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唐甜
摘 要:基于发展资源理论,以24篇原始文献为样本,运用元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的相互作用及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年龄等变量的调节;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年龄等变量的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外部支持不仅直接影响职业倦怠,而且通过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元分析
一、问题提出
倦怠现象在教师职业中尤为普遍。1 高负荷的工作量、频繁的绩效评估、社会评价、学生和家长各方面需求等因素,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时常会感到压力透支,无法通过自我调节舒缓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性压力的大量积累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自身情绪和健康2, 又通过传染效应机制影响学生的健康和成长3, 导致学生成就感降低、学习自主动机减弱、抑郁等。4一项元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生较高水平的破坏性行为相关,这表明学生可能面临着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后果。5由于职业倦怠之于师生双方存在双重负面后果,因而日益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热点,从内外部资源视角探讨正向影响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但迄今的研究发现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存在着争议,或显著正相关1, 或显著负相关2, 而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也存在方向的差异。3
鉴于此,本研究将同时纳入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三个变量,通过元分析和结构方程技术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干预提供有效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概念定义与测量
职业倦怠是对长时间的情绪和人际工作等压力源的反应。4 职业倦怠通常被定义为三种症状:情绪耗竭,表现为工作中过度耗尽,易筋疲力尽;职业效能降低,与人相处的能力和成就感降低;玩世不恭,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化的反应。5 倦怠的核心要素是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6 基于职业倦怠的三种症状,马斯拉赫(Maslach)等人开发了职业倦怠量表, 经多次修订,教师群体的MBI-ES量表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和广泛性的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朋友或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7 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肖水源于1994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其中,主观支持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支持,而客观支持则是物质上的支持,支持利用度即为受社会支持的个体对其利用程度或体验程度。还有包含工具性和情感支持两个维度的工作场所社会支持量表。8 另外,还有爱德华(Edward)等人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SSQ)。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完成教学任务所具有能力的自信程度,折射出教师的主观经验和能动性。9 作为教师信念和教学行为重要的心理机制, 自我效能感可预测、调节教师职业倦怠。测量上,权威性较高的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俞国良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广泛性强,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子维度。10
2.文献回顾与假设
在社会认知理论支持下,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作用于教师的信念及教育教学行为,对预测、调节教师职业倦怠有积极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都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彻尼斯(Cherniss)证明了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真正成因之一,并且能够对职业倦怠起到修正作用。11 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往往在其教学和管理中表现出较多的负面情绪,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职业倦怠感。
工作资源—要求模型指出,工作资源可以缓冲高负荷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提供的外部环境支持有信息、实践和情感层面的支持。大量的文献研究也证实,若个体拥有来自外部友好且高质量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往往会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这种情绪上的支持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1 由此可见,当个体接收到来自外部环境较高的支持时,职业倦怠症状或许有所减轻。根据资源守恒理论,具备充足的资源是满足持续工作需求和防止倦怠的关键因素。2 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如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等。3 个体—情境交互理论也指出,个体发展受到个体特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4 因此,有必要探讨内部资源(自我效能)和环境因素(外部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向关系;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向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H2:性别、年龄等变量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H3:自我效能感在外部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和筛选
本文以中英文期刊库进行检索。中文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三个数据库进行检索。以Scopus、Web of Science、EBSCO、Wiley on line、ProQuest学位论文5个数据库作为英文资源检索平台。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22年。中文检索以“职业倦怠”“教师”“自我效能感”及“支持”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英文检索式为:[TI=(burnout OR exhaustion OR cynicism OR depersonalization OR inefficacy OR “reduced accomplishment”)]AND TI=(teacher OR educator OR instructor OR professor OR lecturer OR faculty)]AND TS=(Self-efficacy)AND TS=(support)。检索后,采取文章标题及摘要浏览方式,初步筛选出实证研究文献。最终得到相关研究中文文献18篇,英文文献32篇。
使用Endnote X20导入文献并遵循以下标准对文献再筛选:(1)研究对象须为教师群体,不包括非教学工作人员;(2)须为实证研究;(3)研究须报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总分或各维度的零阶相关系数;(4)测查时间不发生在特殊情况下;(5)样本量明确;(6)对测量工具有详细的介绍;(7)数据重复发表的情况下选择其一;(8)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不限地域。筛选后符合以上标准的文献共有24篇,发表时间为2005—2022年,样本量达到11831人。
2.文献编码
根据文献特征进行编码,为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将任何积极定义的个人成就感反向编码为低个人成就感,即高水平职业倦怠表示较高程度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5 此外,根据Hofstede数据库的个人主义维度文化得分1, 将低于50分的国家作为集体主义国家,将高于或等于50分作为个体主义国家。2
