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4-07-11 06:11:16蒋震张道文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蒋震 张道文

摘 要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小麦赤霉病已由偶发病害变为常发病害,直接威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因此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提高小麦种植水平,结合近年来临沂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总结其危害特点,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办法,包括选育推广抗病品种、优化秸秆还田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抗药性监测和病情预警、科学进行化学防控等。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山东省临沂市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18

山东省临沂市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充足,雨热同季,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五大类土壤,是小麦的适宜生长区。临沂市小麦种植总面积高达28.73万hm2,667 m2产量超500 kg,但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线虫病及全蚀病等小麦病害时有发生,其中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会带来严重危害。小麦赤霉病也叫烂穗病,可导致小麦苗腐、秆腐、穗腐,一般大发生年份减产20%~4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达50%,部分田块甚至绝收[1]。近年来,临沂市小麦赤霉病有加重趋势,小麦抽穗后若遭遇连阴雨或持续高湿天气,病害发生概率会增大,因此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应从多个方面加大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力度,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1 发生特点

1.1 发病症状多样

小麦扬花时感染赤霉病极易出现穗腐情况,初始会在小穗与颖片局部生成水浸状浅褐色斑,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斑块逐渐扩增至整个小穗,使小穗呈枯黄状。小穗发病后逐渐扩展到穗轴,病部枯萎,并导致被害部以上抽生出枯白穗。秆腐基本发生在穗下第1、2节,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期病斑扩大并向茎内扩展,颜色呈淡褐色至红褐色。秆腐发病严重时会导致被害部以上整体枯黄,部分情景下无法正常抽穗。

1.2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各异

临沂市小麦主播品种有临麦9号、烟农1212、济麦5198、济麦44、山农30等,不同小麦品种间赤霉病发生程度有一定差异。由表1可知,济麦44是病穗率最高的品种,达38.6%,病情指数23.1;烟农1212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5.8%、3.1;临麦9号作为2022年再创山东省节水小麦667 m2产量最高纪录的新品种,其病穗率为16.8%,病情指数为6.4。

1.3 不同播期小麦发病程度不同

对于早播的麦田,如果花期及灌浆期提前,可错过赤霉病病原菌侵染发生流行的阶段,即使染病症状也相对较轻;而对于晚播的麦田,花期推迟,抽穗阶段易遭遇高温、高湿气候,且赤霉病是高温多湿性病害,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28 ℃,当麦田平均温度高于15 ℃、相对湿度超过85%时,常导致赤霉病大流行[2-3]。

2 发生原因

2.1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强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止小麦感染赤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的渗透性和扩展能力均较强,但济麦5198、山农30、临麦9号、济麦44等品种抗病性不强。尽管近些年市面上号称适合临沂市农业种植环境的高抗性小麦品种层出不穷,但大量试验表明,90%左右的小麦品种是易感品种。在实际生产种植时,受到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抗性良好的小麦品种依然无法实现大面积栽培,不利于全面提高小麦作物的抗性水平,无法有效遏制小麦赤霉病。

2.2 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小麦抽穗后15~20 d内,平均气温15 ℃以上、温暖潮湿阴雨天气超过1/2时,极易导致赤霉病大流行。4月上旬小麦齐穗扬花时期,临沂市在该时间段降雨偏多,平均气温维持在15 ℃,温湿气候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蔓延。

2.3 秸秆还田技术不完善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其初浸染源有直接的关系。初浸染源不唯一,包括田间病残体、杂草上的子囊壳及次年环境适宜条件中释放的子囊孢子等。临沂市农业生产中推行稻麦轮作模式,实施全量秸秆还田,部分秸秆粉碎不充分或掩埋深度不够等致使地表残存较多稻桩,赤霉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此越冬过夏,增加了田间菌源基数,促使赤霉病大面积发生流行。2022年3月下旬,临沂市稻桩子囊壳株带菌率为8.25%、丛带菌率为29.46%,明显超过1%大流行的菌源指标(见表2)。

2.4 田间管理不力

临沂市部分麦田地势低、潮湿,排水条件差,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小麦贪青晚熟,或过度密植导致麦田通风透光差,都会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小麦成熟后若遇到连雨天无法及时收割,也可能继发赤霉病。另外,当前我国农作物生产中普遍使用福美双等保护性杀菌剂,对防治霜霉病、黑穗病等有一定的效果,但喷施已感染赤霉病的小麦效果较差。有研究发现,受大风影响新麦18倒伏后,其平均病穗率为24.5%,而未倒伏的田块其病穗率仅为4.5%;未进行化学除草、无杂草丛生的田块(均未倒伏)的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4.8%、4.8%。发生倒伏及杂草丛生的麦田内湿度较大,因此小麦赤霉病危害更加严重。

3 防治措施

3.1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

选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中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现阶段,临沂市小麦主产区内栽培的大部分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足,后续要持续推进抗病且丰产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相关部门要引导临沂市农户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具备较强抗(耐)病性的良种,如圣麦102、泰农18等,控制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严禁出现跨区域盲目引种易感品种的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优化小麦田间种植布局,促进小麦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间的统一。这不仅能解决小麦品种繁多、杂乱等问题,还能提高小麦生育时期的整齐度,为后期实施病情监测、机械化施药等统防统治办法夯实基础。此外,农户最好选择略提前适量播种,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成穗率、结实率,还能增加主茎总叶片数,推延灌浆时间,降低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风险。

