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英++范美娟++陆彦
摘 要:供试的7种药剂处理,均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病指防效在93.79%~80.39%之间,病穗防效在92.06%~76.21%之间,其中80%多菌灵·戊唑醇WP60g/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g/667m2、48%甲硫.戊唑醇SC100ml/667m2、25%氰烯菌酯SC100ml/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667m2、42%咪鲜.甲硫灵WP80g/667m2这6个处理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60%多酮WP100g/667m2和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这2个处理之间防效差异显著,可以与现在大面积上推广使用的药剂进行交替使用。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15
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潜藏在稻桩上,待第2年春季温度上升土壤湿度适宜后,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碰到适宜的气候条件,随风飘落到麦穗上危害,产生红色霉层,导致小麦减产,品质下降,并且还含有毒素,粮食收购部门限购甚至拒绝收购。目前药剂防控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主要方法,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单剂已对病菌产生严重的抗性,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药剂研发出来,为筛选适合本地的防治药剂,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今年特进行了不同药剂的田间试验,以期为新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设在张家港市大新镇桥头村一大户种植的小麦田间,具体地理位置为N31°58′066″,E120°31′115″,试验田供试小麦品种为杨麦16号,用药时小麦生育期:小麦抽穗90%,扬花10%左右,田间已零星见病穗,白粉病发生较普遍,部分小区发生较重,剑叶已发病。第1次用药时间为2016年4月24日上午,阴天,温度13~19℃,东南风3级,21—22日高温高湿,最高温度达27℃,23日雨量中等,田间湿度大,田沟边有积水。在第1次用药间隔5d后于4月29日下午进行第2次用药。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共有7种,其中48%甲硫·戊唑醇SC由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25%吡唑醚菌酯SC由江苏东南植保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42%咪鲜·甲硫灵WP由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25%氰烯菌酯SC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48%氰烯.戊唑醇SC由江苏省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80%多菌灵·戊唑醇WP由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60%多·酮WP由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本市一喷三防配送农药。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48%甲硫·戊唑醇SC100ml/667m2;
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42%咪鲜·甲硫灵WP80g/667m2;25%氰烯菌酯SC100ml/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667m2;80%多菌灵·戊唑醇WP60g/667m2;60%多酮WP100g/667m2;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45m2,共计试验面积为1080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于小麦扬花初期(约10%)第1次用药,时间为4月24日上午,间隔5d在4月29日下午进行第2次用药。每667m2兑水30kg,用静电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
1.4 试验调查
在小麦乳熟期进行赤霉病调查,本试验调查时间为5月23日,具体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100穗,共计500穗,以感病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调查记载各处理赤霉病病穗数和严重度,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穗率和病指及防效。
赤霉病严重度采用4级法分级标准:1级:感病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2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4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4月21-22日高温高湿,最高温度达27℃,23日雨量中等,本试验第1次用药时间为4月24日上午,阴天,温度13~19℃,东南风3级,药后又遇到3d连阴雨天气;4月29日下午进行第2次用药,晴天,12~26℃,药后连续2d晴天。4月份日均温度为16.9℃,雨日数15d,降雨量168.5mm,且雨量和天数主要集中在中下旬,正是小麦抽穗扬花阶段,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不利于开展防治工作。5月份日均温度为20.3℃,雨日天数17d,降水量166.3mm,且经常出现连续降雨,5月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6%。(见表1)
2.2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目测试验药剂对小麦生长未见产生异常,生长状态正常,表明试验药剂对小麦是安全的。
2.3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7种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都有较好的防效,从5月23日最终调查结果来看,病指防效从高到低的处理依次为80%多菌灵·戊唑醇WP60g/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g/667m2、48%甲硫·戊唑醇SC100ml/667m2、25%氰烯菌酯SC100ml/667m2、42%咪鲜·甲硫灵WP80g/667m2、60%多酮WP100g/667m2、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防效分别为93.79%、90.07%、88.26%、87.11%、85.50%、81.84%、80.39%,病穗率防效分别为92.06%、88.20%、83.27%、86.13%、
81.28%、77.31%、76.21%;从差异显著性来分析,80%多菌灵·戊唑醇WP60g/667m2与48%氰烯·戊唑醇SC50mlg/667m2、25%氰烯菌酯SC100ml/667m2、48%甲硫·戊唑醇SC100ml/667m2、42%咪鲜·甲硫灵WP80g/667m2这4个处理之间,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差异均不显著,与60%多酮WP100g/667m2和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2个处理之间,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有显著差异,7个处理之间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差异均不极显著。(见表2)
3 小结与讨论
3.1 供试的7种药剂处理
均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病指防效在93.79%~80.39%之间,病穗防效在92.06%~76.21%之间。其中80%多菌灵·戊唑醇WP60g/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g/667m2、48%甲硫·戊唑醇SC100ml/667m2、25%氰烯菌酯SC100ml/667m2、48%氰烯·戊唑醇SC50ml/667m2、42%咪鲜·甲硫灵WP80g/667m2这6个处理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60%多酮WP100g/667m2和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这2个处理之间防效差异显著。
3.2 目前在本地大面积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为60%多·酮和42%咪鲜·甲硫灵WP
本次供试的其他5种药剂,都表现出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其防效均高于或相当于大面积上防治药剂,可以与现在大面积上推广使用的药剂进行交替使用。
3.3 由于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型的流行性病害
药剂对其的防效也与防治时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所以试验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作者简介:陆桂英(1970-),女,大专,农艺师,长期在乡镇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
农业与技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