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科竞赛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智慧、思想行为等均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将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的育人举措融入到学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技术方法的掌握,还能从根本上树立其对学科竞赛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作风的认知。从长远的育人效果来看,强化课程思政在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中的融入,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科竞赛;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2020571),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教研项目“学科交叉培养金融科技创新人才模式探索研究”(YJSG202306)
作者简介:徐勇(1980-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对高校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明确细化,各大高校均着手于突出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但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个性塑造,重技能培养、轻思维启发等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问题[1]。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提高育人站位,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立德树人的飞跃[2~3]。为此,各大高校通过组织教学竞赛、编写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催化剂作用。
学科竞赛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科竞赛人才等方面的直接手段,也是一种影响学生心智发展、知识能力积累、团队协作意识形成的重要活动[4~5]。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参赛过程是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分工等方面的全面考察,既凸显了参与者的个人能力,也突出了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具有很高的学科人才挖掘价值。课程思政可将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作为切入点,在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学习中充分与各环节有机融合,推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储备的有效形成。
一、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中的困境及成因
(一)思想高度认识不够,缺乏内动力的激励
学科竞赛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学习,它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深度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在竞赛活动中积累成就感培养进一步学习的乐趣,逐步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6~7]。但学生自身对学科竞赛的意义未必能深悟。鉴于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局限性,往往停留在技能的学成乐趣和比赛成绩的获得感,尚不能达到对学科行业的使命感、团队协作意识、无私奉献精神、严谨务实作风等思想层面的认知。这就导致缺乏长效性的内动力。随着学科竞赛的深入,获奖难度的提高,其内动力逐步衰减,其激情与积极性也会逐步衰退,这导致学科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催化效应很难长期维持在高位。
(二)侧重于解题之术的传授而忽视领悟学习之道的思政探索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初衷往往是积累获奖证书、获得竞赛奖金或者为考研出国增加筹码等,这使得其目的稍显不纯。功利化的参赛观念导致学生只把目标定位于获奖证书、奖金或者分数的获取。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意义是开拓学科视野、内化学科理论、领悟竞技魅力、锻炼攻坚意识等无形的精神财富。学科竞赛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有形的证书、奖金等物质,而是可以传承、可以潜移默化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甚至改变人生路线的思想。遗憾的是,在当前学科竞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要出成绩、经费有限等实际问题的约束下,培养过程趋于功利化、短期化、应试化。教师和学生都更聚焦于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上述思政素养的培育。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后期发展方面。学生对于学科竞赛所需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遇到难题的韧性等方面都尚欠缺。这些表现与“大思政”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战略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出。
(三)融合思政元素的学科竞赛教材建设不够
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科学融入[8]。但作为学科竞赛这一专门的教学研究领域,统一的、系列化的教材较少,其原因有二:一是该类教材多为竞赛名师或教练组编写,虽也有经典读物,但多为一家之言,未能成为大范围推行的教材;二是学科竞赛本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少部分成员参与的教学活动,故在全国范围内也确实缺少专门学科组的设置,这就难以集思广益,形成可推广的相关教材。在此背景下,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学科竞赛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对学生学科竞赛的辅导、培训需要深入挖掘有育人价值的思政元素,需要整合培训指导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特质,将隐藏在各章节的思政触点整合成线,继而借助各章节的逻辑关联形成更具影响力的面,使课程思政贯穿学科竞赛指导培训的全过程。
二、突出课程思政引领,提高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内动力
(一)思政教育挂帅,激发创新思维
在学科竞赛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理论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诞生过程和应用场景的讲解,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参加学科竞赛所需的精神素质。另外,教师团队成员也要注重课程思政内功积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通过讨论班、集体备课等形式探索课程思政在学科竞赛活动中的开展模式及具体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在拟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将思政教育具体贯穿到每个章节中,做到“每章有思政,每节有育人”。通过结合学科知识的深入实践,解决具体应用问题,达到增强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引导求道志,淡化功利心
学科竞赛人才的培养应该以课程思政的核心宗旨——立德树人为导向,在对学生的培训、指导过程中进行“做人、做事”全方位的指导。具体来说,教师不但要传授应对竞赛问题的实用方法、技巧等,还要在此过程中穿插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常见的非技术性负面因素主要包括:
1. 注重个人利益,侧重个人获得感。在需要集体共同努力、共享荣誉的竞赛项目中,更注重自身的荣誉加身。当任务分工、竞赛奖金等需要合理分配时,过于注重个人得失,突出个人得利。其危害是损害集体利益,影响团队团结。
2. 追逐短期奖项,缺乏长期规划。部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非纯粹出自对学科深入学习的兴趣,而是企图通过获奖对自身就业、保研和出国等目标增加筹码,动机不纯。实际上学科竞赛是学生深悟学科内涵的教学活动。通过解决具体的竞赛问题,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得以进一步升华。学科竞赛活动也是自身在专业学科领域更进一步,人生平台更上一层的重要铺垫。因此需要学生长期参与其中才能收获满满。短期追逐奖项只是舍本逐末,看似辉煌但必定短暂。
3. 习惯避难就易,缺乏坚韧品质。学科竞赛中遇到的赛题往往涉及的知识点广且具备一定深度,需要团队分工不断攻克难点堵点。这一过程必定艰辛且反复。部分学生缺乏意志品质的锻炼,急于求成,对于竞赛问题恨不能一蹴而就。在遇到瓶颈或难以攻克的环节时,缺乏耐心,心情浮躁。其结果是半途放弃,殊为可惜。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对学生培训、授课中应借助课程思政将蕴含育人功能的思政元素穿插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集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辱的一致性,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融入到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中,引导学生百折不挠越挫越强地直面竞赛中的困难和障碍,促进学生心智、德行和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三)加强融合课程思政的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方案