3.2 优化秸秆还田技术

在传统的稻麦套播模式下,秸秆机械覆盖还田存在一些不足,造成很多未腐熟的秸秆残留在地表,成为病虫、病菌等的越冬场所,导致田间菌源数量增多,赤霉病的危害程度随之增加。为了规避以上情况,临沂市应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粉碎翻压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方式。还田秸秆均要做深埋处理,同时对麦田土壤进行整体的深度翻耕,确保各处还田的秸秆掩埋深度不小于20 cm,并添加适量腐熟剂以加快秸秆的腐熟分解。这不仅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秸秆的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发展进程,还能直接破坏病菌的存活和繁殖条件,降低赤霉病菌源基数[4]。

3.3 加强田间管理

1)确定良种后适当提前早播。临沂市大部分地区冬小麦适合在10月底前播种,不仅能促生壮苗,还能前移抽穗扬花期,避开4月底至5月初的多雨或高湿天气,直接降低赤霉病大流行的概率。2)适度减少稻田套播小麦的面积,推行精耕细作生产机制,有利于减少外露稻桩与稻草量,降低病残体带菌数量。3)确保田间三沟(厢沟、腰沟、围沟)配套,确保沟沟相通,进一步完善稻田排灌体系,做到遇涝能防、遇渍能排、遇旱能灌。增施磷、钾肥,杜绝偏施氮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4 加强抗药性监测和病情预警

决定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有田间病原菌数量、气候条件及抗药性菌株的绝对数量,故而临沂市应认真落实好病情调查和抗药性监测工作,精准掌控小麦主栽品种的生育期、扬花前后当地天气状况及麦田间的温度、湿度等,依照调查和抗药性监测结果尽早制订精准化防控预案。未来要持续加大对病菌抗药性的监测力度,有针对性地完善抗药整治预警系统,为保障农户科学选择及更换药物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区域内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3.5 科学开展化学防控

1)适期防治。小麦扬花初期即开始防治效果最理想,建议在齐穗初期喷1次药,扬花5%~10%时期喷1次药,盛花期喷1次药,一般间隔7 d进行。具体实践中,农户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防治。对于生育期长或高感品种,农户要做到雨前突击防治,雨后天晴及时补防。

2)选准药剂。首次用药推荐45%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50 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800 mL·hm-2,第2次可选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由于临沂市长期选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作为防治赤霉病的主体药剂品种,造成抗性菌株快速增加,不仅导致药物防治效果降低,还对小麦品种产生不利影响。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较好,戊唑醇在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可促进作物明显增产,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在73.98%~90.95%,并且喷施戊唑醇不会对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作为小麦生产期间防治赤霉病的稳定首选药物,推荐在小麦始穗期和齐穗期喷药。近年来,临沂市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出现频率较高,故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单用纯品含量分别要达到50 g·hm-2、30 g·hm-2、18 g·hm-2[5]。小麦进入抽穗期时,农户可每667 m2喷施30%多酮可湿性粉剂100 g;扬花期,每667 m2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 g。如果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状况较严重或是雨后麦田,则可以选择在灌浆早期喷施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75 g。这不仅对赤霉病及其他病菌均能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种植质量,提高生产效益。

3)优化施药技术。临沂市可鼓励农户加大先进药械的引进和应用力度,提高药液附着率,确保防治效果,具体实践中可根据田间小麦赤霉病防治需求添加相应的增效剂。例如,在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时,可加入适量5%白醋;有机硅是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将其添加到防治药剂内,有助于扩大药物在叶片上的覆盖面,阻止药剂流失。建议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电动喷雾器或无人机等器械辅助施药,最好不要使用手动喷雾器或担架式喷雾机;用小孔径喷头喷雾,加入适宜的功能助剂,确保雾滴大小适宜和药液均匀展布。若决定选用无人机施药特别是多旋翼无人机开展作业时,不仅要保证药量充足,还要掺拌适量沉降剂。另外,麦田喷施药剂最好做到一喷多效。由于小麦穗期是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蚜虫等多种病虫害的盛发期,故而通常将其设定成防控的关键期。农户要合理选用与科学混配多种防控药剂,做到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有机结合,药肥混用以促进增收。

4 结语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临沂市要充分认识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必要性,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因素,通过加强抗病良种选育与推广、减少田间菌源、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进行全程药控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唐文,李烨,朱守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2):118-121.

[2] 王学林.淮南市小麦病虫种群发生演变特点与防治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1):136-140.

[3] 蔡勇.山东鲁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优化[J].河北农机,2023(11):85-87.

[4] 李林华,张杰峰,陈蓓,等.2021年新丰镇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133-134.

[5] 高家旭,蓝天琼,刘成家,等.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15(2):26-2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蒋震(1973—),中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研究。E-mail:liuxiao-1974@163.com。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25:19
配电线路安装施工危险点及防控建议解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