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艺术特色解析

2024-07-07 10:33区嘉毅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演奏艺术特色

区嘉毅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093-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作为一部展现浪漫乐派风格的经典作品,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在技术上对演奏者提出了挑战,但在情感表达上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围绕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展开多维度研究,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梳理其三个乐章的音乐特点,并探讨其演奏艺术特色,以期能为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该作品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演奏  艺术特色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是德国浪漫派最具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精美、优雅和华丽著称。《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的经典代表曲目。由于其旋律性以及技巧性都独具特色,因此在小提琴教学以及演出中被频繁演绎。这部作品于1845年首次公演。它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在古典音乐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充满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展现了门德尔松作为德国浪漫乐派代表人物的杰出作曲才华。

一、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1809年2月3日,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自幼受到贵族式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在音乐学习方面表现优异。他四岁接触钢琴,七岁时已经师从胡梅尔和采尔特,系统、深入地学习音乐理论以及作曲技巧。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为门德尔松的音乐启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在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方面得以接受深入的教育。

门德尔松被视为德国浪漫音乐派别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并因他卓越的、抒情风景画一般的音乐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1829年,年轻的门德尔松成功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一重要事件对欧洲音乐的进程带来了显著影响。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包括《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等,这些作品以精美的旋律和华丽的风格而著称。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通常融合精致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不例外。这部作品生动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1835年,门德尔松担任了莱比锡管弦乐队的总指挥。为了进一步提高乐团的整体质量,他聘请曾与他一起学习音乐的好友斐迪南·大卫担任小提琴首席。门德尔松十分感激大卫对于乐团的长时间支持,1838年写信时,他透露想要为大卫写一首协奏曲。但是,当时门德尔松忙于音乐会,无暇沉下心创作音乐,从而导致创作工作被耽搁数年。后来,在充分领略了田园风光的魅力后,门德尔松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他投入六年时间完成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之后,他多次写信与大卫沟通作品情况。结合大卫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作品最终定稿,并于1845年在莱比锡进行了首演,其中大卫担任了小提琴独奏的部分。

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激情四溢的旋律和高雅的曲调受到广泛赞誉。这部作品在形式上与内容上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第一,门德尔松在该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小调式与大调式的对比,比如第一乐章的e小调主题充满激情,而G大调的第二主题则显得优美恬静。这种在调性上的巧妙处理,使得作品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第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汇聚了门德尔松创作的特色,如歌唱般的抒情质感、对自然的浪漫情怀、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焕发的戏谑气氛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一部既具有深刻情感表达又技艺精湛的音乐作品。

第三,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古典与浪漫结合的杰作,它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严谨构造,又展现出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性。这部作品虽然在形式上遵循了莫扎特时代的器乐协奏曲三乐章的结构传统,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则呈现出新的风貌。这首协奏曲不同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大调性小提琴协奏曲所展现的辉煌与豪迈,它采用小调性质,呈现出一种女性般的柔美之感,与大调性作品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堪称西方小提琴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件瑰宝。

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的音乐特色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架构遵循了古典音乐时期协奏曲典型的三乐章布局,每个乐章都体现精确且有序的设计。第一乐章(e小调)采用经典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C大调)运用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E大调)则结合回旋曲式的特点在奏鸣曲式框架内进行创作,这使得整部协奏曲以简练的音乐素材不断演进,实现了风格的一致性和旋律的流畅性。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结构(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为热情的板块,与其他乐曲层层铺垫的风格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它以舒展的音乐旋律引出主题,刚柔并济给予听众强烈的听觉冲击,展现出显著的爆发力和较强的震慑力,使得整首曲子色彩分明、层序突出,令听者在欣赏过程中充满期待。在弦乐背景的烘托下,小提琴独奏主旋律变得更加绚烂,听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热烈的情绪。

首先,这一乐章最大特色便是极具技巧性的连接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隐含着极为浓郁的抒情意味。小提琴在木管乐器背景之下以轻快的状态灵巧穿梭,重复的旋律就像孩童一般极具活泼感,同时又表现出执着的性格特征。在聆听时,我们能够体味到一种整体宁静的欢快,再加上多种乐器音色的交织,展现出一场听觉盛宴。

其次,副部主题也是该乐章值得一提的巧妙之处,其音调结构以大三度为主,旋律基调由最初的明亮自然缓缓过渡到忧伤暗淡,仿佛由欢快的童年时期渐渐步入充满感慨和会意的暮年时期。在该乐章当中,主部和副部之间的分界并不明显,两者的旋律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最后,第一乐章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门德尔松独具匠心安排的一个华彩乐段,自然地融合古典音乐的严谨性以及浪漫音乐的优雅奔放,赋予整个乐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的设计同样值得考究,其独特且巧妙。当乐队的情绪循序渐进达到高潮、对主题进行再一次展现后,乐团娴熟地演绎了几个给人以完结感的和声。随后,巴松管缓缓吹出具有持续性的B音,同时巧妙地连接起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并且顺畅地导入接下来的部分。第一乐章将原本相互矛盾的华丽与清新糅合在一起,旋律不仅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仿佛女高音歌唱家满怀情感地讴歌着美丽的景色。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可以看作复三部曲式,具有极强的抒情意味,行板。这一乐章属于门德尔松游历欧洲很多国家后,灵感得到激发谱写出来的。这一乐章给听者以如诗如画的感觉。在三个乐章中,第二乐章的舒缓性最强,仿佛讲述了一个古老而又有韵味的故事。

