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中京道城市群发展特点评析

2016-10-12 17:37王淑兰
人民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辽代

王淑兰

【摘要】中京道是辽代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本为奚人游牧之地,被契丹占领后,辽政权在这里展开了大规模建城运动。中京道城市体系虽是在百余年内完成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城市的空间分布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辽代对中京道城市的设置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建设重心也由东部转移到了中部地区。

【关键词】辽代 中京道 城市群体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中京道地理环境及所属区域来源

中京道位于辽代五道之中,其西界大马群山,南枕燕山山脉,东临渤海湾,北部则与科尔沁沙地相接,主要包括今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兴城市以及河北省承德市。从地形上看,该区域西南高,东北低。中部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七老图山在河北省平泉县附近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努鲁尔虎山相遇,两列山脉将整个中京道分为大小不等、自然条件稍有差异的北部老哈河流域区、东部大凌河流域区、南部滦河流域区。

辽中京道地区,原为奚人世居地。奚,原称库莫奚,与契丹“异种而同类”。北魏时,奚与契丹相分离。隋时,其主要活动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时,其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北焐”,“其国西抵大洛泊,距回纥牙三千里,多依土护真水(辽时称土河,今称老哈河)”,此时奚族活动范围已南移至大凌河、老哈河及滦河流域,即辽时中京道地区。

由于奚与契丹同出于鲜卑宇文部,二者曾长期并肩发展。唐中叶,二族还“常递为表里,号曰两蕃”;然自唐中叶起,契丹渐蚕食奚族;唐末,契丹由“蚕食”转为“入侵”,无力反抗的奚族开始由阴凉川南迁琵琶川。天钓三年(906年),阿保机又“遣偏师讨奚、焐诸部”,并“悉破降之” 。鉴于此,奚族部分人口再次西南迁至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以避契丹。经过一系列征讨,契丹最终征服奚族,并“尽有奚、焐之地”。

中京道城市群体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辽代在草原上建城,早自太祖阿保机的父辈就已经开始。随着契丹族对外争战不断,越来越多的中原、渤海等民族的农业人口被大量掠掳到北方草原地区,为了安置这些人口,草原地区开始大规模建城,城市建设的地域也从潢河流域的上京道地区逐渐向外扩散到东京道和中京道。

初建时期。中京道的“造城运动”,是在辽初由太祖阿保机拉开的序幕。辽初,契丹族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在短时间内就将近邻室韦、于厥、奚、吐浑、党项、阻卜等族及东北的渤海国征服,并把大量被征服地区的人口迁移到草原上来。同时,对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中原各国,更是“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 。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原人为避兵燹而自愿进入草原地区。这两部分人为辽代草原城市的建立提供了人口条件。为了安置这些农业人口,辽太祖通过“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的办法,将部分安置于中京道东部的辽西——大凌河地区,共置四州二县,分别是惠州、霸州、锦州、建州和兴中县、盛吉县。

增建时期。中京道城市增建是在辽太宗和世宗时。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不但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还多次对中原展开战争,并掠夺了大量中原人口入北方草原,其中中京道成为安置这些人口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一时期在中京道设置的城市有恩州、榆州、川州。

城市体系形成时期。中京道城市数量激增及城市体系形成,主要是在圣宗时。辽圣宗虽然“幼冲嗣位”,但却对辽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中,对中京道城市设置就是其重要贡献之一。“新置”,是指圣宗在中京道内新建大量州县。由于辽自907年建国到辽圣宗开发中京道时,契丹已立国百年,辽境内人口有了大幅增长。因此辽圣宗通过析分上京道的城市人口、整合散居人口、分诸宫提辖司户等途径,成了新置州县人口的重要来源;另外,从东京道迁入的渤海叛军和平民则成为中京道城市人口的另一重要来源。

