哉。外观熙怡慈作相,内含温润玉为胎。刻雕数向生前就,接救专期没后来。故我志诚无倒意,三年用尽两重才。”普门大师此诗一出,引得众生倾倒,一时间,大小官僚居然有25人和诗,成为一时景象。辽时,官民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作为大辽文化阶层,僧人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偈语和唱和诗颇有流传。辽诗话中也记录了一些下层官僚的诗事。刘经,是辽时一个小官,奉国母之命入宋贺承天节,“路中有野韭可食,味绝佳。作诗云:野韭长犹嫩,沙泉浅更清。”这样的小诗虽非佳作,但清新可感,读来非常亲切。天才少年是辽诗话关注的对象,哪个民族都希望天才辈出。“孟简字复易,性颖悟。六岁,父刘家奴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辽史虽然没有记载这首童作,但想来必是上品,令人称绝。虞仲文是又一个少年天才。“仲文字质夫,四岁作诗,赋《煎饼》,有鱼目,蟾声之句,人以神童目之。四岁作《雪花》诗云:琼英与玉蕊,片片落前池,问着花来处,东君也不知。”

诗人诗事中诗人互相唱和是最有兴味的,读来也最有趣味。“高丽肃宗明孝王七年,辽遣中书舍人孟初来贺生辰,兵部员外郎金缘为馆伴。孟初见其年少,颇易之。一日,并辔出郊,雪始霁,初唱云:‘马蹄踏雪干雷动。缘即对曰:‘旗尾翻风烈火飞。初愕然曰:‘真天才也。由是情好日笃。及别,解金带赠之。”“富郑公使于辽,辽伴使云:‘早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答曰:‘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又云:‘酒如线,因针乃见。答曰:‘饼如月,遇食则缺。伴使服其机警。”这样的唱和诗在辽诗话中还有很多,其高妙机警,回甘隽永,当不输于大宋文士。辽诗话中,皇室诗人诗事代不乏人,而那些民间乡俚、童谣短歌,凡生动鲜活者,亦多有记录。正是由于广泛记录了民间乡谣小调、逸闻趣事,再现了辽时社会生活,才使辽诗话更具全貌,更有可读性,更有价值。离开了民间文学的参照,文学乃至诗歌的历史必然缺乏鲜活性和真实性。

(三)能诗即能吏

在辽皇室成员的带动下,上至朝中百官,下至基层幕僚,乃至乡间野贤,渐渐尚文作诗,蔚成风气。也多有民间才子,因诗而显,被擢拔重用。“圣宗太平五年九月,驻跸南京。十一月,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十一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燕民以年谷丰熟,车驾临幸,争以土物来献。至夕,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观之。”时隔四年,“太平九年十一月,皇城进士张人纪、赵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重熙五年,兴宗幸南京,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赐冯立、赵徽等四十九人第。以冯立为右补阙,赵徽以下皆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遂大宴。御试进士自此始。”辽代开科取士是从景宗开始的,当时考试科目,诗赋占有重要地位。到辽圣宗时,朝中取士更以诗赋为主。有辽一代,前后11次取士,状元在册者50人,想来均为诗中圣手。

(四)大漠民歌

契丹地处朔漠,茫茫草原,长河落日,这样的环境,滋养了契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辽诗是在草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唐宋诗歌技巧发展起来的,经过百年的锤炼研磨,既保存了草原的朴实与雄浑,也有了唐宋诗风的性灵与典雅。辽诗话中,记录了一些长篇诗作。耶律楚材《醉义歌·序》云:“辽朝寺公大师者,一时豪俊也。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其旨趣高远,不类世间语,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在耶律楚材看来,寺公大师就是草原上的苏轼黄庭坚!这里略呈寺公大师诗作:“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辗转,儿童来报今重阳。吟儿仓仓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寺公大师的诗是耶律楚材翻译的,读来味道很足,以耶律楚材的功力,自然不输于苏黄了。在辽诗话中,也收录了很多乡间小诗、小调及乡间的诗事。很有一点儿漠北民歌和说唱艺术的痕迹。有一首《臻蓬蓬歌》很有特点,“每扣鼓和臻蓬蓬音,为节而舞,人多喜而效之。其歌云: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臻蓬蓬,是指带篷的马车。此歌用鼓伴奏,每唱到曲尾,鼓心蓬蓬蓬,鼓边乍乍乍,响起一段尾声。这样的记述,保留了一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童谣,也是辽诗话所关注的。“太祖述律后简重果断,有雄略。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促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言地祇为青牛妪。太祖即位,群臣上尊号为地皇后。”有一则《燕军士妻》很有意思,“绍兴辛巳,米忠信夜于淮南劫寨,得一箱箧,乃是燕山来者,附书十余封,多是军士妻寄夫者。内一纸别无他语,止诗一首云:垂杨传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你那里讨个南婆,我这里嫁个契丹。”辽人学宋,但因自然地理、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的差异,使辽人诗歌必然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带有漠北民歌的痕迹。

