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迪 杨续昌
摘 要:本科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对已毕业本科生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本科毕业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情况,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职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和学业管理的评价较高,而现代化教学方式、通识教育的开展和职业规划指导的评价较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学习条件、导师制的实施和相关实习的参与将会影响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概率;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实施导师制、参与相关实习将会使本科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该研究对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教育教学质量;本科生就业;职业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需求导向的生产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2022jyxm356);引进人才项目GLYJ202207(200357);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运营管理》”(Xj2022101);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OBE理念的《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822223)
作者简介:田迪(1995- ),男,安徽阜阳人,安徽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发展;杨续昌(1982- ),男,安徽阜阳人,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2.18亿人。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一千万;2023年达到1158万人;2024年达到1179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占据了重要部分。就业是民生之本,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改进本科生的培养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是目前本科教育的重要议题。
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本科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同时本科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主旋律。因此,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及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教育教学中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尽管很多学者对本科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少有研究针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如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否会影响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职业发展等。此外,职业生涯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本科教育教学位于学生职业意向形成阶段,将会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鲜有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教学相关因素进行长期的调查和量化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毕业1—5年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研,使被调研者能够结合职业经历对自身职业发展情况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评价。从而分析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揭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试图解答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哪些因素对就业情况产生了影响”“哪些因素对职业发展产生了影响”两大核心问题。本研究结论对深化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职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参考依据。其中,构建合适的职业发展评价体系是衡量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张丽景[1]从专业相关度、平均月收入、基本工作满足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构建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而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办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翁清雄[2]在对员工的职业成长研究中指出,对个人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衡量时,不能仅考虑职位、收入等外在价值,还需要考虑技能、价值观、组织文化等层面的因素。李颖[3]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和工作兴趣相适度等多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彭正霞[4]采用多维度测量方法,从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及就业满意度三个维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测量。Iammarino[5]采用职业生涯理论中的静态职业理论,围绕“人-职”匹配度测量了就业质量。罗英姿[6]提出了从“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一致性匹配”三个维度测量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评价方法,为构建体现人与环境匹配理念的职业发展评价提供了参考。
(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关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理解本科教育教学与毕业生职业发展间的联系,对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赵琳[7]通过学习性投入、教育收获、在校满意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衡量。陆根书[8]通过调研发现,课堂学习环境和学生学习方式密切相关,提出改善课堂学习环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Schmal R[9]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将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G.Kuh[10]提出高校可以通过对资源进行配置、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校园服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Cui W W[11]提出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而且高校教学管理应实现多样化。鲍威[12]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发展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会受到高校教学质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学生学习参与投入程度的影响。
Boudreau K[13]指出职业培训或职业前实习是学生早年职业意向形成期经验累积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经验能够影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向,进而影响后续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14]。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经历越丰富,未来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高起薪的概率就越高;并且相对于经验较少的学生,积累过更多相关经验的学生将来会有更大概率获得更高的职业成就和更长的职业寿命[15~17]。这说明在学期间接触相关职业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降低学生对该职业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促使学生在毕业后参加相关职业工作,并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18]。
(三)研究评述
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已成为研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如果毕业生获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则说明该教育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19]。
职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并且会受到职业发展前期的职业兴趣及职业尝试的影响。因此,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能够反映学习经历对毕业生价值取向、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持续性影响[20]。但是,我国多数研究以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无法很好地反映出教育教学对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因此,对毕业数年内的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使被调查者能够结合职业经历对自身职业发展情况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评价十分必要。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
(一)研究设计
本科生职业发展状况如何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情况、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首先构建了职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毕业1—5年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职业发展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三部分内容,试图探讨教育教学质量对本科生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的影响。
1. 职业发展评价体系
为体现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本研究参考罗英姿的“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职业发展评价体系”,编制了《本科生职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本科生职业发展评价”部分。如图1所示,从“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一致性匹配”三个维度测量了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
2.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综合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结合本科生职业发展的教育情境,本研究提出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理论架构,从课程教学、培养效果及学校支持三个维度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如图2所示。
