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运动规律课程创新思路探讨

2024-07-07 11:49邵奇星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学思路动画

邵奇星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47-06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是动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很多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一些问题,受此影响,现有的教学思路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动画运动规律教学的新思路,包括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这些新思路主要是提高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动画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动画  运动规律  教学思路  动画能力

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对人物和对象在时间上呈现时间序列、间隔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一般规律学科。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在完成了动画的运动规律课程之后,学生必须学会绘制动态事物的基础技能,要加深对动画本体的理解,理解和利用物体的运动规则,让它们在动画中流畅地表现出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对动画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升学生制作动画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建立起对动画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从而为以后的整个动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概况

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动作的感知及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及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对运动规律的掌握及应用,能够领悟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的特殊魅力,使其创作设计的动画角色更加充满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动画与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动画运动规律不再局限于传统动画行业,在各领域的运用也更加广泛,所以需要进一步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画运动规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动画运动规律教学中,通常教学手法较为固定,教师会根据教科书和课件内容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解,然后结合案例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解和示范的内容进行练习,并上交作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以最基础的小球弹跳为例:教师首先会对小球弹跳的运动轨迹、关键帧及不同重量小球的运动方式等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基础图形进行课堂实践演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该方式进行练习。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用多做多练让学生掌握规律,往往学生在刚开始的理论讲解部分能够快速理解接受,但在大量的反复练习中渐渐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最后导致学生的期望与最后产出不符。而随着动画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表现方式和制作方法,学生在课上和课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老模式的练习,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并接触新的模式,这显然是不符合行业需求的。

(二)缺乏技术创新

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涉及重复练习及各种软件的使用,这就导致学生忽略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技术及各种软件使用。如分别以二维动画及三维动画为例:二维动画方面,虽然随着硬件及软件的发展,学生已经从传统纸质动画转换到无纸动画,但是二维动画仍然以画为主,避免不了的误区是学生追求对老师的操作进行还原复刻,缺少如何应用的思维。最直观的体现为脱离课堂后学生缺少临摹对象,面对完全不同的课题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够灵活利用相关知识去设计角色运动,最后导致作品缺少趣味性。以“动画的惯性原则”为例,往往课堂上教师在演示时会使用具体角色,再根据惯性规律选择角色动作,把动作进行连续绘制,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都能绘制出符合规律的运动,但是如果替换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后,学生往往很难成功。

在三维动画方面,主要借助如Blender、Autodesk Maya、3ds Max等三维动画软件,学生利用物体、角色、生物等模型进行关键帧动画制作,三维部分的学习虽然对学生的手绘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熟悉软件并学习建模、材质、绑定等部分才能开始动画部分的练习和创作,这就造成在有限的课程课时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实际发散思维创新的时间相对较少,最后只能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但是并不理解案例背后的创作意图。动画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表现形式,除了复杂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艺术表现和创意思维,一味追求酷炫的技术已经和动画创作的本质相违背,最后反而做不出有趣的作品。

(三)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动画运动规律作为动画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应当与其他课程形成联系,共同构建适合学生的动画知识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割裂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动画运动规律课程通常被安排为一门独立课程,与其他如动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剧本写作,分镜绘制等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运动规律课程,但是难以将这些知识点与其他动画创作要素相结合。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交叉融合。如果只是把动画运动规律当成单独的一门课程来教学,内容往往就只会侧重于运动原理和技巧学习,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同时,如果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教学方法,就难以将动画运动规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传授。

三、动画运动规律教学的新思路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1.以人为本式育人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释放天性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天性问题。在传统的课程中,学生往往坐在教室或者电脑前进行绘画或软件操作,但是运动规律不是光靠脑海中的想象或者在网络上找几个参考视频来观看就能够掌握并制作出来的,真正有趣且成功的动画也不是光靠坐在电脑前就能制作出来的。运动规律中的“动”是关键点,它不光是代表所绘制的角色在动,也是动画师和动画制作人本身要动起来,在课程中学生要敢于解放天性,尝试表演,成功的动画师本身应该是一个好的演员,对表演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动画师本人敢于表演,敢于动起来,其制作出的角色才能更加活灵活现。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角色运动并不会像课堂上所教授及演示的那样,而是根据角色的性格、年龄、性别等特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运动规律,这时候去套模板是行不通的,网络上也不可能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参考视频,只有自己敢于代入角色并表演,发挥想象力,实际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发力特点、运动模式,才能有更好地参考,便于后期实际制作。

(2)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思考

因为人天生就有表演和模仿欲望,所以在课堂中加入表演部分学习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我探索的欲望。在理论部分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表演运动规律,并通过影像手段把自己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动画制作。学生实际感受到力的储备与释放后往往能达到更好的动画效果,同时影像也可以起到参考和启迪的作用。如:早八的课程往往是学生比较痛苦且积极性较低的,其中就可以加入表演部分学习,通过实践,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备、缓冲、释放力量,并熟悉四肢的动作轨迹,让身体充分运动起来,带动大脑去思考,从身体到精神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用影像来记录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如:猫、狗的走路模式,通过这种手段在课堂以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动画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动画中经常会加入夸张的表现,通过表演和影像记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表演中寻找灵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动作。

