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晖
摘 要:教师教育课程定位规划、优化机制与范式重构是促进乡村卓越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行动研究,能够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范例。为解决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深植难、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相对割裂分散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重构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开发人文关怀、文化浸润、能力生成系列课程,以“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实践路径,形成“引领、助力、提升”研修机制。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国家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和优师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各个省也出台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吸引新时代优秀学子选择报考师范,走向乡村,成长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乡村卓越教师。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满足量的需求之后,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更全面育人素养要求,对乡村教师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职前培养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也是优秀乡村教师养成的关键。如何研制培养方案,建构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成为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院校不断探索的命题。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
1.实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随着人们对教师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培养卓越教师”日渐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美国在1989年提出了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这个标准由五个核心命题组成:关爱学生,精通学科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善于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形成教学共同体。1 同时,美国还形成了多方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州政府、联邦政府、专业质量评选团体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为美国培养卓越教师保驾护航。2
加拿大卓越教师培养选定“职前教师的选择培养”“经验教师发展留任”两个关键主题,并在这两个主题上推行卓越教师计划3,以此来保障教师专业性,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教学。多方面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积极的学生观是全球卓越教师的共同特质。4 加拿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评估教师行为及能力。5 还有德国实施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采取全视角考查取证的方法对各大学的推进项目提案进行综合评定,从而为改革措施的落实提供保障和支持。1
2.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研究
美国的“自我生长”战略2,促进各高校“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3,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了乡土理论知识,如弗吉尼亚州家乡教师培训课程中加入了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乡村环境等内容。澳大利亚的“乡村与偏远地区教师培养课程更新模式”,以促进职前教师的乡村知识学习为目的,该模式包括带有鲜明乡村元素的教学模块。4
3.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整体优化研究
芬兰在卓越教师教育方面,设置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将课程学习的深度和知识掌握的方法作为深植学生理论素养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融合。5 美国“麦考利夫卓越教师教育项目”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以学习者为目标、在内容设置上以理论与实践相渗透为特点、课程实施机制以协同创新及基于实践反思的课程评价为独特经验。6 由上可见,国外教师培养渐趋呈现“卓越”取向,虽未专门提及“乡村卓越教师”,但是提出了兼具“卓越品质”与“乡土融入”的乡村教师培养策略。概言之,卓越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重要目标之一是专业精神培养。
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本土研究及模式探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在观念、内容、形式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型,走向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师教育”。
1.乡村卓越教师所必备素养探析
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的探明必须建立在对“卓越教师”内涵深刻而清楚的认识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乡村卓越教师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学者认为,“乡村教育情怀、乡土文化传承、家校有效沟通”是新时代乡村卓越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7,并从课程体系、培养机制和实践反思智慧等方面探索培养途径;有学者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师德情怀、智慧策略、人格气质、专业精神及使命意识”等角度8,认为乡村卓越教师是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制度激励立体化建设的结果;还有学者基于理想信念、知识涵养和能力素养,诠释乡村卓越教师必备素养。9
2.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首先,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即培养系统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能胜任乡村学校教学,具备卓越潜质的乡村教师。10 其次,应培养乡村教师的乡村认同感,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课程的目标中,培养其乡村情怀。也可以开展专题活动11,“引导未来和在职乡村教师对‘什么是好的乡村教育等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乡村教育本真的认识”。 12 最后,可渲染强化“乡村氛围”,促使乡村教师适应乡村生活,以乡村教育为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教育信念、专业情怀、主体意识、文化自信和职业幸福感;外部因素包括文化生态、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和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1
3.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模式
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文本大多提倡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路径。2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试点“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的合作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模式3,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构建“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和拓展创生课程”五大模块课程,且各个课程模块之间处于不断相互融合、螺旋上升、动态发展态势4,将“卓越教师”课程体系细化,设置能凸显“卓越性”的课程。该课程体系被迁移到实践体系,则采取时间全程化、空间一体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的全程化实践培养模式。5 综上,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主要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卓越教学路径。6
相较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如何整体设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课程上缺少理论支撑;二是如何体现“卓越性”,仍缺乏建设性、发展性的实证研究;三是卓越教师培养课程如何体现“乡村性”,缺乏系统研究,更缺乏实践案例。
三、乡村卓越教师培养需要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奠定基础。随着乡村振兴和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丰富其内涵,承担乡村教师在职前阶段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内化专业情感等方面的重任,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新需求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新需求:一是乡村教育需要实现价值重构,要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融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二是乡村教育不仅需要补足硬件设施建设的短板,而且要善于用好乡土教育资源,把它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三是乡村教师必须有能力参与到乡村文明、乡村建设进程中,将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生活,同时获得乡村资源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支持。7
2.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面临新挑战
作为乡村学校教师来源的主渠道,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新挑战,即如何坚定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职业信念,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胜任乡村教育的执业能力,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迫切需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走得远”的乡村卓越教师。
3.乡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亟待新变革
