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PAD”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4-07-09 06:16:40王珍义徐雪霞沈雅雯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王珍义 徐雪霞 沈雅雯

摘 要:如何借助数智化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OBE-PAD”理念,以《会计学原理》为例,在剖析其教学痛点的基础上,构建“N+3+2”课程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试图破解《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痛点,以期为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式“单声道”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OBE-PAD理念;教学模式;《会计学原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会计学原理C》

作者简介:王珍义(1966- ),女,湖北天门人,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教育;徐雪霞(1969- ),女,湖北松滋人,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盈余管理、会计教育;通讯作者沈雅雯(2001- ),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质量。

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通过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改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就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一流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成果日趋丰富。其中基于“OBE、PAD”理念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OBE、PAD模式的价值内涵、实施可行性、模式特征、教学角色定位等方面[1~2];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OBE、PAD在不同学科中的实践[3~4],二是OBE、PAD与互联网教学平台及其他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5]。但从可检索文献看,同时融入OBE和PAD理念探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成果鲜见,本文基于“OBE-PAD”理念,以《会计学原理》为例,构建“N+3+2”课程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以期为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式“单声道”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OBE及PAD的核心理念

(一)OBE的核心理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于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D)率先提出,又称“以产出为本的教育”。该教育模式遵循“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望、反向设计”四大原则,在理念上,强调“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在实践上,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即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能力产出”,突出能力本位教育。可见OBE教育模式强调“以生为本”,要求一切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和教育过程均应围绕“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展开。OBE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成为英、美、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与认可。我国成果导向教育研究始于2013年,研究内容经历了从对教育理念的探索到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再到各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实践的过程[6]。

(二)PAD的核心理念

PAD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教育于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率先提出,又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基于心理学原理,以权责对分为核心理念,设定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结构,实现课堂创新[1]。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并在二者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将教学在时间上清晰地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对分课堂将讲授与讨论有机整合,融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各自优点。可见,对分课堂源于时间对分,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核心是构建师生“权责对分”的教学共同体,突出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效应[1]。

对分课堂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彰显原创性、体现本土特点、具有热捧特征的教学改革新模式[6]。自2014年在复旦大学本科课程首次实验成功后,国内高校的一线教师纷纷响应,并逐渐将PAD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实践检验后均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目前,该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关注和应用。

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痛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高级性和前沿性问题

随着新的经济背景的变化,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地修订。如何将新时代的经济思维、会计前沿理论、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新变化、会计改革的实践经验及时融入课程,顺应“数智经济”和“新文科”的要求以及会计学科的最新动态,优化教学内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教学知识点再挖掘,是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问题

《会计学原理》课程专业术语及概念较多,对初学者来说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加上数智化在带来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分散和学习成就获得感的不足,智能手机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快捷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夺走”学生的注意力,出现被动型、应付型学习态势。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智化教学工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效驱动教与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虽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了一定的实训或实验课时进行模拟实习,但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发展,使得模拟实习内容、场景相对于先进企业的会计实践较为滞后,“仿真”实训效果难尽人意。如何变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避免“学”与“用”脱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三)学业考评的“单一性”与“考前突击型”问题

学业考评是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仍存在“考评形式单一性”和“成绩构成简单性”的现象,该现象容易使学生出现“考前突击型、平时放弃型”的学习态势。尹慧慧等(2022)调研发现学生在考试前进行集中性突击学习行为的占比达到了91%[7]。鉴于此,如何设计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学业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体现过程、能力的培养,克服“考前突击型、平时放弃型”现象,确保学业成绩与学生水平、能力相一致,变学业考评的“单一性”为“多维性”,变“考前突击型”为“持续学习型”也是《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痛点。

三、“N+3+2”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模式构建

基于“OBE-PAD”理念,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痛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探索构建了“N+3+2”课程教学模式。

