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杰 许峰
摘 要:现代化凝聚着各国对发展振兴的不懈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突破了“亨廷顿悖论”、“依附”难题、“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目标规划等方面积累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摆脱现实困境,更好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就;现代化困境;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011 — 06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而且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普遍遭遇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理念、经验等正在全球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指引了人类现代化事业发展新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1]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提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推动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辉煌卓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吸引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基于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和平发展……这一个个关键词,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成功创造,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显著优势。中国用独立探索的现代化道路及取得的现代化成就,极大提振了发展中国家摒弃西方现代化弊端,通过努力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的信心。
(一)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强大“发动机”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展示了一种事实:一个国家可以不用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也能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实现了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奇迹,积累了超大规模的大国经济体量,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当前,我国是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贸总额世界第一,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规避西式民主弊端,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实行西式民主,然而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金钱民主,民主也越来越流于形式,行使国家权力的资产阶级政党成为少数人利益的代言人,资产阶级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与西方的民主相比,中国则不断推进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和完善中国式民主体制,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西方民主模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坚实的民主体制保障。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实现物质的全面丰富,而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了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并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推进。如相声、戏曲等传统艺术在国外展演,国产优质电视剧在海外热播,一大批影视、文学作品获得领域内国际顶尖奖项,与有关国家举办“文化年”活动,推动孔子学院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极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使中国形象得到更好塑造,也让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相比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具体来看,我们集全党全国之力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还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使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根本保证,并逐渐迈向幸福美好生活,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向前。
(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成功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中国在不断推进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气候变暖、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全球生态难题的治理,明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持续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世界绿色经济发展做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以此向世界证明,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极大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对此,有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鼓舞。”[3]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突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
二战之后,一批又一批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快速发展起来,紧随欧美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踏上了追求自身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固然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发展模式有其不同之处,却在各自现代化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困境,如一些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矛盾重重,陷入“亨廷顿悖论”;一些国家奉行“依附”理念 ,面临自主与发展难以两全的窘境;一些国家难以逾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停滞。此外,还有一部分国家深陷“福利国家陷阱”“贫困陷阱”等,以上种种困境使得这些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深陷泥潭,停滞不前,也真实地反映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对于这些弊端作出了正面回应,有效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困境。
(一)突破“亨廷顿悖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亨廷顿悖论”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根据已经步入现代化的先发国家与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后发国家在各方面的显著区别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即“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4]从现实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实现本国的现代化目标,期待成功走上现代化之路。但一些国家在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型的发展进程中,由于长期受到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欺凌和干涉,并且国内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力量来很好地团结各方,导致出现政局不稳、政党内斗、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等各种政治不稳定因素,不能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秩序,无法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使得这些国家追求的现代化目标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但过程却是充满了混乱动荡,从而陷入了“亨廷顿悖论”。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为复杂的现代化,整个过程却未被“亨廷顿悖论”所困扰,反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根本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推进政治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巩固统一战线,以及持续推进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稳定,成功突破了“亨廷顿悖论”。
(二)破解“依附”难题,走出一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附理论”在拉美地区开始兴起和发展。对于如何突破“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实现快速发展,这一理论提供了两个方案:“脱钩”和“依附发展”。激进主义依附论主张“脱钩”,强调发展中国家要与现有国际体系“脱钩”而保持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体量、工业基础、科技水平、人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没有实现“脱钩”的条件,况且就算实现了“脱钩”,却又走向了自我封闭,也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改良主义依附论主张“依附发展”,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利用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联系为国家发展服务,从而不断改善发展条件,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实现从依附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但最终结果是“只有极少数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完成从依赖到自主的转化,而且这些通过依附实现发展的国家,仍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5]可见,这两种方案都不能使发展中国家实现真正的发展。
相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脱钩”与“依附发展”的两难选择,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则是根据现实国情,并借鉴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全体中国人民利益和利于中国发展的路径,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大力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人才,实现了自立自强与开放共赢相结合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有效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的“依附”难题。
(三)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现代化健康稳定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含义是指,从落后国家迈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后,在经济总量、先进科技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方面又无法与欠发达国家竞争,陷入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正在遭遇这一“陷阱”。如以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国家,以南非为代表的非洲国家,以马来西亚、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指导本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短期繁荣的局面,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府腐败、法治松弛、道德沦丧、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亟待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加之奉行西方民主,使得政党之间相互掣肘,又无法带领本国民众解决好这些问题,从而陷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的陷阱。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功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令世界惊叹的是,我国并没有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在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出现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状况,反而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因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2022年,我国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此外,我国还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举措,有力推进和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中国还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精准脱贫等举措有效规避了“福利国家陷阱”“贫困陷阱”等现实难题,为发展中国家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有效指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启迪
