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课程的构建逻辑、课程框架与校本实施

2024-07-08 04:29胡杰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三力课程实施

胡杰

摘   要: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三力”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教师专业化与学校特色化的必然行动。“三力”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育人目标—课程指向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目标”的步骤,由基础学术力课程、领导发展力课程和综合创新力课程构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单元教学、深度教学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种方式。建立共识与价值认知、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协同创新研制新方法、制订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未来提升“三力”课程的发力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力”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施

学校课程建设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如何基于自身办学实际创造性落实新课程进而实现育人要求,是推进高中新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上海市进才中学(以下简称进才中学)根据自身的特色、办学宗旨目标和资源优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力”课程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进才中学的校本课程构建为探讨对象,回顾它的缘起、具体实践、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行简单的展望,以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构建逻辑:锻造校本课程的必然要求

校本课程建设目的在于根据每所学校具体情况,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优长,建构不同学校的自身特色1,从而适应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着教师与学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着手,做具体的陈述和分析。

第一,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1年1月,上海市颁布《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本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国家、上海市对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为学校制订新一轮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使学校的办学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2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与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构建是以学校载体,充分挖掘学校特色化资源,持续打造学校品牌课程,有助于学校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和教师,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

第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获得发展的一种途径,同时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与实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结果。1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2 校本课程构建中,教师们集体探讨教学实践,共同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断调整和改进实际教学。这种动态的、反馈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也促使教师能够实时优化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构建中,教师由“个体”转向“团队”,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相互学习教学技巧和管理策略,在协同合作中共同解决教学困境,激发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从多个学科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学科间的隔阂,促进跨学科课程整合。

第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中心为理念,强调根据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促进学生潜能与优势的最大化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应该是“学生的课程”,应当源于学生、为了学生。3

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和需要设计课程,提供不同难度的学科选项、丰富的选修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等,使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还能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激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此外,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学校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和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了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引入地方历史、民俗文化和社区参与等元素,学校可以开设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自己文化根源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课程框架:思路、要素与教法

“三力”(领导发展力、综合创新力、基础学术力)课程是进才中学长期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进才中学经过多轮持续的实践探索,在构建思路、构成要素与教学方式等层面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1.“三力”课程构建的思路

“三力”课程的建设,通过解读各科课程所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力求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构建时,进才中学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育人目标—课程指向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步骤来实施,使素养导向明晰。领导发展力课程和综合创新力课程的开发重在梳理和确定课程的育人价值,指导校本课程的设置和研发;基础学术力课程重在研读各学科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导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2.“三力”课程的要素构成

进才中学以“科艺交融、人文固本”为课程指导理念,构建了“三力”课程体系,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及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综合创新力课程体系以创新课程为主体,旨在通过多样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选择,明晰学生的职业倾向,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其主要构成有:创新实验室课程、跨学科综合拓展课程、校园百科微讲坛和学生研究型课程等。基础学术力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通过创造性、个性化地落实国家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领导发展力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在高中进行学习与生活,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大学和专业,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其主要构成有:自主发展素养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和校园文化课程等。“三力”课程体系中,各科课程所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比较全面且有规划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3.“三力”课程的具体教学方式

为了创造多元化的学习路径,进才中学主要形成以下四种方式:

其一,分层教学方式将基础学术力课程划分为“语数外”和“六选三”学业等级考学科。在实施层面,语文、英语学科根据语言类学科特点,按基本要求和个性要求分类,个性要求按学生学业基础选择提高或巩固,或按专题模块进行选择。数学学科设立“基础巩固”“基础提高”两个层次开展教学。物理、化学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学业合格考(人文与社会)、学业等级考一(工程与经济)、学业等级考二(数理)。生物、历史、政治和地理学科分为学业合格考、学业等级考两个层次,设立若干个跨学科专题。其二,大单元教学是在充分分析知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任务的形式将琐碎的课时教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单元知识的教学方式。1 其三,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 在深入研读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适应于学校自身课程、聚焦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分析、挖掘、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材料的适应性改造;突出活动与实践,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其四,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为培养跨学科素养而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内容开展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安排。3 进才中学整合资源配置,推进跨学科互动融合实践;建立跨学科跨校分享交流机制;注重跨学科拓展课程研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校本实施:以综合创新力课程为例

经过多年的实践,进才中学校本课程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丰富经验。下文以综合创新力课程为例,陈述进才中学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分析跨学科课程目标

跨学科课程目标分解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实践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见表1),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开发设计,研制课程目标。

以“土木工程”课程为例,目标确定如下:(1)学术目标,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能力;(2)跨学科目标,将土木工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通过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习,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土木工程项目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3)实践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土木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设计和建造等活动;(4)团队合作目标,强调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5)创新目标,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组织创新竞赛、设计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鼓励他们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培训等活动,了解最新的工程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提供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帮助学生在工程领域保持竞争力。

2.研制跨学科课程内容

跨学科课程内容的开发不仅仅是一项高度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任务,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辨。结合文献梳理和教师个人经验,跨学科内容研制需要关注:第一,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批判性梳理,结合教师实践经验,以双重视角为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提供丰富经验;第二,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研讨会等多元化的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实质上是在构建课程的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寻求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识;第三,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设定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涉及知识技能、认知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基于课程目标的引领,通过共同的概念、原理、问题或案例研究来构建起一个整合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为了保障课程内容的科学有效,进才中学积极寻求专家合作。该举措不仅是为课程设计本身提供专业的视角和最新的学科动态,更是提供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模块。然后,借助持续的反馈收集和评估,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确保课程的活力和前瞻性。