辽圣宗对中京道所设的城市中,最重要的首推中京大定府。中京城规模宏大,幅员三十里,城由三重组成,外城为汉城;第二重城为接待外国使者往来的馆驿之地;内城是皇帝、国母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中京城不但成了中京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辽中后期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圣宗即位之初,先是在统和四年(986年)和八年(990年),分别设置了阜俗县和安德县,而澶渊之盟(1004年)后,开始在中京道集中设置县。新置的县有属于中京大定府管辖的富庶、劝农等9县;又在各州下设海阳、金源等14县归各自统领。此外,兴化、长兴等10县史书虽未明确其设置时间,但它们都是圣宗时新建州中的倚郭县,将其归为圣宗所置应该合情合理。

在设置新州县的同时,辽圣宗还对之前的一些州县进行了调整:如将原属于横帐解里的投下军州榆州收归国有,并归中京城管辖;将隶属承天太后的“川州”,归隶给韩德让;将成州军号由“长庆”改为“兴府”;将建州城迁至唐崇州古城,并用“保静”代替原“武宁”军名,对其隶属关系也做了调整;此外,迁渤海人来充实太宗时建立的恩州、将武安州由刺史州升为观察州等。

由以上可以看出,经过圣宗的增建和调整,中京道不但城市数量激增,体系也日益完备,最终形成了道—府州—县三级行政体系。

不同阶段城市群体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中京道城市体系虽是在百余年内完成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城市的空间分布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太祖时所设的6座大小城市都分布于辽西大、小凌河流域。太宗和世宗时所设的六座城市中,榆州已在大凌河上游支流,比较靠近中京道中部;而恩州远离辽西进入到了中京道中部的土河流域。圣宗时,城市分布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出现巨大变化:一是城市密度增大。由圣宗之前的12个增加到55个之多。二是城市分布范围更广。圣宗时州县的设置已经突破前两个时期主要以辽西大小凌河地区为主的区域,向整个中京道扩展,其中平坦而广阔的中部土河流域,更成为圣宗设城的重点地区。可见,辽代对中京道城市的设置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建设重心也由东部转移到了中部地区。

太祖时期,之所以将四州二县安置在大凌河地区。首先,符合他征服渤海国的战略要求。在辽太祖的战略蓝图中,对辽东“世仇”渤海国的征服,是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之一。为了战胜强大的民族政权渤海国,阿保机先后采取“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葺辽阳故城为防御州”等措施对渤海国进行包围,还常以钩鱼、打猎等为借口侦查渤海国。由于大凌河地区毗邻辽东,太祖在此设城安置外来人口,正好形成对渤海国在外部的包围,这符合其战略要求。其次,大凌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基础。

太宗即位后,胸怀大志的他首要目标仍是扩大国家领土。在平息内部政治斗争后,随后从后晋获取了燕云十六州,随后又灭掉后晋。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正欲大展宏图,却不幸倒在灭晋凯旋途中。因此对中京道的城镇设置同样也未来得及系统规划,只是沿着其父亲设置州县的方向向中京道中部延伸。

辽圣宗把中京道中部土河流域(今老哈河流域)作为其设置城市的重点区域,并把中京大定府设在老哈河畔。就自然条件看,“奚地(辽中京城)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广”;就政治条件看,这里原为奚族统治核心——奚王牙帐所在地,奚族虽已降辽多年,但依然保持着部落的完整性,奚王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为控制奚王、震慑奚族,圣宗迫使“五帐院进献奚王牙帐地”并在此建立中京城。就现实来看,辽宋结盟后,宋使每年要多次到辽都城上京临潢府献贡,但临潢府偏于东北一隅,距开封遥远,所以圣宗就在土河流域建一座新的京城,以就近接待宋使。

此外,圣宗还在水陆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农牧交汇之地以及具备发展农业的地区,分别设置了迁、润、来、隰、岩、会、泽等州城,以及滨海、松山等众多县城。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注: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历史地理视角下辽代腹心地区城市群体研究”(项目编号:2013-QN-2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辽代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试论辽代州县制的推行与松漠草原城市化
辽代契丹官服中的中原因素探究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辽代凿冰捕鱼考述
北京地区辽代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