文献作者上,仅列出第一作者;研究对象上,将小学独立样本编码为1,中学2,中职或大学为3,混合样本为4;职业倦怠测量工具,ES表示MBI-ES量表,GS表示MBI-GS量表,MBI表示无详细说明修订版本,故统一为马斯拉赫(Maslach)等人编制的量表;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涉及心理资本量表中自我效能感工具编码为AC,涉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编码为AB,其他测量工具编码为其他;社会支持测量工具,除了应用广泛的SSRS量表,其余均编码为其他,见表1。
3.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零阶相关系数r作为效应值的指标。使用软件CMA进行元分析主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检验。具体方法先将相关系数转化为Fisher Z,求其均分,再转为相关系数并录入。采用元回归分析对连续变量进行调节效应分析,采用亚组分析对二分类变量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研究选用漏斗图、Eggers回归法和Beggs检验评价是否存在发表偏差。
单阶段MASEM是一种随机效应技术,它假定每项研究都有自己特定的相关矩阵。相关矩阵之间的差异是通过估计研究之间的变异/协方差矩阵来模拟的。3 本文通过webMASEM工具进行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
四、研究结果
1.同质性检验
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检验结果表明,Q值为297.69(p<0.001),I2值为92.27%,超过75%的界限,说明结果具有高异质性。同样,在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上,Q为467.06(p< 0.001),I2为95.08%。在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上,Q为403.68(p<0.001),I2为95.54%。这说明结果具有异质性,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三大变量的关系中分别有92.27%、95.08%、95.54%的变异是由效应值真实差异引起的。因此,接下来的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是恰当的。同时,结果也证明了不同研究间的估计值差异是由研究特征因素造成的,可继续进行调节效应分析,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由于效应量数量较少,故不进行调节效应分析。
2.主效应检验
采用随机模型探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整体性关联结果。在前者关系上,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23,效果量95%的置信区间为[-0.261,-0.382],不包含0。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上,相关系数为-0.218,效果量95%的置信区间为[-0.297,-0.136]。在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关系上,相关系数为0.234,95%置信区间为[0.14,0.323],H1得到验证。依据最新判断标准1,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程度大于0.3,表明二者存在高相关;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程度在0.2左右,表明存在典型的相关性。通过逐一剔除法发现,任意剔除一个研究,效果量r值在-0.329和-0.36之间浮动,累积分析法也发现,元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调节效应检验
研究发现,就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而言:(1)年代调节作用显著。年代对效应值的回归系数显著{b=-0.00389,95%CI为[-0.008,-0.0003]}。(2)教师平均年龄调节作用显著{b=0.008,95%CI为[0.003,0.012]}。(3)教师女性比例调节作用显著{b=-0.295,95%CI为[-0.412,-0.178]}。亚组分析研究对象、发表类型对于二者关系也有显著影响,Qb分别为0.01、0.026,p<0.05。
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上:(1)年代调节效应不显著{b=-0.0013,95%CI为[-0.005,0.002]}。(2)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b=0.018,95%CI[0.013,0.023]}。(3)教师女性比例产生显著调节作用{b=0.14,95%CI[0.023,0.257]}。亚组分析发表类型、社会支持工具、文化的调节效应都显著,Qb分别为0.02、0.019、0.021,p<0.05。H2得到验证。结果详见表2。
4.发表偏差检验
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上,漏斗图显示,效应值集中在图形上方且呈对称均匀分布(见图1);Egger线性回归的结果不显著,截距为1.77,95%置信区间为[-2.22,5.76];Beggs检验结果发现,p>0.05;剪补法发现,向左侧剪补五项研究后,r调整为-0.377,95%置信区间为[-0.437,-0.315],结果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差。
在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上,漏斗图呈对称分布(见图2);Egger线性回归的结果不显著,截距为-2.78,95%置信区间为[-7.72,2.17];Beggs检验结果发现,p>0.05;因此,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差。
5.结构模型假设检验
元分析结构模型路径图和效应值分解情况如下表3所示。外部支持对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为-0.292、0.277,置信区间均未包括0。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路径系数为-0.157,置信区间未包括0。外部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值为-0.035,置信区间未包括0。相比于心理学研究中典型效应大小,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中等规模的1, H3通过验证。
五、研究讨论
1.主效应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的关于自我效能感、外部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的24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现高度的显著负相关(r=-0.323),与倦怠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存在典型的显著负相关(r=-0.218);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也存在典型的显著正相关(r=0.234)。
自我效能感被证明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热衷并愿意尝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教师如果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在工作活动中产生的职业倦怠程度要比一般人低得多,甚至不会产生倦怠,反而会不断阻断倦怠症可能性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也与多项的研究成果相吻合。2 通过资源保护理论可知,个体的资源池和职业倦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3 当资源池比较强大时,那么个体可能会经历更少的压力压迫和倦怠症状,若资源池受到威胁、失去、得不到补充时,可能就会呈现耗尽的状态。4 在本研究中,教师的资源包括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
元分析结果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218),这也证明社会支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够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那么职业倦怠的体验可能会降低。同样地,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需要与他人面对面的资源。1 认知—动机—关系理论为社会支持与倦怠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教师在经历一系列压力大且繁重的工作任务后,负面情绪往往先被激活,再随着情绪的调整,进入更加理性的认知评价阶段,最终做出合理的应对行为。2 倘若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国内外对于职业倦怠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在教师压力和倦怠的社会心理模型的基础上,简化模型假设教师的努力和应对资源与对学生需求的认知密切相关。教师的内外部应对资源有两条路径,如果资源无效,在周期内直接导致职业倦怠;同样地,若在经历潜在的二阶压力的基础上,内外部资源不足以应对职业压力带来的影响,那么将导致职业倦怠。3