(五)诗事本诗话

我国诗话真正的发源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这是学界早已定论的。诗话,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诗本事”和诗论的融合。早期的诗话,一般以记述诗的本事为主,以后逐渐增加了诗歌评论的内容。大宋北辽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当欧阳修们已经在古圣先贤的肩膀上深入研究诗歌创作理论的时候,契丹皇族才刚刚学着写作诗歌。所以,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辽代诗人自著的诗话作品。从各种典籍里搜集的辽诗话,大多是诗本事的记录,笔者查阅了现存的所有辽诗话,没有发现一则单纯的关于辽诗或者辽诗人的评价性作品,更没有高层级的关于诗风、诗派、诗格的研究性作品,或许彼时的诗人们正在学习诗歌创作,还没有能力对诗歌作品本身作出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讲,从各种史料里发现和整理的辽诗话,之所以进入《辽史》《全辽文》《契丹国志》等等这样一些重要历史典籍,体现了辽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好恶,对“诗本事”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评价。

二、辽诗话的多重价值

关于诗话的定义,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说得明白,“诗话者,辩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辽诗话起步早,根基浅,底子薄,加之不善整理,无人归纳,所以其功能价值自然不能与宋诗话相提并论,在中国诗话中一直被忽略被漠视。沈德潜对此有论曰:“辽自唐季基于朔方,虽地处北鄙,文墨非其所尚,然享年二百,圣、兴、道三宗雅好词翰,咸通音律,东丹王倍聚书万卷,平王隆先著有《阆苑集》,文学之臣若萧韩家奴、耶律昭、刘辉、皆淹通风雅。特以诗传者罕,故无人为之援述绪言申译遗句耳。”[3]但从现存的辽诗话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它一定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不唯体现在文学创作和诗学探索上,更多的则体现在它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契丹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一)辽诗话的政治史料价值

按照许顗关于诗话的定义,辽诗话在辩句法,正讹误方面似乎无所作为,但在备古今、纪盛德方面,还是大有可观的。当然,这与辽诗话为后世文人搜集整理有关。从周春编纂辽诗话所搜集的资料古籍看,就达180多种,钩沉爬梳,去芜存菁,可谓用力。辽诗话中有关皇室宗亲的诗话作品大都选于辽史或者全辽文,但也有一些作品,来自其他作品典籍,与辽史相印证,对于了解把握契丹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宝中,辽涿州刺史耶律琮遗书于我雄州刺史孙全兴,求通好。曰:兵无交于境外,言即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即可”。《谈苑》乃宋人记述,引文到此,评价曰:“其文采甚足观。”而我们也从中发现,宋辽边境百年无战事,除各自朝廷的抉择外,边境将领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山诗话》记录了一件趣事:“余靖两使契丹,情益亲。余能胡语,作胡语诗。北主曰:卿能道,吾为卿饮。余靖举曰: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斡勒。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一共4句诗,8个契丹语词。由此可知,契丹学唐宋诗词文化,汉官学契丹语言文字,这样的交融局面,不仅仅是两朝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政权高层交往交融的生动写照。

(二)辽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

宋辽的南北交流,除被动的军事交流外,主要体现在文学的交流,而文学的交流,应该说达到了历史高潮。辽的文学创作乃至诗歌创作,是以唐宋为师的。《古今诗话》记录:“雄州安抚都监称宣事云:辽人好乐天诗,闻辽主有诗云‘乐天诗集是吾师。”辽圣宗“亲以契丹大字译白居易《讽谏集》,诏诸臣读之。”《续资治通鉴》记载,辽兴宗耶律宗真尝以所画“鹅雁图”来献,上作飞白书答之。《契丹国志》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帝(宗真)善丹青,尝以所画‘鹅雁送宋朝,点缀精妙,宛乎逼真,仁宗作飞白书答之。”朝廷之间的高层文化交流从辽景宗就开始了,从民间的情况看,宋辽文化交流也是基本贯通的。《青箱杂记》记载,宋陕州魏处士野《赠寇莱公》诗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传播辽中。章圣朝,使者至,问:哪个是“无地起楼台”相公?时寇居散地,因即召还。《玉壶清话》也记载了有关魏野的事情,“祥符中,契丹使至,因言本国喜颂魏野诗,但得上帙,愿求全部。真宗始知其名,将召之,死已数年。搜其诗,果得《草堂集》十卷,诏赐之。”魏野,在中原诗人中寂寂无名,就是这个寂寂无名的魏野,其诗歌作品在辽人那里也是被视为教科书般的存在。蒋祖怡、李涤云两位教授在《新补辽诗话》里,共收录了宋朝大臣使辽诗和送人使辽诗25人的270首诗。其中欧阳修14首,王安石14首,苏颂两次使辽46首,苏辙21首,梅尧臣15首,司马光3首,苏轼2首。其他咏辽事诗者不可胜数。北宋末年,王辟之在其《渑水燕谈录》记载:“张云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云叟题其后曰:谁题佳句到幽都,逢着胡儿问大苏。”这种“苏学盛于北”的流风对辽人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辽诗话的民俗史料价值

