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2024-07-10 05:52童庆玲
理论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童庆玲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密集型创新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当前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作用的基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局,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解决发展动能不足的答案,是促进我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转型的“金钥匙”。解读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理论溯源、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对于奋进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生产方式;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077 — 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极具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释放出鲜明的信号,一方面表明中国将继续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仅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立足全局、系统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据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消除来自物质过程的物役性,使人类主体真正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解放。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可以从本源、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阐述。第一,从本源看,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来自传统产业,而新质生产力来自能够创造新价值提供新动能刺激新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本质是创新驱动;第二,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性作用的生产力,不同于过去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经济发展粗犷型只求增量忽略质的传统路径,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新要求,是融合了当下数字技术,体现发展新内涵符合人民新诉求的生产力;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结合生产资料而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物质生产力也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质态。总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随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是以科技创新为内驱动力,表现出发展新内涵、新潜力和新优势的先进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生产力直接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同样生产力也决定并规制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的发展还是人类主体的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由此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立足任一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马克思曾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1]为前提,一旦失去这个物质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以走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会随着历史的运动改变,不同社会阶段要求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研判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从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回望历史,通过梳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化的研判,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了解到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提出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面临的情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国民党对根据地长期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在经济上国民党企图使根据地军民不能有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造成根据地的经济枯竭,使共产党和红军无法生存。对此,党的领导人以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解放中国的生产力,在反击军事“围剿”的同时进行经济建设,临时中央政府全面部署经济建设工作,以土地革命等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3],解决亿万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等基本生存条件的要求,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发展农业同时努力发展工业生产以及对外贸易,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农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在所有制方面,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与国营经济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这样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要正确科学判断中国的一切政党的政策和实践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4]。毛泽东同志后来又生动地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作一场战役,并且是一定要打下的战役。把过去的革命战争比作是上层建筑的仗,打赢了上层建筑的战争,建立起来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下一步“就是要搞生产”[5],体现了对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6],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更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指旧事物的灭亡是确定不移的,新事物的产生是得到人民拥护的,在这里也就是“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7]。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而为发展工业和农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把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改革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号召全国私营工商业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结合对人的改造把私营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国人民曾遭受沉重的战争苦难,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除了抗日战争之外都是以中国的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给出了两个答案,分别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国家经济技术的落后。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也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到了巩固政权的高度。在重视科技,发展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就是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并实行改革开放。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10],科教兴国战略正式被提出并实施。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指出未来科技的发展不仅会加速资源要素全球化,深刻变革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11]。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步伐,历史和现实已经并正在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是中国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立足“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2],更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引擎。新质生产力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的,故创新科学技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国际地区间冲突不断,经济增速放缓,面对全球发展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实现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转变。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对过去我们党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经验和实践的一脉相承,更是结合当前发展阶段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拓展。

二、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深刻地阐释了把握时代重大发展机遇的根基、方向和关键,把全党关于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字面上看,新质生产力有两个重点方面。一方面是要“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来自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实质上对应的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所指向的加快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的三个目标。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时代“法宝”,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必须重点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能否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下一轮全球发展中赢得战略主动地位。新技术的诞生必然催生出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正是在科技变革的背景下诞生的,其影响范围之广和对社会变革之深刻程度空前加深,《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新经济形态的演变反映的是社会发展对质量变革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3]。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4],“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5]。顺势而上,把握时机,需要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在我国现有基础上打造更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中国特色数字产业群,同时加快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迈向更高水平。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线上购物、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被进一步激活,新业态刺激新职业需求,不断拓展就业空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另一方面是要“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使得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应的,但这只能说对抗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我们坚持抓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1]。同样的,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先进生产力作保证,“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2]。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归根结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更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把握新时代发展根基来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定义实体经济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它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与从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虚拟经济不同,实体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状况直接与民生密切联系在一起,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是在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就越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两者紧密联系。因此能否加快建设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从把握新时代发展方向来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是促进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补足短板,延长优势,挖掘潜力,刺激消费,增强信心,抓住产业提质升级的核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要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大的方向就是要瞄准“未来产业”,从“未来产业”中挖掘新质生产力。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不仅将创造大量投资机会,有效扩大国内需求,还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把握新时代发展关键来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加快科技创新。从“十四五”蓝图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都是其中要义,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17]加快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进一步夯实物质技术基础的前提和必然要求。纵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跃升,推动人类历史加速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8],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引领的变革性力量不断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社会形态的变革。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刺激不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事物”逐步瓦解和孕育“新事物”即先进生产力逐步形成,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当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已经进入密集型创新时代,生产力的“质态”也将被重塑,只有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赢得全球下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三、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践导向价值

新质生产力要实现的是绿色、可持续性的发展,从“两山”理论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蓝天、绿地、秀水,可持续性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3]。实现人民幸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内外部层叠交织的风险隐患,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在面临风险挑战时抓住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给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答案,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如何增强发展新动能指明了实践方向。

第一,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又一发力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在从低级阶段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理念。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呈阶段性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阐述社会主义,认为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上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才能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9]关于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迅速跃升至发达阶段,实事求是地说“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0]。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一成不变或被动自然就可以跳过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2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阶段,从生产力要求来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内外部形势来看,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做出的科学研判;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来看,需要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回答了新发展阶段上的时代之问,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动能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案。

第二,新质生产力密切联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回看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考察并提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要求,从“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体现的是推进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且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等等,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阶段关于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其一,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培育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其二,新质生产力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更要求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进一步协调各领域资源要素流通;其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走的是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其四,新质生产力重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业作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其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新质生产力助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从大国经济特征来看,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不确定性难预料的风险因素增多,必须加强底线思维,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意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盘没有变,但消费信心不足,要发挥内需潜力就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反映的是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的需求,提质则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动力、效率与结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内外部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形势进入“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应该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突破口,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回顾历史,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都是来自曾经的“未来产业”。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目标,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立足点,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依托创新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6] [7]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14,116.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252.

[10]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鲁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01).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22-10-26(01).

[14]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1.

[16]习近平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23-02-01.

[17]刘维涛,李昌禹,郑海鸥.迈步新征程,总书记引领汇聚爱国奋斗磅礴力量[N].人民日报,2023-10-1(02).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4

[2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2023:397—417.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生产方式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