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2024-07-08 09:22金怡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

金怡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应对教育需求变化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校本研修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强调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向教师主体学习的转变。通过对校本研修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学—研—评—展”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实践研究、评价反馈和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学习;研修范式构建

一、校本研修的理念转轨与理论启示

1.研修理念转轨——从教师培训到教师学习

在工作实践中,校本研修常常被当作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更多地倡导“师学”,即教师学习的理念。教师学习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同时教师学习的时间应更加自由,空间、场域更为宽广,不局限在培训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因此,提升校本研修质量,实现从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的理念转轨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具有集中化、标准化的特点,在集中资源、统一传达教育政策方面有其优势,却忽视教师个体差异。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专业需求和兴趣点不同,因此,统一的培训内容很难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教师的自主、个性化发展呼唤教师学习模式的转型,让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能使教师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满足感,这是传统集中式培训难以达成的。

另外,教师有效的学习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这种模式鼓励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信心和能力。学生需求和背景是多样的,传统的标准化培训难以全面应对,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可以更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总之,由传统被动的教师培训转向积极主动的教师学习,更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带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这种转型不仅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和创新,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2.全视角学习理论对校本研修实践的启示

丹麦克努兹(Knuz)教授吸收多个学习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并将这些研究有机整合在一个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全新的学习理论,即全视角学习理论。1 全视角学习理论认为,所有学习都包含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以及内容和动机的“获得过程”。只有两个过程同时活跃,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校本研修中的“互动过程”强调教师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强调教师的社会属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如鼓励教师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等方式交流分享,以此促进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获得过程”关注教师心智发展,帮助教师内化新知识、新技能。“互动过程”和“获得过程”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关系,相互促进与转化。

校本研修过程涉及“内容、动机、互动”三大维度。内容维度关注学习什么,研修内容应紧扣教师实际教学需求,包括最新的教学方法、课程理论、学生心理等;动机维度涉及学习所需的心智能量的运用,即教师通过确立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对研修的兴趣和投入度,理解为什么学;互动维度是寻求教师自己认可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整合,即怎样学才能学得更好,研修过程设计案例研究、同伴教学观察等互动环节,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教师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学习是在其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将外界环境加以改造、适应、合并、吸收,不断扩展和丰富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包含基于一定问题情境的对已有认知结构的整体或部分重构,主要表现为行动学习、个体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就是要激活教师学习动机,把握教师学习内容,设计互动环节,让校本研修真正实现从学校培训走向教师自觉开展学习和研究。

二、构建与实施教师协作学习研修范式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针对校本研修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问题,聚焦问题需求的主题确立、强调学习实践的活动实施、倡导交流分享的反思应用这三大模块,通过“学—研—评—展”的基本步骤,建构一种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模式,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和学习,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1.确立问题导向的研修主题

在厘清问题和明晰需求的基础上确立校本研修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校本研修的核心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回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研修主题是校本研修的起点与终点,是教育改革中值得探索的课题,或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1)在课程改革中选主题

选择与时俱进的主题,以适应课改大背景下教育的新趋势。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对学校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选择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主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些新要求。针对性的研修,可以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主题

从教师遇到的教育教学困惑和问题出发,确立研修主题,直接回应现实需求。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修方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兴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类和分析,不仅能够提出具体、针对性强的研修主题,还能帮助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

(3)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选主题

以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精选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提升的主题。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提升适应新教学要求的关键能力。选择信息技术能力、数字素养等与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主题,既契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对教师的现实需求做出了直接回应。在确立研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研究和群体分享相结合的系列校本研修,既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

2.强调学习实践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研修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关注“内容+互动+动机”融合的协作学习,基于一线教学实践,以及多种形式、多维视角的活动评价等要素。

(1)“内容+互动+动机”融合的协作学习

在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时,为了增强学习体验和效果,将内容、互动和动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如讨论、工作坊、现场观摩、案例研究等)整合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结构化的研修设计既涵盖必要的教学内容(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也提供给教师互动的机会,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增强教师对研修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

(2)基于一线教学实践

活动紧密联系一线教学实际,确保培训内容契合实际、富有实效。把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研究直接联系起来,确保研修活动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通过课堂观摩和案例研究,教师可直接看到理论知识或课改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或理念。也可以以项目为抓手,以教研组或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研究,通过项目引领破解教学难题,推动校本研修,这样既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又能实现教学问题改进和教学经验分享。1

(3)多种形式、多维视角的评价

校本研修的评价既要考虑教师对研修内容的掌握程度,又要考虑教师的参与度、合作学习的效果,还应考虑他们将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情况。评价应多元和全面,涵盖研修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教师的学习成果多角度地呈现出来。同时评价形式也应多样,如自评、同伴互评、专家评估等,以确保全面客观反映研修效果。

3.倡导交流分享的反思应用

在校本研修实践中,重要的是关注研修的主题内容和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围绕研修内容开展“交流”“提炼”“应用”,把新知识、新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中,分享、深化学习成果。持续的协作学习,能有力促进知识的交流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分享经验时需要“深入交流”。此环节是个人学习成果的分享,更是一个相互切磋、探讨问题和共商解决方案的过程。教师通过深入交流,可以从同事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深入交流还有助于建立教师的支持性社群,增强团队协作与专业共鸣。其次,在研修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准提炼”。这涉及对教研活动的梳理、复盘和对反馈资料的分析,进而形成活动总结。经过“精准提炼”,才有可能归纳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后续研究的方向。最后,关注将思考心得“创新应用”。将研修内容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创新性地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也是创新尝试。创新应用是校本研修效果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4.探索校本研修的范式建构

结合“定主题”“推实践”“重反思”具化操作层面的认识,校本研修可以通过“学—研—评—展”四个步骤来实施,每个步骤都有其细化的目标与独特的操作方法,共同构成可供借鉴的校本研修范式(见图1)。