研究契丹辽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除依据正史资料外,辽诗话可以提供若干参考,而且辽诗话均为个人诗歌创作,其所提供的资料真实而鲜活。白石道人所作《契丹风土歌》传播甚广,“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如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琴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契丹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西神脞说》记载:“辽时燕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面涂黄,为佛妆。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络髻面涂黄。华人怪见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对此,宋庄季裕《鸡肋篇》解释:“燕地仕族女子,冬月以栝萎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辽起松漠,质胜于文。契丹祭山过树、瑟瑟射柳、露台拜日,以及头鱼宴等礼制风俗,都在辽人诗作中不断出现,均鲜活可感。有一奇俗,不可不录于下。据《燕北录》记载,“契丹主及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呼:沿离夔,沿离夔!译言万岁也。”直至今日,北方人偶尔喷嚏,旁观者仍然要附和一句“一百岁”,以此化凶求吉,当是契丹民俗传下来的。还有一则趣事,载于《宋史》:“辽宴宋使,劝酒器不一。其间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前后使者无能饮者,唯方偕一举而尽。辽主大喜,遂目其器为方家瓠,每宴宋使,必出之。”《钱氏私志》云:“燕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另有《辽诗纪事》载,辽国有右金吾上将军韩正归朝,每日诵《天童经》,其声朗朗然。且云:对天童说话,岂可称我?自皇天生我,皆改为小人。皇天生小人,皇地载小人,日月照小人,北斗辅小人。”辽诗话还收录了部分对契丹歌舞,乐舞的诗歌描述,都很生动可感。

(四)辽诗话的宗教史料价值

契丹族统一于唐末,自此,注意吸收内地文化。辽太祖时期,佛教被正式引入契丹统治地区,并在宫廷贵族中逐渐流行。辽朝各个历史时期,皇帝对佛教都采取了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大大推动了佛教的传播。辽代佛教的发展盛况,在辽诗话中也得到了充分显示。蒋祖怡、李涤云两位教授搜集了很多辽诗人关于佛教的诗歌作品,涉及佛寺塔庵31座,诗歌88首。当然,这些诗歌作品,虽然事关辽代佛教寺庙,但大多是后人所作。除了有关辽代寺庙的诗歌创作外,辽代高僧及周边附属国的僧人往来唱和,辽诗话亦多有收录。据《冷然志》载,北京西山的香山寺,“辽中丞阿里吉所舍,殿前二碑,载舍宅始末,光润如玉,白质紫章,寺僧目为爪牙石。”“碧云寺有石幢,本当时卖地券也。演作韵语,末云:卖与中丞阿里吉。”说明阿里吉也是从别人手里买的。《传灯录》载:“宋南康军云居顽庵德升禅师偈文殊通禅师,师问佛法省要,示偈云:‘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师拟对曰:‘莫错师退参,三年得旨趣。”南泉禅师是佛教名宿,南泉斩猫也是禅宗著名公案。对此,辽朝□上人作《镜心录》,参与了讨论,呵责南泉杀生造业。文首座作《无尽灯辩误颂》云:“古本以手作虚斫势,岂真一刀两断,鲜血淋漓哉?颂曰:两堂云水尽纷拏,王老诗能验正邪,千古作家赵州老,草鞋头带较些些。”我们从辽诗话记录的佛教诗歌作品和僧人行事酬唱中,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辽代佛教发展的盛况。研究辽朝宗教特别是佛教发展情况,辽诗话也是重要的参照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蒋祖怡,张涤云.关于辽诗和《辽诗话》[J].浙江学刊,1987(1):116.

〔2〕蒋祖怡.清代周春的手稿两卷本《辽诗话》[J].学术月刊,1983(11):59.

〔3〕刘伟红,徐学.馆藏抄本《辽诗话》与汪日桢题跋[J].图书馆学刊,2016,38(7):107-10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Exploring the Value of Liao Poetry Talk

YU Qingh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Liao Dynasty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its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unique literary form of Liao poetry, is almost blank in the vast sea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due to the scatt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basic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Liao poetry based on existing works and scattered chapter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 poetry. It also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Liao poetry in politics, culture, folk customs, relig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Liao poetry in the Liao Dynasty.

Keywords: Liao Dynasty; Liao Poetry Talks; Historical Value

猜你喜欢
辽代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试论辽代州县制的推行与松漠草原城市化
辽代契丹官服中的中原因素探究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辽代马具探索
辽代中京道城市群发展特点评析
浅析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玉
辽代凿冰捕鱼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