(二)研究数据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8年至2022年毕业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开展时间为2023年6-7月,最终回收600份正式调查问卷。剔除填答问卷用时较短以及连续一半以上题目为相同选项的问卷后,共获得563份有效问卷(其中,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人数为62人,未深造人数为501人),问卷有效率为93.8%。
在职业发展情况评价部分,共有27道题目,其中包含24道量表题项。各量表题项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6分。通过对预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分析,将本科生职业发展评价划分为外在价值、内在价值、社会认同、知识、能力等九类,其中外在价值包含的题项均不是量表类题项。在正式问卷中,其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5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85,如表1所示,问卷信度较高。
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部分,共包含33道量表题项。各题项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6分,从而评价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预试问卷数据的分析,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题项划分为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方式等8类。在正式问卷中,其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3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85,如表1所示,问卷信度较高。
四 实证研究及结果
(一)总体状况统计分析
本部分使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描述了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情况。并且,鉴于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其职业发展情况会更多地受到继续深造期间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部分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仍处于在读状态,因此仅针对未继续深造的501位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一致性匹配”维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86、4.18、3.16;说明在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评价中,“要求-能力匹配”维度评价较高,“一致性匹配”维度评价较低。其中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中“素质”类的评价最高,表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能够较好地满足职业要求;而“发展定位”类的评价最低,说明本科毕业生与所在单位在发展定位一致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可知,“课程教学、培养效果、学校支持”三个维度的评价结果没有明显差别,均在4~4.5分之间。其中,“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和学业管理”的评价较高,均高于4.5分;而“现代化教学方式、通识教育的开展和职业规划指导”的评价较低,均低于4分。
(二)继续深造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
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报考人数逐年增高,继续深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同时也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本科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比例为11.01%,这一数据与2018-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较为接近。
本研究为探索教育教学质量中对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影响因素,将本科生毕业后是否进行了深造作为二分类变量,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logit(P)=ln(p1-p)=B0+B1X1+B2X2+…+BkXk+ε] (1)
其中,P表示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概率,P/(1-P)表示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优势比,即继续深造的机会比率。自变量Xj为影响就业情况的各类因素。系数Bj的大小表示某因素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影响程度,当取值大于0时,表示Xj对继续深造有正向的影响,当取值小于0时,表示Xj对继续深造有负向的影响。对系数Bj进行t检验后,根据其显著性可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ε]为随机扰动项。
2. 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6对影响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假设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采用向前逐步回归分析中的条件法,根据Score检验与条件参数估计逐步选择模型中显著的自变量。
经过5次的迭代,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有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学习条件、导师制的实施、相关实习参与。模型系数的Omnibus检验表明,最终整体模型的卡方值为64.899,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并且由于所使用的是向前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因此被挑选至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Hosmer-Lemeshow”统计量的卡方值为15.069,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整体回归模型的适配度良好,自变量可以有效预测因变量。最终模型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2对数似然值”为85.319,“Cox & Snell R2”的值为0.609,“Nagelkerke R2”的值为0.718,说明5个达到显著的自变量与本科毕业生是否继续深造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利用所形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效标变量进行分类发现,整体分类正确的百分比为83.6%,分类正确性较高,表明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整体适配性较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大。
表3报告了回归系数统计检验显著的影响因素。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学习条件、导师制的实施、相关实习参与5个因素对本科毕业生是否继续深造有显著影响。而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方式、学业管理、职业规划指导5个因素对是否继续深造没有显著影响。
(1)课程教学层面。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方式等课程教学层面对本科毕业生是否继续深造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因此学习效果不容易受到课程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管理情况以及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情况等方面的影响。
(2)培养效果层面。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通识教育的开展评价高的本科生,在毕业后更加倾向于继续深造,这一概率分别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通识教育的开展评价低的本科生的1.351倍和1.225倍。此外,相对于通识教育的开展,良好的专业知识传授情况更能提高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概率,这可能是由于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几乎都是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研究生,而相对于通用能力,研究生的录用更偏向于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3)学校支持层面。学习条件对本科毕业生是否继续深造产生了显著影响,说明该部分学生对学习条件的依赖性较强,若学校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将会促进继续深造的比例。本科在读期间有导师指导的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概率是没有导师指导的学生的1.881倍,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参与导师的课题及研究,将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积极性。此外,相关实习的参与会显著减少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概率。这和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即在读期间进行相关实习的学生,在毕业后将更倾向于去企业发展[21]。这可能是因为进行相关的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增加就业竞争力[22]。
总体来看,增强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条件、实施导师制将会增加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概率。
(三)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从“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一致性匹配”三个一级指标评价职业发展情况,其研究对象为未继续深造的501位本科毕业生。其中,“需求-供给匹配”是外在价值、内在价值、社会认同三个二级指标的加权;“要求-能力匹配”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二级指标的加权;“一致性匹配”是发展定位、激励认同、工作适应三个二级指标的加权。在本研究中,随机从501位被调研者中抽取100位,对其进行二次调研,使其分别对三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了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如表4所示。
由于本科生职业发展情况衡量结果为连续变量,因此本研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对本科生职业发展情况的影响。在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过程中,分别以需求-供给匹配(Y1)、要求-能力匹配(Y2)、一致性匹配(Y3)以及职业发展情况(Y)作为因变量。
