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7-02-07 01:59仝刚跃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2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防治策略

仝刚跃

[摘 要]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睢宁流行频率高,发生危害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常规防治措施,探索了新的防控技术,为今后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 原因分析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66-01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对小麦危害极大,病菌产生毒素污染麦粒,导致品质下降,出粉率低,尤其对产量的影响极为突出,其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年度间具有间歇性爆发流行的特点。睢宁县位于江苏北部,为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区域。常年种植小麦120万亩,品种多以矮抗58、烟农19、淮麦20、淮麦21、徐麦30、31等为主。2008年以来,我县小麦赤霉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一定损失,部分田块损失达70%以上。为探讨睢宁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确保我县小麦优质高产,结合我县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性提出了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水平。

1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危害

1.1 病原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税顶镰孢(F.acumin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等。其中,禾谷镰孢(具镰刀形的大型分生孢子)是优势种。玉蜀黍赤霉是病原物的有性态,而多种镰刀菌均可以无性态发病。

1.2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5%—15%,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1.3 发生与危害 小麦遭受赤霉病侵染后,不但造成减产,而且对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也有严重影响,带菌的麦穗在潮湿的麦堆中,或带菌种子在湿度超过标准的仓库中能够继续感染而导致霉烂,造成损失,不能留种。此外,病麦带有的毒素对人畜均会出现毒素作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值得引起警惕。

2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原因是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同时,也与品种抗病性、栽培方式和耕作管理有关。

2.1 种植制度 近年来睢宁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随着秸秆还田大面积的推广,耕作方式的改变,地面表层残留秸秆、加之冬种作物小麦栽培、秸秆外露。带菌秸秆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发生提供了大量菌源。我县大部分前茬作物为水稻,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浸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遗留的水稻残体带有病菌,小麦与水稻长期轮作导致了我县一般田间都有充足的赤霉病菌菌源。

2.2 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8℃,最高32℃,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一般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可满足病原菌发育成长,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小麦的赤霉病感病期,遇连阴雨天气,病原菌的扩散和浸染,5月雨量明显偏多,小麦灌浆期的时晴时雨加重了病害的扩散。睢宁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从近20年的睢宁气候特征分析发现在该段时期,睢宁的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相对湿度平均为78%左右,降水45毫米,雨日5.5天,日照14.5小时,适温、高湿、多雨满足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条件。

2.3 推广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 睢宁近年来主要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烟农19、淮麦20、淮麦21、徐麦30、31、济麦22等品种。矮抗58、烟农19等不抗赤霉病,在我县农户种植面积较大,淮麦20、淮麦21、徐麦30、31、济麦22,经过多年的种植,目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强,也大量发生赤霉病。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强,导致了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

2.4 栽培方式与耕作管理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的耕作活动方式,都会加重赤霉病。一般情况,半冬性品种发病较轻,弱春性品种较重。播种偏迟,只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应推迟,赶上气温升高,有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病害流行。播种期晚,冬前苗不足,通过早春偏施氮肥促春发育,造成麦苗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时间,增加了浸染机会。同时,还造成了无效分蘖多,植株抗病抗倒伏等能力下降。

3 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除了造成严重减产,还会影响小麦品质,降低种用价值,在防治工作中仅仅依靠药剂防控收效甚微,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

3.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二是秋季深耕灭茬,将稻桩及其他病残体埋入土里,或清除稻桩、稻草等病残体,不仅减少菌源,还能减少水稻螟虫越冬虫源。三是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小麦播期可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提早,使小麦抽穗扬花期与病害大流行时期错开,从而减少发病。播种时要精选种子,播种量不宜过大;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四是适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开好“四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地下水位,降低田间湿度,以利小麦健壮生长。五是适时抢收。小麦成熟,及时抢收、抢脱粒、抢晒、抢归仓,避免小麦后期遇雨,病害在麦堆内蔓延。

3.2 加强监测,提高防治时期的准确性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年天气条件,植保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与沟通,及时通报小麦感病生育期的天气中长期预报结果。同时植保部门要加强当地小麦赤霉病子囊壳的成熟度监测及小麦病穗自然侵染率检测,即使掌握当年小麦被赤霉病菌侵染情况,综合分析,及时发布最新小麦赤霉病防治时期,提高防治效果。

3.3 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策略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由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最佳时期是小麦初花期(扬花株率5-10%),一旦错过防治效果将明显下降,加上现有的药剂大多为保护剂。因此要根据防治赤霉病的时间确定防治适期,坚持扬花一块,防治一块。7天后防治第二次。在药剂选择上推广应用氟环多菌灵、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烯逜多菌灵等多菌灵复配剂,避免使用多菌灵单剂;交替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烯唑醇、羟菌唑、咪鲜胺、戊唑醇咪鲜胺、戊福等与多菌灵无交互抗性的药剂,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延缓赤霉病菌抗性上升速度,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流行防治策略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流行”的历史衍变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近现代西方音乐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