参与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教师需要以学科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现学科竞赛培训中的育人功能为核心,深度挖掘学科竞赛授课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整理授课内容中的思政触点,形成在知识点的讲解中渗透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模式。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抛弃功利,潜心钻研,经过长期系统且艰辛的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再以高等数学竞赛为例。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历史的长河中贡献了许多领先世界数百年的重要理论,他们克服了艰苦的研究环境、简陋的研究条件,不求功名,毕生醉心于某个主题从一而终,不忘初心。通过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历史和重大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深刻领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通过这些具体的思政触点,教师不但传授学科竞赛的重要技术方法,还传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辅助学生改善学科竞赛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规划,使教师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学科竞赛人才培养路径
(一)竞赛过程促培养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创新思维作为核心要素的学科竞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基础的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也需落在实处。在竞赛培训的组织工作中要坚持项目驱动,以竞赛过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学科竞赛的全过程为载体,验证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理念的科学性。以竞赛的准备、组织、攻坚、收官等环节作为抓手,提升指导教师团队授课质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素养。反过来,成功的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助燃剂。在对学生培训过程中,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其中需要学到什么,必须掌握什么,如何提高动手能力等。这就能更具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案,凝练教学思路,让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更为快速高效地产出。
(二)思政融入促培养
学科竞赛不但是对优秀学生的选拔,也通过奖励获胜者为所有学生树立了先进典型。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宣传竞赛,作为骨干参与学科竞赛的培训和组织,身体力行地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领悟到学科知识的魅力,受到学科中广阔思维的震撼,感受到学科竞赛教学内容对自身意志品质的熏陶,体会到学科竞赛对未来顺利投身行业的铺垫作用,感悟到团队协作的巨大能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思政融入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潜力。从竞赛目标的角度,吸引了更多的学子参与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当参与人数、普及情况达到了一定高度,高校参与学科竞赛获奖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和群众基础。
(三)素养形成促培养
学科竞赛不是纸面文章的务虚,而是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需要实证其效果。象牙塔中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尚未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践行理论,升华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学科竞赛一定程度上对理论获取与实际运用进行了链接,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必不可少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竞赛是让学生兼具“设计师”与“践行者”的特质。前者负责提出理想的设计与构想,而后者需要保障设计的可执行。从效果来讲,前者决定了物质的上限而后者决定了物质的下限。人才培养的产出,并非让人人成为社会精英,人中翘楚,而是力图使更多人达到基本的人才素养水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产生的“践行者”更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模式。为此,指导教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需求,着重促进学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专注耐心等素养的提升。在学科竞赛的全过程中监督学生一丝不苟地绘图、精益求精地计算、严格规范地排版、反复论证地建模,引导学生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绝不剽窃他人成果,绝不捏造数据,绝不画图作假,严格遵守竞赛道德规范。上述素养的形成也是课程思政在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中的具体目标。
(四)模式改进促培养
除指导教师外,补充过往有过获奖经历的学生作为助理指导教师也值得考虑。过往的获奖学生已经接受过指导教师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方面的培养,他们既积累了专业知识技能,又在团队协作精神、严谨务实作风、坚韧不拔意志等方面有着更高的素养。而另一方面,他们与其他学生年龄相近、心智水平差异不大,更有共同语言。这就使得他们可以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为每个竞赛团队或指导教师配备一名助教,既可以保障队伍的指导时间又能切实地让授课内容得到传承。助理指导教师因为与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其对竞赛获奖的心得或经验更能深入人心,对学科竞赛继续创造佳绩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学科竞赛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其思想境界、价值观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说知识技能的积累能决定学生跳得多高的话,那么对学生思想认识、情感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则能决定他们能走多远。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是爆发力,还要考虑持久力和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融入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这也迫使从事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教师必须进一步充实自身,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身院校学生发展的融入模式,使学生不但在竞赛技能上有重要收获,还能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海军,张诗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民论坛,2022(19):93-95.
[2] 董必荣.论课程思政的本质与内涵[J].财会通讯,2022(12):21-26.
[3]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4] 谌先敢,安树庭,谢勤岚,陈军波.融合多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12):23-24.
[5] 谢海波.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到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8):189-191.
[6] 徐苒,由磊明,王文政.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课程思政融入学科竞赛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17):46-48.
[7] 李新杰.基于灰色关联和模糊理论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21(15):161-162.
[8] 王宏志,史宁,刘显敏等.面向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大数据计算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28):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