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军
[摘 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意识不强,小麦生产过程中有些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对小麦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之一,农民群众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不重视科学使用药物的方法,常常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结合响水县近年来小麦生产实际情况,就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响水县 小麦赤霉病 防治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68-0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最近几年响水县小麦穗期病虫害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发病之后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近些年,为保障小麦安全生长,有效防治穗期小麦赤霉病,响水县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保证夏熟作物丰产丰收。该县每年都召开赤霉病防治专题会议,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村组广播、镇村公告栏、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小麦穗期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意义,县农委组织县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村进行科学指导,普及防治技术和安全用药常识。同时,指导农户“适期防治、见花就打、药肥混喷、一喷三防”,做到两次防治不动摇,特别是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增大,更需重视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为保证防治效果,该县里还将实践“三点工作法”与赤霉病防治的技术培训等结合起来,帮助农民科学选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但是在具体防治过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响水县2016年的气候条件是小麦赤霉病最适宜发病的一年。据气象部门数据显示,4月中旬以来的气候条件较大流行趋势更适宜发病。4月11日至5月4日共有雨日10天、比2015年多2天,降雨量83.3mm,比2015年多40.8mm,日平均气温17.3℃,比2015年同期高0.7℃、而且基本都在15℃以上,高温高湿天气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大流行。
1.1 依赖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的集中流行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春季平均气温维持维持在9℃以上,连续阴雨超过3天,越冬的菌源就会产生子囊孢子。小麦进入抽穗和扬花期遇到连续降雨或者空气湿度较大,子囊孢子成熟之后会散落在花药上,经过花丝侵染小麦穗部,发病初期会在穗部和颖片上形成水渍状浅褐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到整个穗部。穗部逐渐变黄。当田间湿度较大时在穗部病斑上会产生粉红色胶状霉菌层,后在病斑上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用手触摸存在明显的凹凸感,小麦籽粒干瘪,不能正常灌浆。小麦发病后病斑逐渐蔓延到整个穗杆,发病部位逐渐枯萎,形成白穗。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如果出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呈现高发流行趋势,田间湿度超过80%以上,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极有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流行和发生。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治应该坚持看天、看地、看苗的原则,但是有些农民群众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并不能做到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未能充分认识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只是按照老经验,注重天气的变化,忽视了田间管理和小麦品种抗性的选择,在防治过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大范围发生的现象,但是田间病害发生不平衡性依然比较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1.2 重病后治疗轻病前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病之后没有特效药物可治,是可防不可治的小麦穗期主要病害。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预防。重治轻防的传统预防模式不可取。同时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用药时间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从小麦抽穗期到扬花期在不同时间段的防治,药效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农民群都会在小麦孕穗期或者扬花期用药,更有一部分农民群众在小麦麦穗出现粉红色霉菌层之后才用药,没有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不能正常发挥农药的药效。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小麦5%出现扬花之后进行比较合适,同时,在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好以下几种情况:当小麦抽穗期天气晴朗无雨,温度较高,小麦一边抽穗一边扬花,应该在齐穗期用药。如果温度较低,寡照,小麦先抽穗后扬花,适合在始花期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有可能大面积流行,应该在雨间隙及时喷药防治。如果选择使用内吸性药物,施药时间可以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1.3 不能掌握正确的用药次数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致病菌的数量、田间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田间曾经发病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中两次以上的防治。但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并不能做到按照上述要求科学防治,雨后常常不注重喷药,施药一次后就停止,不注重用药效果,导致田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低下,病菌蔓延,增加了小麦损失。
2 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分析
2.1 选择抗性品种、强化田间管理
培育选择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后的传播速度,减少损失。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用肥料,促进麦株健壮和提早成熟。
2.2 强化小麦赤霉病田间检测和宣传
首先,强化病虫害监测。组织农技人员进行全方位监测,根据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品种抗性、苗情、天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小麦穗期病虫防治策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护穗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穗期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其次,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召开动员会、发放明白纸、办板报、设立宣传栏、镇村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一喷三防”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夺取夏粮丰收的重要作用,并讲小麦稳产增产及“一喷三防”关键技术措施印发明白纸发放到户,帮助农民掌握小麦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技术;最后,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结合实践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包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苗情、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确保服务到村、到组、到户,让科学防治全覆盖,把技术指导和服务深入到一线,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把握用药关键期,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正确合理用药。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学防治病虫害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将小麦赤霉病防治新技术进行传播,带动和引导群众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水平。
2.3 扎实开展统防统治
按照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目标及绿色防控策略,针对小麦赤霉病由于防治适期短的特点,开展小麦赤霉病统一防治,连片防治,提高防治覆盖率、保证防治效果、控制小麦后期病虫危害,以压低麦田病菌基数。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各村居专业化防治队伍,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专业防治队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能按农技部门病虫测报信息、推荐方法、推荐药剂有效开展专业防治,实现各村居统一农药品种、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提高防治效果、保证防治覆盖率。
2.4 加强小麦病虫害预测预报
积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品种抗病性、小麦生育进程及关键生育阶段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为大面积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加强小麦赤霉病信息汇报,病害发生关键时期,及时将病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向当地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为防治工作做好参谋。开展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不同生态类型与不同品种病害发生情况,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依据。同时,镇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居要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明白纸、宣传车、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和防治信息知识,利用电视覆盖广的特点,对小麦赤霉病去防治信息进行循环播报,将小麦病害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知识的到位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不同用药时间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3)
[2]孙俊铭,韦刚,张启高.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