实现现代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和推进积累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确立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统一、坚持“并联式”的发展方式等。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成功经验中“取经”。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经验借鉴和成功范式。南非学者戴维·蒙亚埃指出:“从共享发展机遇到分享发展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探寻出一条更加公平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持续产生深远影响。”[6]
(一)实现现代化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路人和开创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7]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代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朝着设立的目标茁壮成长,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历经艰难探索,付出巨大代价,成功开创出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且稳步推进国家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朝着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8]相比于一般的执政党,我们党有明确的执政目标、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崇高的使命追求和责任担当,能妥善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关系,如党科学有效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带领人民朝着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勇毅前行。
可见,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对于一个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目标十分关键。发展中国家也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领导,能够带领本国人民探索和推进现代化进程,并为本国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否则,很难摆脱其在推进现代化事业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
(二)实现现代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发展规划
设定一个现代化目标是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起点和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现代化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再到新时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目标的与时俱进,也昭示了党和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对此,有国际人士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对未来有着清晰和激动人心愿景的国家,这一愿景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之际,中国一定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
科学的发展规划是确保我国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保障。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党谋划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后,为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目标,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随后依据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党的十五大又制定了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三步走”战略;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两步走”战略规划,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可见,我国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与现代化目标相匹配的、合乎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科学设计了我国阶段性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过程。此外,我们党还通过制定“五年计划”,谋划和促进短期内国家各方面、各领域的现代化事业发展。这对促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们的目标和规划不是资产阶级对民众承诺的空头支票,而是切合实际,真正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对此,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发展实际,合理制定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发展规划,推进目标和规划之间良性互动,使本国的现代化事业迈入正轨,防止偏离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现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拓和推进的动力源泉。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显著特征。而要实现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现代化,没有亿万人民的积极参与,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0]
中国推进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相统一。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相对于西方资本逐利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断保障和提升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水平和标准,努力使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并且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中,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广泛参与。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国际环境、现实国情、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代化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深刻认识到,“在现代化这个深层次多维度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或直接发挥作用的,必须通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即人民,才能得以转化、综合、互动,最终形成合力。”[11]因此,发展中国家要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可通过减贫、改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切实行动,不断改善和提升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更好保障其生存权和发展权,使得广大民众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
(四)实现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自主为根本原则,以对外开放为重要手段,“既不走殖民扩张的老路,也不走依附性现代化国家的弯路”[12],实现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积极融入世界、获得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一方面,“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3]。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及现代化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场上,成功开辟、推进和拓展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就开始了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策略,这为独立探索和推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反观部分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使得他们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部分乃至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和话语权,没有办法来做真正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情。可见,实现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前提。
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开放能够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依据国内外局势变化的现实情况及时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党深刻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14]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这一根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一切有益的先进成果,持续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
对于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中国经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原则和前提下,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本国在劳动力、农产品、矿产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大潮当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内外联动的现代化道路。
(五)实现现代化可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的发展方式
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可知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都经历了较长时间,比如英国用了约250年,法国近170年,美国也有约150年。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有别于西方“串联式”的发展过程,通过“并联式”的发展方式实现了追赶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5]这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的科学阐释。
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方式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缩短时间、提升速度、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等显著特点和优势。事实证明,我国的现代化仅仅用了西方发达国家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达到了它们的现代化发展成就,正如中国学者张维为所说,中国完成了一次“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学习并借鉴我国“并联式”的发展方式,实现“弯道超车”,做到后来居上,可通过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特征,结合国情借鉴我国这一发展经验,准确把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和国际有利条件发挥后发赶超优势,并规避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从而有力推进本国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稳步向前。
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6]当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如政党争斗不休、经济增长乏力、两极分化加剧、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反观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为导向,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始终坚持走和发展和平道路,是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实践和理论。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立足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在内的现代化发展经验,探索出一条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参 考 文 献〕
[1][8]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63.
[3]本报记者宋宇,林昊,郭鑫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鼓舞广大发展中国家——访泰国国会主席川·立派[N].新华每日电讯,2022-11-07(08).
[4][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3.
[5]王锡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22(05):83-94.
[6]本报记者王芳,荣翌,尚凯元,张博岚.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2-11-28(03).
[9]唐红丽,段丹洁,张译心,阮益嫘.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18(01).
[1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11]杨雪冬,黄小钫.人民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N].光明日报,2022-02-21(12).
[12]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23.
[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25.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0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