“N”即“N个知识模块”。按照OBE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根据课程目标重构知识模块;依据学科动态、实务创新和准则变化,动态设计增量知识模块;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3”即“3个环节”:“教师讲授+案例研讨+模拟实训”。PAD理念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将讲授和讨论错开,在教学时间上清晰地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基于PAD理念,将案例研讨嵌入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在教师讲授结束后,发布相关案例,要求学生利用内化吸收环节,搜寻案例素材及相关资料,并根据案例素材及相关知识点,在讨论部分以“亮、考、帮”形式对案例进行剖析交流,通过案例教学,实现内化吸收与讨论环节的有效融合。此外,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引,通过多元多维实习实训,解决“学”与“用”的问题。

1. 教师讲授

以学生课前线上预习存在的疑问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知识要点”“学科前沿”“应用须知”等内容的讲授,引导学生进入关键知识点的学习。

2. 案例研讨

依课程进度发布“典型案例”“综合案例”“拓展案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研讨,通过“自由发言”“小组分享”“老师点评”等环节,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训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引,依次开展认知实习、分岗实训。利用虚拟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并嵌入学科竞赛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式小组作业,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及应用能力。

“2”即“过程+结果”两个考评层面。建立了以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为依据,过程(40%)与结果(60%)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突出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察与基础考察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的特点,以解决考评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应用设计——以《会计学原理》为例

1. 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按教材章节体系构建的惯例,根据课程目标重构了“会计职能与目标”“会计对象与核算方法”等15个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至少包含但不限于案例导入、知识要点、学科前沿(或实务创新)、案例研讨(或模拟实训)等单元,以突显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同时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譬如针对“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知识模块,设计了“数智经济时代数据资产的确认、双碳目标下碳资产碳负债的确认”等学科前沿内容;针对“会计凭证”知识模块,设计了“智能会计背景下会计凭证的填制、电子档案管理、电子发票安全性”等实务创新内容;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知识模块设计了“IAS最新进展——管理层讨论的内容修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等学科前沿内容以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分析——以康美药业为例”案例研讨内容,并通过案例研讨嵌入“会计人应具有诚实守法的职业操守”思政元素。

2. 教学环节

(1)对分课堂P(presentation)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取知识要点,凝练重难点,对知识框架、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精讲,并注意适当“留白”。譬如以课程第七知识模块“会计记账基础”为例,该知识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特点及其收入、费用的确认原则;能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企业当期收入和费用,从而合理计算企业利润,明晰权责发生制影响会计信息的路径,进一步加深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铭记作为会计人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以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据此,提取知识要点及重难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内涵;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和利弊(重点);收入、费用归属期的判断(重点)、权责发生制下收入、费用的确定及运用(难点)。讲授方式上,首先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切入主题;其次梳理并解释知识要点,从理论视角重点解读收入、费用归属期的判断标准,精讲重难点;最后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及影响会计信息的路径“留白”,启发学生将权责发生制与会计信息质量联系起来,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2)对分课堂A(Assimilation)环节。按照P环节与A环节是否在同一次课,将对分课堂区分为“隔堂对分”(前一次课讲授,后一次课讨论,前后两次课之间内化吸收)和“当堂对分”(讲授、吸收讨论)两种模式。由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对于理论知识模块主要采用“隔堂对分”模式;对于实践性知识模块,鉴于直接动手操作更利于巩固知识,主要采用“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时,老师可在前次课讲授后通过发布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进入内化吸收环节。具体而言,教师拟定案例主题范围,并对学生按5~6人/组随机分组,在前后两次课的课间时间,学生可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案例相关资料、思考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及相关延伸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譬如,针对“会计记账基础”知识模块,教师在对关键知识点讲解后可通过学习通发布“汽修公司造假案——收入、费用归属期之惑”案例,学生可通过阅读案例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下收入、费用确认的标准,进一步思考权责发生制下收入、费用的收支期与归属期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当堂对分”时,老师可在当次课讲授后通过“任务驱动”式引导学生进入内化吸收环节。譬如,针对“会计凭证”知识模块,教师讲授后可利用虚拟仿真模拟实验室发布小组作业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内化吸收,自主探究,利用平台软件填制会计凭证,教师巡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3)对分课堂D(Discussion)环节。将案例教学嵌入讨论环节,以“亮、考、帮”的形式,按照先组内讨论、后组间讨论的顺序依次对案例进行剖析交流。首先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分享自身对案例所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若有疑问,提出困惑,寻求帮助,组内成员之间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小组讨论结论,并对未能达成共识、未能释疑的部分,凝练为未能解决的问题,为组间讨论作准备。其次各小组(或教师随机抽查2~3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组内讨论情况,并抛出问题,在组间寻求帮助。之后全体同学可根据各组汇报展示的内容进行交互提问、自由交流,也可提出新的问题,寻求老师帮助。最后教师点评,主要就各小组汇报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组间讨论时提出的新问题进行解惑释疑,同时也可以联系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