乡村教师培养是一项整合基础教育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未来教师队伍培养和乡村师资队伍的建设融为一体。然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很少指向乡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很少体现乡土元素,教育见习、实习大多选择城市优质学校。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针对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师德养成、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路径、育人机制等方面做出新变革,构建具有乡土特点的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四、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路径
地方师范院校首要任务就是为乡村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地方师范院校要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职责,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所在地乃至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自觉坚持面向地方乡村办学,理清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彰显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功能。
1.重构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区域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乡村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例如,地方师范院校Y校以培养卓越乡村教师为目标,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创建UGCs(University Government Country schools)教师教育联盟,并加入区域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具体来说,此模式以“师德浸润”“实践增能”“协同培养”为特征,将“立德树人”的社会需求,乡村教育本质、目标、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等复杂的理论问题进行凝练转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四有品性”“三维动力”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所有教师的必备品格。针对乡村教师的工作特点,Y校提出乡村教师至少还应该具备“融入乡土社会的内驱力、立足乡村学校的发展力、关爱乡村学生的行动力”三维动力,这是乡村卓越教师的特质。这一培养体系,既清晰地勾勒出乡村教师的核心素养,又阐述了面向乡村的教师教育理念与目标(见图1)。
2.开发人文关怀、文化浸润、能力生成系列课程
以乡村教育实证调研为依据,借鉴国外乡村教育理论,以人文关怀、文化浸润、能力生成为主线,开发孕育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融入地域与学校精神文化、关注乡村儿童探究经验等彰显乡村教育特殊性的系列课程。
(1)开设教师道德与教育情意养成课程
在课程中更多融入地域文化,比如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构建“铁军精神铸师魂”“煮海为盐育师心”“信仰之光耀师行”等系列课程,将地域精神、校本文化如“铁军精神”“王强精神”等融入基础课程内容,培育职业信念。将“乡土文化”如乡村童谣赏析与美术创作、民俗体育活动设计、新农村智慧劳动教育等融入实践课程内容,培养乡土情怀。同时Y校还探索更多渠道进行传统文化浸润,比如邀请乡村民间艺人、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进行乡村学校校本课程设计、科技文体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理解、融入乡土文化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使师范生爱乡土、知乡音、近乡情。
(2)开发蕴含师范生关爱能力的课程
乡村教师的关爱品质主要在与乡村儿童的互动中养成,因此,需开发专修课程,开发基于乡村儿童的情感、心理体验课程,加强乡村生活融入教育、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等系列特色教育。研究团队专门开发和设计了乡村留守儿童发展评估工具。借助研究工具,师范生志愿者可以对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建立乡村留守儿童发展档案袋,动态监测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抚慰、习惯养成、学习辅导、行为矫正等关爱活动。与此同时,志愿者需要在档案袋中做好平时的关爱记录,撰写留守儿童成长日志,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留守儿童成长评价”。
(3)提供乡村环境浸润下的学生成长场域
建立地方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联合培养机制,保证实习、见习时间,实践环节教学20—22周,累计不低于半年。整体设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主题分别为“乡村基础教育考察”“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学观摩”“乡村基础教育一显身手”等,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块,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结构和功能优化。将教师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实习课程体系。构建农村初中基础学科(语数英)教师教育教学示范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4)构建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的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为目标,着重突出专业化导向和能力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教育人才。教师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导向,指向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3.以“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实践路径
以“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为联盟,即地方师范院校与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学校组建共同体,通过新疆支教、苏北顶岗等路径,在全实践育人环境中提高乡村教师实践素养。多方协同,形成职前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实习四年不断线的分段实训、实习模式,以国培计划与名师工作坊为载体,推进研修伙伴协作,引领乡村教师职后终身可持续发展。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并举,线上研讨与线下观摩并行,省内顶岗与省外支教并进的多路径实践。按照专业直观体验、专业知识与技能初识、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四个层面,设置递进式实践能力提升过程。
UGCs“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的理论优势、地方政府的资源平台和乡村学校的实践经验,以“高校—地方政府—乡村中小学” 为培养合作共同体,以“协同培养、合作共赢”为目标,以“目标驱动、高校引领、走向卓越”为特征,构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乡村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实现“校—地—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推进区域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依托U—G—S联盟,形成“大学—政府—乡村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和“大学—城市中小学—村校”教研共同体,以农村教育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科研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师生研究能力。利用通用技能实训中心、数字化学习共享工作间和数字资源开发空间,实现远程授课、实时交互、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
乡村教师质量的提高需要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师发展机制和格局。一方面,乡村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勇于承担传播知识和真理,塑造灵魂和生命、参与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另一方面,需要实施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不断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助力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让他们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 我国乡村教育已基本走过了“注重硬条件”的时代,总体上步入以“重视软条件”为特征的新时代。在“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三方协同培养模式下,以人文技术、社会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调动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学校三类行动主体,通过构建乡村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育人体系,贯通职前职后发展职业梯度,综合助力乡村卓越教师成长。
How Can Rural Teachers Become Excellent
—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Rural Areas
QIAO H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Jiangsu,224002)
Abstract: The positioning and planning,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paradigm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the cornerstone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rural teachers. Conducting the creativ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excellent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an provide examples for rural teacher training. Yet there still exist such issues as the difficulty in deeply ingraining rural sentiment among teachers, the relatively fragmented and isolated training mechanism for rural teachers, and the lack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rural teachers. In order to tackle these challenge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 series of courses that emphasize humanistic care, cultural immers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 to build a community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ies-government-country schools”, and to establish a “guiding, supporting, enhancing”mechanism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