(1)学:聚焦核心问题

为使协作学习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并为研修路径的确立提供清晰的导向性指导,“学”的环节重点在于明确研修的目标与主题,并对核心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教师需求出发,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其深度分析后得出结论,从而确保研修活动有清晰的定位。

(2)研:侧重具体操作与实施

“研”的环节,通过高效实施研修计划,教师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和深入参与。此阶段对研修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设计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研修活动,在兼顾“互动过程”和“获得过程”的同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评:肯定亮点反思问题

“评”的环节,以适切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提升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在研修活动结束后,进行细致评估和反思,在客观辨识、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对研修过程中的亮点给予肯定。

(4)展:展示分享研修成果

“展”的环节,通过展示和分享,激发内驱力,促进教师之间互动。在研修的最后阶段,对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推广到更广泛的教师群体中。

三、研修范式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核心素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推动课堂向着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迈进。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敬业中学开展了以“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旨在帮助教师形成“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理念认知,围绕重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实践。以下以“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为例,介绍校本研修范式的具体应用。

1.学:理念认知重点厘清“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是什么

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基于充分的学习,形成对新理念的认同与理解。为此,学校组织了专家培训、组室研修,通过“专家引领学”“同伴互助学”,促进教师“个人自主学”,为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教师在多层次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有关“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共识,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情境中的理解与运用”“持续性的学习评价”为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研修的三个关键问题:如何确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如何开展真实情境中的教学活动实践?如何设计贯穿全程的评价任务?

2.研:实践研究关注“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做什么、怎么做

针对以上三个关键问题,校本研修为教师制定了三条操作路径。

(1)单元规划与学习目标确立

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第一步为整体规划学期单元。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依据课程方案中相关学科的课时规定,研判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与教材编排,完成整个学期的单元架构。然后,对标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确定单元课时数及对应的单元与学习目标。最后,根据学习目标这一结果导向,逆向设计对接真实情境的单元学习大任务以及单一课时的学习子任务,将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学习结果。如,物理组设计了“内容—素养联系表”,呈现核心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为单元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提供了脚手架。

(2)聚焦情境与任务的学科实践

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任务情境设计。为了加速这一进程,学校打破学科壁垒,组织了多次跨学科的联合研修,围绕单元教学中情境、任务的设计进行交流研讨。如,生物组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吃虾不瞎吃”,活动从“如何科学吃虾”这一真实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文献检索、市场调研、实验室解剖等方式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并开展学生互评。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不仅依托生物学科,还涉及地理、经济学等,体现真实情境的复杂性。整个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了跨学科学习的乐趣。

(3)贯穿全程的评价任务设计

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评价贯穿单元教学始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围绕评价任务设计,学校开展了各学科多种评价模式的探索实践,如学历案的设计模型与范式、单元作业的校本化设计、跨学科综合测试探索等,引导评价不断科学化。如英语组在Travel(旅行)单元评价任务设计中,结合“为德国友好学校制订上海三日游旅行计划”这一真实情境,生成旅行计划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工具的真实性与生成性;开展实际旅行计划制订、旅途亮点推荐与计划可行性评估等活动,反映了评价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方式,体现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3.评:关注“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做得如何

在校本研修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依据教师发展分级培养目标,通过骨干教师示范教学、青年教师听评课、专家导师指导听评课等系列活动,实现教师之间联动,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围绕“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开展多种活动,如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交流、青年教师“模拟课堂”评比等。通过专家点评、同伴互评、比赛评比等形式,教师以不同视角检验研修成果,在评比中加深对“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4.展:关注辐射推广,扩大研修成果的影响力

优秀研修成果展示是深化教师对研修内涵理解,并促进教师将研修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的有效手段。学校采取了成果集中展示、大会交流展示、实践体验展示等渠道,为教师搭建平台,展示学习成果,促进交流分享。如,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双新”单元教学设计研讨交流,各学科教研组分享了对单元目标、任务、作业和评价设计的思考和成果。学校还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这一主题,聚焦“单元目标”“深度学习的课堂”“单元作业”,在学区初中校开展主题分享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学区学习共同体。

在实践研究阶段,围绕学习目标确定、情境教学实践和评价任务设计展开探索。教师通过跨学科合作,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兴趣。评价环节注重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同伴互评、专家点评等,有助于教师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最后,通过成果展示,教师分享经验,促进专业成长和校本研修成果的广泛应用。此案例体现了校本研修范式在理念、实践、评价和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展示了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显著效果。可见,有效的校本研修不仅是一系列活动的结合,更是涵盖理念更新、实践研究、评价反馈和成果展示的一个过程。

在校本研修范式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参与度低、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等传统教师培训中的通病。通过校本研修,教师能够针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专业成长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然而,校本研修范式实施也面临一些明显的难点,如怎样确保研修活动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教学安排相协调。此外,鼓励教师的深度参与并不容易实现,教师的工作负担、时间安排、个人兴趣和动力都可能影响他们参与校本研修的程度。该模式还存在一些局限性,虽然校本研修在理论上是为所有教师设计的,但在实践中更适合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新教师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这种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具有足够的认知和能力来有效地支持和促进研修活动,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个挑战。因此,在推行这种研修模式时,必须对其中的难点和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并寻求策略加以解决。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Paradigm

JIN Yi

(Shanghai Jing Ye High School,Shanghai,20001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s, school-based train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th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deman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paradigm and emphasize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odels to teacher-centered 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earning-research- evaluation-exhibition”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case study analysis,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promoting teachers concept renewal, practical research, evaluative feedback, and outcome presentation.

Key words: school-based training,teacher training,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aradigm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小学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造微入妙翻转教研
最美“乡下人家”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立足师本: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