3.剖析跨学科课程教法

进才中学结合已有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并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一,探究式学习作为跨学科生态系统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继而通过实验和研究进行验证。其二,问题导向学习通过引入真实的环境问题或案例,使学生产生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将学习发展的技能应用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其三,合作学习旨在提升社交性,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知识的共享和集体智慧的发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运用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有效沟通、协调并解决团队冲突。其四,案例研究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前述所有学习方式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对复杂情境的全面分析,学生不仅要理解问题的多维性,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要思考这些解决方案在社会环境中更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4.精细跨学科课程评价

学校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法全面反映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关注学术成果,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工具,全面衡量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效果。

以“土木工程”课程评价为例,课程实施中、实施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课程跟踪、阶段调控等及时了解课程开设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鼓励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要求有较为完整的课题设计过程、实验记录、报告撰写等内容。最后,邀请专家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估验收,是确保项目质量和成果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四、实践反思:成功经验与问题不足

1.成功经验的总结

“三力”课程构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其间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仅要求在宏观层面形成高效的教育政策和制度支持,确保行动措施与国家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性;同时也要在中观层面构建学校内部的协同机制,确保教育资源和人员力量都能集中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到微观层面,则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1)宏观层面

关注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强调如何构建一种动态的平衡,既顺应教育政策的大方向,又契合进才中学特色化发展的实践需求。首先,政策对接层面,学校领导超越了政策执行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政策解读者与创新者,不仅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的教育大纲标准保持一致,更在政策设定的框架内寻找创造性的空间,以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品牌。其次,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学校与当地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的合作,不仅是资源共享,更是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的体现。最后,保持家校互动。家校互动是一种双向的、深入的对话过程,涵盖了对家庭价值观的认同与尊重,以此促进教育的个性化与家庭化。

(2)中观层面

内部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透明且高效的课程开发和管理体系,不仅确保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的连贯性,且能够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确保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循环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管理层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的战略价值,最优化资金、物力资源以及时间的分配与利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育观念的革新,促进专业共同体的建立。在学生参与层面,学校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利,充分体现课程开发的民主化,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需求。中观层面协同构建了一个旨在推动校本课程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内部生态系统。系统的高效运作既取决于制度和流程的精心设计,也依赖于校内外相关成员之间的积极协同以及民主化课程构建过程。

(3)微观层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深入参与。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石。其次,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对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教师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在内的教学手段,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再次,学习评价超越传统的知识掌握,包含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实践技巧以及正确价值观等。最后,反馈循环的有效性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改进。双向的动态反馈机制能够确保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促使学生的反馈能够转化为课程的改善依据。教师的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多样化、评估方式的全面性以及反馈机制的有效性,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三力”课程高效实施的核心因素。

2.问题不足的反思

进才中学的实践,在课程开发价值、内容和方法、效果评价方面皆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其一,对开发价值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深刻认识,校本课程极易变成简单的教学活动的堆砌。进才中学对“三力”课程开发价值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实验性学习,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学校可能不利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创造性尝试。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师生的疲劳,最终导致校本课程实践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其二,对开发内容的定位欠缺理性。准确的课程定位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实践中,进才中学缺乏清晰且理性的定位,主要表现为:为了追求所谓的“独特性”或“新颖性”,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忽视教师的实施能力。

其三,对如何开发的方法不够合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学校可能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而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结合,以及课程与学校资源的对接;另一方面,教师缺乏专业性的支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性专业方法,专业性的学习环境以及专业性的解决方法等。

其四,对开发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旨在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反馈。进才中学在评价标准与评价过程中仍缺乏科学性、全面性,难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此外,缺乏定期的课程评价和反馈机制,使得校本课程难以及时地调整和优化。

五、展望未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创制更合理的方法路径

进才中学的实践是行之有效的,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仍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三力”校本课程在今后的建设中,尚需在多个层面上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第一,凝聚共识。为解决对校本课程价值认识程度不足的问题,应综合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动因,形成共识。首先,组织研讨会和工作坊,讨论校本课程的长远价值。其次,邀请有经验的教育者分享校本课程成功案例,凸显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正面效果,进一步巩固价值认识。同时,增强教育共同体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校本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价值。最后,加强教育理念的培训,使得教师和校领导能够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将其融入实践。

第二,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为解决课程定位欠缺理论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系统地分析学生的长期需求、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并定期调整课程目标。其次,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确保“三力”课程内容既具现实广度,又具学术深度。最后,激发师生共同参与,有效汇集各方建议,确保课程内容更贴近实践教学的需要。由此形成闭环,确保校本课程的准确定位和持续发展。

第三,协同创新研制新方法。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方法偏颇的问题,可采取多样化的创新策略。首先,鼓励教师互相学习,通过同行教学观摩和教学法工作坊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其次,发展开放式课程设计平台,让教师能够共享资源、想法并及时获得反馈。最后,引导并支持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促进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和教学协作,同时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第四,制定发展性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兼具定量和定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不仅能够量化课程的表现,也能考虑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其次,设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各方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最后,通过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评估,监控课程质量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体系设立反馈机制以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意见,而定期内外评估监控课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三者相互配合,为课程提供全方位保障,实现持续提升目标。

Construction Logic,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ree-Force” Curriculum

HU Jie

(Shanghai Jincai High School,Shanghai,200135)

Abstract: Constructing a“Three-Force”curriculum that points to core literacy is an inevitable action to promote student individualiz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the“Three-Force”curriculum follows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 development--school education goals--curriculum-oriented core literacy--curriculum design goals”step, and consists of basic academic competency course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urses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cours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like layered teaching, unit teaching, in-depth teach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s for improving the“Three-Force”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to establish consensus and value recognition, to clarify curriculum positioning and goals, to innovate collaboratively and develop new methods,and to formulate a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re literacy,“Three-Force”curriculum,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三力课程实施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