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
【摘要】实践中,甘肃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主要抓了七个方面工作:在全局定位上坚持“三个重中之重”;顶层设计上实施“三大攻坚行动”;在战术重点上推进“853”挂图作业;在攻坚路径上抓实“七个脱贫”举措;在工作保障上强化“四个支撑”作用;在考核验收上落实“4342”责任体系;在攻坚力量上构建“三位一体”格局。
【关键词】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甘肃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出发,就扶贫开发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我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特别是立足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省情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自觉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创新资源聚合方式,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保持自加压力状态,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不断深化和拓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截至201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288.5万人,比2011年底减少553.7万人,年均减贫1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40.5%下降到13.9%,年均下降6.6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82元,年均增幅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2个百分点。
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实践,“十二五”时期成为甘肃扶贫开发史上各方关注度最高、聚合资源面最广、施策靶向性最强、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实践中,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主要抓了七个方面工作。
在全局定位上坚持“三个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时指出,“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明确要求“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近几年,我们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鲜明提出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健全扶贫开发的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
一方面,重视强化脱贫攻坚在各项工作中的首位度。健全和落实省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每一篇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地位、作用、路径、机制等核心要义,坚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蕴含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动工作。尤其是在坚持“三个重中之重”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重要指示要求,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一号工程”,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进一步集成各项政策措施,聚合各方资源力量,保证了脱贫攻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另一方面,重视提升脱贫攻坚在干部群众中的聚焦度。省委、省政府从主要负责同志做起,把主要精力和心思聚焦到扶贫开发上,带头深入调研,带头谋划指导,带头督促检查,带头狠抓落实,在全省树立了鲜明的工作导向、发出了强烈的攻坚信号。从2012年开始,省委每年都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特别是2013年和2015年,省委作出统一安排部署,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同志用3个多月时间,分赴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和“插花”型贫困地区,开展了两轮扶贫大调研,既确保了谋划和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科学性,又为各级各方面作出了示范引领、传导了责任压力,有效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克最后堡垒上。
在顶层设计上实施“三大攻坚行动”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握扶贫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我们结合省情实际,树立系统思维,以创新的理念和改革的办法,统筹聚合各方面的资源、资金、项目和力量,打造高效管用的载体抓手,谋划和实施“三大攻坚行动”,着力加快全省脱贫攻坚奔小康进程。
一是紧扣“谁来精准”,谋划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从2012年起,省市县乡四级1.5万个机关单位、40万名干部,采取不脱贫不脱钩的责任制承包方式,对口联系1.6万个行政村的所有贫困户,去年又调整充实双联干部队伍,确保全省每个贫困村都有县级以上单位帮扶、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联系“三个全覆盖”,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
二是紧扣“精准什么”,谋划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2013年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一个核心,围绕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6个方面进行攻坚突破,促使扶贫资源向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精准配置。
三是紧扣“怎么精准”,谋划实施“1+17”精准扶贫行动。在不断总结扶贫实践的基础上,着眼实现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2015年又制定了“1+17”精准扶贫方案,包括一个总的指导意见,以及涵盖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通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富民产业、电子商务、教育扶贫、医疗卫生、乡村文化、社会救助、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干部人才、帮扶力量、考核考评等17个方面的配套方案,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推动扶贫政策向最贫困的乡村和农户精准聚焦。
在战术重点上推进“853”挂图作业
脱贫攻坚的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我们着眼实现攻坚战术、扶持政策精确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出台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大数据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贫困农户“三本账”以及建立健全村级五类工作档案的工作要求,为我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供了施工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平台建设增强了攻坚指导的科学性。把传统台账图册方式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做到大数据平台建设“八个准”,即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强化数据收集和建档填写过程中的精准度,同时将数据信息电子化、交互化、云端化,打通地域、行业、层级壁垒,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的有效对接,成为精准脱贫数据分析、成效跟踪、业绩考核等方面的综合载体,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推动落实提供了依据。
二是村级挂图强化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考虑到贫困村是大量扶贫政策落地的基层终端,也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单元,我们明确村级要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等“五张图”,同时建立健全贫困村五类档案,系统直观地反映贫困状况、脱贫需求、扶持举措、攻坚目标和进展情况,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三是农户台账保障了到户扶持的实效性。我们不断探索、逐步规范,形成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告)的“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核实完善41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今年又将2015年35万脱贫不稳定贫困人口和3.7万返贫人口,重新纳入贫困户。在此基础上,要求贫困户家家有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三本账”,详细记录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等基础信息,实时反映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农户收入变化等情况,动态展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全过程,有效强化了帮扶责任人的责任担当,倒逼帮扶政策、扶贫资金、帮扶力量到户到人。
在攻坚路径上抓实“七个脱贫”举措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找准战术突破口,不断拓展和强化攻坚举措。我们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省里“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细化实化发展特色产业、引导输出劳务、实施易地搬迁、结合生态保护、着力加强教育、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行低保兜底等“七个脱贫”举措,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力促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比如,在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开展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快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下功夫解决好特色产业规模小、加工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真正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截至2015年底,全省以草食畜、优质林果、中药材等为主的富民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苹果和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1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85个,龙头企业达到2534个,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75%和40.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5%,提高5.9个百分点。