3. 学业考评

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为依据,过程(40%)与结果(60%)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过程”包括:课堂互动(10%),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案例分析的贡献度(30%)及成果展示(10%),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探索创新能力;线上线下作业(40%)及测试(10%),主要针对重要知识点的储备、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结果”为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设计了选择、判断等知识点深度辨析的试题,以及计算、账务处理和案例分析等开放型试题,综合考察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四、“N+3+2”课程教学模式运行保障

(一)适时购建与更新教学设备

“N+3+2”课程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应适时购建与更新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智慧教室、多功能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各种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目前适合高校线上教学的平台较多,包括慕课、智慧树、超星学习通、云课堂等。鉴于慕课、智慧树主要以直播和录播的方式展示,教师在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时,建议基于教学内容即知识模块及其对应的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线上平台,充分利用校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应自建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打造智慧课堂,线上解决知识传授、线下解决能力提升,使会计问题场景化、教学手段智能化。

(二)持续拓展课程资源

加大投入,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建设。一是鼓励教师持续创作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自建课堂中“学术前沿”“实务应用”等栏目的资讯,同时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需求,与实务专家持续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二是鼓励教师持续建设实体教材,吸收国内外会计变革的最新成果,强化思政的引领作用,持续推出新版立体化《会计学原理》教材,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赋能升级。

(三)优化师资结构

顺应“数智化”转型潮流,持续进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用观摩、培训、研讨、专业实践、校企共建基地等多项措施推进教师数字化、智能化技能的提升,形成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以满足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多维互动的教学新要求。

(四)强化过程管理

借助学习通等网络平台的“PAD 课堂”促进了传统课堂漫灌讲授式“单声道”向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式“双声道”的变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但由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较大,为了避免“PAD 课堂”流于形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一是开课前,教师需要详细说明“PAD 课堂”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责任。二是分组讨论环节,可适当考虑学生性格、性别、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进行合理搭配,保证组内讨论的良性循环及效果。三是教师在精讲留白、小组讨论、组间展示汇报、点评及共性答疑等环节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精讲留白环节,应将最能体现发散思维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筛选;在“亮、考、帮”讨论中环节,应鼓励学生思辨,引导到位,必要时适时调整对分策略。四是由于“PAD 课堂”考评方式包含过程考核,势必需要科学、准确、完整记录课前、课中及课后尤其是课中“亮、考、帮”讨论环节的成绩,做好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苏文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方法和特征分析,凯里学院学报[J].2022(12):100-106.

[2] 范圣法,黄婕,张先梅等.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的本科教学培养体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6-8.

[3] 冯吉波,周雪,李锦平.对分课堂在护理本科生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21(1):45-49.

[4] 郝欢,芦静,杨松等.对分课堂在工程实践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风,2021(1):140-141.

[5] 纪玲珑.“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财务报分析》课程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20(12):66-70.

[6] 薛建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2):56-60.

[7] 尹慧慧,李琳琳,李晓欢,李彦萍.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学业考评现状及效果的调查报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8):128-131.

猜你喜欢
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
基于会计学原理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原理》教学导入方式探讨
财会学习(2017年3期)2017-02-17 01:51:10
《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
中职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需求调查
会计学原理课程实施情境式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商业会计(2016年6期)2016-04-07 02:52:40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