2.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所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四个回归模型对应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3,表明变量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供给匹配指数、要求-能力匹配指数、一致性匹配指数、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如表5所示。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四个因变量的影响发现,课程教学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导师制的实施以及相关实习参与情况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1)课程教学方面。课程教学管理对需求-供给匹配指数、要求-能力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有显著影响,对一致性匹配指数没有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课程教学管理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从而改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但无法对工作适应、激励认同等情况产生显著影响。
课程教师素质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课程教师素质评价整体均值较高,且方差较小;并且在高校教学中,课程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无法很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然而,M.J.Mayhew[23]对21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学生能力和就业情况会受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结合表2中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平均满意度较低,且方差较大。这说明不同的学生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评价差别较大,并且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方式,或者教师无法很好地运用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学习获得方面。在学习获得方面,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通识教育的开展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对需求-供给匹配指数、要求-能力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表现为正向影响,对一致性匹配指数没有显著影响;而通识教育的开展对四个变量均有正向影响。并且相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这表明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沟通理解、分析问题等通用能力。
(3)学习支持方面。在学习支持方面,学习条件和学业管理对职业发展情况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导师制的实施和相关实习的参与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供给匹配指数、要求-能力匹配指数、一致性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均产生了显著影响。职业规划指导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供给匹配指数、一致性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对要求-能力匹配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相关实习参与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要高于职业规划指导和导师制的实施。因此加快导师制的建设与实施、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对促进本科毕业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对本科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能够挖掘其中的关键环节,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鉴于职业发展评价应当关注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情况。本研究对本科毕业1-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考察了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与职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对本科期间教育教学的评价情况;探索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继续深造、职业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影响继续深造的因素
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学习条件、导师制的实施和相关实习的参与5个因素均对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条件和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产生了正向影响;这是由于较好的专业知识传授情况、良好的学习条件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成绩提升;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让本科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促进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通识教育的开展和相关实习的参与对本科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产生了负向影响,这是由于本科期间进行相关的实习,将会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掌握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加倾向于去企业发展。
2. 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
课程教学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的开展、导师制的实施和相关实习的参与5个因素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其中,课程教学管理仅对需求-供给匹配指数和要求-能力匹配指数有显著影响,对一致性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专业知识的获取对需求-供给匹配指数、要求-能力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有显著影响,对一致性匹配指数没有显著影响;通识教育的开展、导师制的实施和相关实习的参与对四个变量均有显著影响;职业规划指导对需求-供给匹配指数、一致性匹配指数和职业发展情况总指数有显著影响,对要求-能力匹配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
其中,通识教育的开展比专业知识的传授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因此在本科教育教学当中,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加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此外,相关实习参与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要高于职业规划指导与导师制的实施;因此在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前,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且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活动,使其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沿,增强对相关职业领域的客观认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建议
1. 推进导师制度的建设
导师制的实施对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都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通过本研究发现,实施导师制的比例仅占19.7%,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导师制度的建设。通过导师制的建设,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沟通技巧、责任心、自信心和成就感[24~26]。
2. 积极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深化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实际运作引入到教学中,拓展学习资源;并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及时接触最新的行业发展前沿。加深学生对相关职业领域的客观认知,形成合理的职业结果预期;提升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胜任力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通过本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本科生获得职业成功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且存在短期性、阶段性等不足;并且很多院校在进行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等情况,导致学生出现自我认知模糊、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27~28]。因此结合学生特征和社会发展等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至关重要[29]。
在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志向等因素,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职业环境等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4. 注重学生的培养
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通识教育的开展对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识教育的开展比专业知识的传授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然而在部分通识教育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培养问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学知识仅仅是专业以外的跨学科知识;甚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30]。
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心灵上启迪学生的自觉性[31]。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开展上,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逻辑推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需要建立常态化的通识教育评估机制,及时根据社会及职业发展需要调整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
5. 优化现代化教学方式
优质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就业结果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然而,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的继续深造及职业发展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平均满意度较低、方差较大。
当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适应;并且教师和学生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否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仍需进一步论证,因此需要理性看待其作用和价值[32~33]。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并结合课程类型、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现代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景,周立民,吕宁,等.基于AHP高校毕业生“五高”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1,5(9):134-137.