再比如,在深化金融扶贫上,针对贫困群众缺发展资金、贷款门槛高等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省县财政和金融机构按7:3的比例建立10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撬动总规模500亿元银行贷款,由4家金融机构分区域包片承贷,为有发展生产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的信贷支持;对没有经营能力的,在贫困户自愿的前提下,将贷款入股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享受保底分红。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390亿元,惠及80万户、360万贫困人口。
在工作保障上强化“四个支撑”作用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种资源和要素是基本依托和重要保障。我们着眼增强脱贫攻坚实效,聚合各类资源要素,形成有力保障支撑,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工作中,突出强化“四个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支撑。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成立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并组建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协调领导小组和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强化帮扶政策支撑。根据脱贫攻坚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研究制定符合不同阶段要求、瞄准不同瓶颈问题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加强和深化双联行动、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配套支持计划,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中央和省市县各类扶贫开发政策配套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尤其是高度重视各项扶持政策执行落实中的具体问题,紧盯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突出矛盾,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资源,统筹规划安排,创新使用方式,确保效益最大化。
三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方面,创新柔性引进人才机制。针对贫困地区紧缺人才大量培养来不及、硬性引进有困难的实际,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分两批从中央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引进201名挂职干部,全部挂任部门或地方专门分管金融和科技的副职,实现了对86个县市区的全覆盖,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坚持“逢提必下”制度。组织实施千名年轻干部挂职精准扶贫和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2015年选派33名副厅级干部、25名正处长级干部挂任贫困县党委副书记,选派1099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今年选派干部到贫困县、贫困村挂职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四是强化攻坚舆论支撑。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工作,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地展示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发展成就,全方位、立体式、持续性地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提振信心、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汇聚为民富民、助推小康正能量,营造形成全社会重视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在考核验收上落实“4342”责任体系
精准退出是脱贫攻坚的成效体现。我们着眼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在坚持“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标准,使精准扶贫有了着力重点、精准脱贫有了检验标尺。同时,制定出台“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办法》,明确了脱贫验收中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贫困户4方,乡级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工作站站长3方,县级党委书记、县(区)长、扶贫办主任和统计局局长4方,市级党委书记和市(州)长2方,对贫困户识别、退出、返贫真实性负责的签字背书责任,构建起了层层负责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这一责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一是强化了参与各方的责任心。签字背书就要担责,这样就倒逼市、县、乡、村各相关责任人对脱贫验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认真核实,确保不出或少出纰漏。二是保证了验收的全面性。省里明确细化了贫困退出的标准,贫困县退出有1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有13项指标、贫困人口退出有7项指标,通过村、乡、县和市级四个不同层级的验收,有利于整体把握和考量,确保脱贫验收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三是体现了结果的真实度。我省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不仅有脱贫对象和党政部门参与,而且重视第三方参与,我们抽调省市县非党政机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媒体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监督考核并进行第三方评估,防范和解决了层层加码、“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确保脱贫验收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客观。今年初,省里组织相关方面的力量,严格按照“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对2015年全省13个市州75个贫困县开展年度集中考核,有17个县(区)按我省的试行标准通过了初步验收,去年全省实现稳定脱贫128.7万人、比预期目标超出28.7万人。
在攻坚力量上构建“三位一体”格局
坚持开放扶贫理念,激活和调动各方力量,是脱贫攻坚工程的内在要求。我们围绕巩固和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认真贯彻执行“1+17”精准扶贫方案、扎实做好专项和行业扶贫的同时,高度重视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依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一平台载体,抓实抓好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民企陇上行”等社会扶贫工作,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凝聚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整体合力。
一是培育了特色品牌。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着眼推动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采取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强的措施办法,谋划开展了“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省检察院联系两当杨店乡灵官村等双联助推扶贫活动,探索创新“农行四融”(融通、融商、融资、融智电子服务平台)和陇南“互联网+”精准脱贫,以及兰州新区把双联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推动力等特色鲜明的工作品牌,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引领力。
二是凸显了帮扶亮点。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全国工商联等对我省58个片区县实现定点帮扶全覆盖,新增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证监会、中石化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1.5亿元;甘肃成为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确定的唯一对口帮扶地区,今年组织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1393户企业与1125个贫困村、63家商会与130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国工商联所属75家商会投资26.85亿元、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
三是打造了有效模式。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积极争取天津、厦门等发达省市对口帮扶我省贫困地区,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帮扶我省资金5.98亿元,厦门市援助临夏州资金1.1亿元、落实对口支援项目51项。同时,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新路子,如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与武山县北顺村结对帮扶,形成了以“扶志、换脑、育种、造血、夯基”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模式,去年底武山县北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万元,比2011年底翻了两番多,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融合推进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突出联动性、实现扶贫力量从主要依靠省内力量向内外协作并重拓展,突出深入性、实现扶贫政策从顶层设计谋划和整体推动向持续落细落地拓展,突出实效性、实现扶贫效果从逐步脱贫向稳定脱贫致富拓展,不断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确保如期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