2.被试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教师效能感与倦怠的关系在不同年代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随着测量工具的日益改进,进行大规模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带来压力的活动,造成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2)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显著,尤其是性别所造成的差异。这证明在社会支持、效能感与倦怠关系方面存在跨性别和跨年龄的趋异反应。这与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4 女性比例越高,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相关程度就越高。5 一方面,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具亲切感和耐心,更多参与支持性的表面行为,经历更多情绪倦怠;另一方面,男教师很难满足职业期待,无法体验高个人成就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疲倦状态,而女教师可能存在社会期待和社会赞许效应。6 在年龄上,中年教师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专业成长,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往往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另外,作为家庭中坚力量,中年教师承受多方面压力将会感受精疲力竭,自我效能感低,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3)研究对象群体在效能感与倦怠关系上有显著差异,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当教学知识与能力掌握度较高,对待教学任务轻车熟路,就容易陷入发展的高原期,造成工作满意度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7 但教师满意度通常呈U形趋势,具备很强的可塑性,优秀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又能够找到前进的动力,也可以避免职业倦怠。
(4)职业倦怠工具、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并没有产生调节效应,但社会支持测量工具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这反映出前二者工具的趋同性,可能的原因是相关量表权威性高,应用广泛。该调节效应验证了测量工具的不一致性会导致测验结果出现差异。所以,未来在研究社会支持时,使用的量表应该更为细致,应考虑量表内部效度的大小。
(5)文化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倾向于团队合作与反馈,团队反馈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成就感。8 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联结和支持尤为重要。教师若身处集体环境中,领导和同事的积极反馈将会帮助他们缓解倦怠。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会更加看重他人的想法,关注他人对自己对其评价。1 这种价值取向可能也是造成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之一,反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反哺”作用。
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发现,教师自我效能感能够在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外部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这与多数横截面文献研究结果几乎一致。从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建构的路径系数来看,教师受到的外部支持对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路径系数相对较小。原因可能是:一是社会支持作为外部力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还需要经过内化过程,方能转换为外部情绪或动力,然后再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二是可能还受到支持类型的影响,由于采用的测量工具形式多样,支持结构也较丰富。这一结果再次证明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比较复杂,在今后的研究应该要多关注外部支持对于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
关系发展系统理论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分析单元,由此选择了自我效能感和外部支持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来最佳匹配个人目标和外在情境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选择、补偿和优化过程,促进个体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向。2通过发展资源可预防高风险因素,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促进教师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性资源,通过改善和利用各类资源,大大提高教师获取成功的机会。发展资源具有累积效应,在累积的过程中有利于预防高风险心理和行为、获取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4.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一,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同时涵盖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职业倦怠三个变量,因此经过文献筛选,样本量相对较少;第二,研究对象群体可能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分析时无法将样本独立区分;第三,本文从教师自我效能感人格和外部社会支持出发,研究职业倦怠,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众多,还没有系统的元分析整理,所以未来研究可聚焦于相关变量的建构,以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第四,教师发展资源可以深度挖掘教师个人优势与外部环境,通过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相关部门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资源,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Support and Teacher
Burnout: The Partial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CHEN Ning, TANG Tian
(Psychology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esource theory, 24 original studies (sample size of 11831, 67 effect sizes) were used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self-efficacy (emotion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xternal suppor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ts influence on job burnout by using meta-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indings have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job burnout, which was moderated by gender, age and other variables. External support wa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job burnout with this relationship being moderated by the same variables. Additionally, self-effica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ternal support. Meta-analysis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dicated that external suppor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job burnout, but also indirectly through self-efficacy.
Key words: teacher burnout,self-efficacy,social support,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