[2] 翁清雄,卞泽娟.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8):30-42+64.
[3]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4] 彭正霞,陆根书,李丽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57-64.
[5] IAMMARINO S, MARINELLI E .Education-Job (Mis)Match and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Italian University Graduates' Transition to Work[J].Regional Studies,2015, 49(5):866-882.
[6] 罗英姿,陈尔东.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70-78.
[7] 赵琳,史静寰,王鹏等.高等教育质量的院校类型及区域差异分析——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质量格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5):1-12.
[8] 陆根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46-55.
[9] SCHMAL R, SCHAFFERNICHT M,ANDRES RUIZTAGLE. Competency-Based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Proposal for a Conceptual Model[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5, 2(3):229-243.
[10] KUH G D, KINZIE J, BUCKLEY J A,ET AL.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2006.
[11] CUI W W.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unt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20,8(7):64-70.
[12] 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27-44+189.
[13] BOUDREAU K J, MARX 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iel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Early Exposure of Engineering Majors to Professional Work[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9.
[14] ROACH M,SAUERMANN H. Founder or Joiner? The Role Ofpreferences and Context In Shaping Different Entrepreneurial Interests[J]. Management Science,2015,61(9): 2160-2184.
[15] 王振源,孙珊珊.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结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0):132-135.
[16] PETERSEN A M, JUNG W S, YANG J S,ET AL.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a study of career longev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8(1):18-23.
[17] Merton, R. K.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The rewar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science are considered[J]. Science, 1968, 159(3810):56-63.
[18] 张诚,张悦悦,张力群.本科生科研项目对个人科研职业发展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1):54-62.
[19] TEICHLER U.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Work: Past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J]. Higher Education, 1999, 38(2):169-190.
[20] TEICHLER U.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of Work: Conceptual Framework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mpirical Finding[M]. Sense Publishers B.V.,1995:87-102.
[21] MANGEMATIN, V, MANDRAN, ET AL.The Careers of Social Science Doctoral Graduates in France: the influence of how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0, 35(1):111-111.
[22] ROACH M,SAUE CRMANN H. A Taste for Science? PhD Scientists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Self-selection into Research Careers in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3):422-434.
[23] BRAXTON J M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Volume 3. 21st Century Evidence That Higher Education Works by Matthew J. Mayhew et al[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16, 57(8):1059-1062.
[24] 郭卉,韩婷,姚源等.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9):73-82.
[25] THIRY H, LAURSEN S L, HUNTER A B.What Experiences Help Students Become Scientis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earch and Other Sources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ains for STEM Undergraduat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 82(4):357-388.
[26] RUSSELL S H, HANCOCK M P, MCCULLOUGH J. Benefit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J]. Science, 2007, 316(5824):548-549.
[27] 李永霞,张焕荣,郎文革.大学本科全过程贯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7):92-94.
[28] 章志华.就业导向下大学本科全过程贯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0(19):47-48.
[29] 张艳红.文化自觉视角下我国大学生涯管理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01-104.
[30] 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1] 田俊忠.关于通识教育本质的认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80-82.
[32] 樊明涛,刘变芳,杨保伟等.目前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27-228.
[33] 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