2.互动翻转式教学模式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本身就包含大量的信息,它的复杂性也比较高,既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又包含物理学、运动学、心理学、解剖学、表演学等多方面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通过图像造型提炼出连续动作的典型瞬间,把握时间和空间关系,对运动过程进行具体表达,这对学生应用软件能力、动画处理、分工合作、造型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路径,丰富教学形式,保障授课方式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路径、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为高校课堂建设奠定基础。例如,将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入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反馈模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互动反转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平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的知识学习。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达到有机状态。与深度学习相结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导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看一些有关的微课,让他们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模块的学习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以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的形式,将具体知识转化为问题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拟不同的动漫角色,体会人物性格、情感和身体状况,体会人物的步态特征,把握人物的个性表达。或在作品演示部分,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携带VR一体机进行沉浸式体验,通过练习,将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来,吸取其他组的长处,从而发现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画表现能力,加深对动画动作的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选择,让他们将问题带入教室,让他们真正地在教室里提问、解决问题,并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3.项目分析式课堂教学

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动画设计师的品位判断和思想是使其动画创作独一无二的关键。动画制作是一项极具个性的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基本的动作规则传授给学生,这既是一个动手的过程,也是一个用脑的过程。老师要自觉地挑选出动画运动规律的课程内容,掌握好主题项目,将烦琐的动画动作规则简单化。在课题的设计中,要防止“贪多求全”,要将重点放在制作过程而非实践结果上。比如,在讲解人体侧步动作规则时,教师可以将该部分内容进行模块拆解。初期,带领学生了解人物侧面行走的基本规律和绘图流程,并配合案例给学生展示人物行走时其四肢、躯干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夯实相关基础。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结合此前学到的运动知识,将人物侧面行走进一步拆解创作动画。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具体结合原画、动画、修型、上色等具体任务层层分配,有效分工。期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难度的典型动画人物,例如,拄着拐杖的老人、蹑手蹑脚的精瘦男子、手舞足蹈的肥胖妇女。在小组创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各组相互讨论交流,形成竞争意识。

另外,教师组织学生将本小组的最终成果进行汇报,展出汇报时要结合动画绘制的设计思路和整体方案进行统一汇报。各小组大胆发言、有效质疑,期间教师要解决学生在汇报中存在的争议偏差。教师要收集学生对于课堂的意见,进一步总结本部分的知识内容。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意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新技术展示形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讲授,教师掌握主要的教学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拥有较大的控制权,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混合式教学则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能实现“线上”“线下”的衔接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开展自主学习。

(1)线下课堂中讨论、实践

线下课堂则更加注重深度讨论和实践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线上学习部分,教师对动画运动规律课程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梳理,确保每一个重要概念、原理和技巧都被清晰地列出。随后准备既具有教育性又富有吸引力的线上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包括精心制作的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实例分析,以及相关参考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随时观看视频教程,阅读课件和资料,了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线上平台重互动、交流

线上平台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在线讨论区、问题解答区等,方便学生随时提出疑问,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线下课堂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线上学习的心得和疑问。通过面对面交流,教师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深化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动画创作比赛、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动画运动规律。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合作,分组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动画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学生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的动画运动规律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实现知识的转化。

2.利用动作捕捉教学资源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能有效地整合课堂特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的高品质教学。比如,在人物走路运动规律的有关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动作要点,组织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观察,为学生创设动作捕获的环境,并引导学生将动作捕获服装穿戴起来,成为与3D虚拟骨架、3D角色走路的动作特征相结合的真人演出形式,更直观地了解和观察动画人物行走的运动规律,这能使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到运动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创新教学资源

教师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例如,教师结合VR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课堂小组汇报,也可以让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便于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答学生的设计难题,从而防止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做很多“无用功”,这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强化学科课程融合

动画运动规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后才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综合创作水平。

1.与人体造型解剖课程相结合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和人体解剖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人体运动机制的理解和表现上。人体解剖学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系统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关系。这些知识是理解人体运动机制的基础。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和运动原理,从而更准确地在动画中表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在动画中,人物运动需要符合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和人体的运动机制,才能让观众感到真实和可信。因此,学生借助人体解剖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的骨骼、肌肉和关节变化,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表现人物的运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练习绘制不同动作下的人体骨骼和肌肉结构了解人物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此外,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特征。通过对人体各部位形态和结构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描绘人物身材、体态和面部表情等,使动画角色更加生动且具有个性。综上所述,人体解剖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人体运动机制的基础知识,而动画运动规律课程则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动画中人物的运动表现,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创作出更加真实、生动和具有艺术性的动画作品。

2.与定格动画相结合

如果人们不是把定格动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训练学生掌握运动规律的手段融入运动规律课程,将这两个课程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强的互补性: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巧训练,而定格动画课程则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在掌握运动规律后,可以在定格动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如:学生在制作定格动画人偶的过程中对人体骨骼、关节等知识点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记忆,学生在对人偶进行动作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关键帧、动作的过渡等知识点,并且在实践中掌握如何通过调整帧率和拍摄角度来表现不同的运动效果、如何利用曲线运动来增强动画的趣味性等。在课程中加入不同形式的动画制作学习,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动画创作视野,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动画本就是一门跨专业学科,也是融合文学、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动画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人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动画运动规律课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结合其他相关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及整个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晨曦.高校定格动画教学的新思路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3):155-157.

[2][加]南希·贝曼.动画表演规律—让你的角色活起来[M].王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58.

[3]孙聪.动画运动规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李礼.基于MOOC平台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9):4-6.

[6]张祺.新语境下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究——以南京艺术学院动画教学为例[J].传媒,2020(05):88-90.

[7]张晴,娄明,郑勉勉.《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J].包装工程,2022(S1):408-412.

[8]邓世山,佘永华,李开华.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03):61-63.

猜你喜欢
教学思路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中职学校《工程制图及Auto CAD》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及创新方法的研究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