首先,引子部分由巴松引入,紧随着长笛和中提琴声部巧妙地加入,为整个乐章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氛围感。然后,独奏小提琴缓缓从幕后走出,以平和又轻柔的状态唱出旋律。

其次,第一部分似乎是在描绘宁静的田园景色,其平和的声音带领听众共同在春风中飘荡。小号和圆号联合奏出一段庄重浓郁的旋律,随即独奏小提琴通过双音和八度跳跃巧妙地与乐队相互配合,营造出紧张而沉重的气氛,形成了与先前乐段在情感、动态和结构上的明显对比。然而,第三部分很快就将这阴霾驱散,带领听众重回宁静、舒适的主题。

最后,第二乐章明显不同于第一乐章的华丽和激昂之感,其三拍子长音目的在于引导听众逐渐走入和沉浸在作曲家的情感世界里。这一乐章的小提琴独奏并没有着重于炫技,而是通过真切的方式,用缓缓的律动触摸听者的内心,让他们体会到作曲家游历欧洲时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

与第一乐章的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第二乐章结尾处在缓缓的独奏旋律之后,又设计了急促不安的敲击节奏,使得听者的情绪也随着乐曲变得紧张起来。以此为分段体,与第一段恬静美好的氛围形成天壤之别的第二段展开,这一段主要设计了敲击式演奏。在这一段中,独奏声部承担着演绎双声部旋律的角色,高音如悠悠吟唱,低音为十六分音符节奏,再加上管弦乐队的特殊音效,听者仿佛坠入虚无缥缈、似梦非梦的音乐世界。第三段主要呼应了第一段。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同样属于奏鸣曲式,其演奏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它由几小节一问一答的过渡句引入,演奏者需要合理、得当地控制弓子的强弱。

首先,在开篇的引子中,小号以类似胜利号角的呼唤声吹奏,接着小提琴以生动的风格加入,构成了像是互相问答的对话情境,这明显区别于第二乐章的平和气氛,给听众一种充满年轻活力和勃勃生机的感觉。之后,力度也从PP(极弱)转变为ff(极强),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主旋律部分,独奏的小提琴以跳跃和轻快的音符演绎,伴随着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调性也在不停地变化,好像是一个兴奋的小精灵在准备参加即将举行的舞会。听者聆听之时,能够真切体会到作曲家此时内心的迫不及待。乐曲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旋律的力量也不断增强,表现出充沛的迸发力。

其次,过渡段通过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经过15个小节的连续演奏,将音乐从E大调平滑过渡到B大调。次主题由整个乐队呈现,最后独奏小提琴以更明快和激扬的音色重新呈现主题,同时和乐队展开协调的交流。

最后,展开部在以较快的速度连续演奏或弹奏的十六分音符中推进,旋律线时而上扬时而下沉,乐队间或呈现副主题。随着独奏小提琴的持续进行,它在一个简短的六小节中简单回顾了第一部分的主旋律。紧接着,第三乐章带来了一段不寻常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与主题旋律交替呈现。随后,音乐重新聚焦于主题,并转入再现部。再现部的节奏快速紧凑,仿佛急切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壮丽尾声,并最终以辉煌的方式结束。

在聆听第三乐章的过程中,听者会有置身于快乐城堡的感觉。跳动的小音符就像是机灵、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翩翩起舞。

四、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特色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独奏和乐队在声部层次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小提琴的音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琴弦律动旋律优美。细细品味这一协奏曲作品,可以体会到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往昔的怀念,而且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一)浪漫抒情,优美动人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倾向于追求个性美。门德尔松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幻想的形象,通过音乐生动地描绘出丰富的情感和画面,留给听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幻想的形象不仅体现在旋律的抒情性上,更体现在整个协奏曲的氛围营造上。

第一,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可以有效代表和展现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风格。高雅柔美和温婉多情的特质是这部协奏曲最为显著的演奏艺术特色。它不仅具有流畅的旋律,还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也是它可以触动人心的关键。此外,它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感伤色彩,这是门德尔松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透过这部协奏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听者聆听整部协奏曲,可以感受到作曲家丰富多变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并跟随作曲家起伏的情绪逐步深入探索其宏大的内心世界。

第二,除了情感层面的引人入胜之外,这部协奏曲的结构还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古典主义背景。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思发展逻辑和整体比例都表现出极强的严谨性和连贯性,且三个章节起伏多变的旋律实现完美衔接,这使得其成为门德尔松特有的华丽、唯美、抒情音乐风格的代表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这部协奏曲在反映门德尔松个人风格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以及精湛的创作技巧。

(二)节奏精妙,充满律动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保持柔美的浪漫情绪的同时,节奏感强,整个作品充满了律动感,这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活力,也为听众带来了愉悦的听觉享受。以第一乐章的处理手法为例,其亮点在于用极短的小节直接进入主题,其主题旋律犹如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大自然中热情奔跑,欢快自然。这种直接而又不失细腻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呈示部主题非常鲜明,为听众带来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节奏是一种极为重要和典型的音乐语言,通过节奏能够直接体味音乐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第一,门德尔松在创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过程中,对于节奏的设计和把控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妙性,值得演奏者和爱好者反复推敲。这首协奏曲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将大乐句巧妙、自然地变形为具有连续性的三连音或者十六分音符的处理方式。这一转化形式是门德尔松创作手法当中的一大亮点。

第二,门德尔松的这一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整体的结构上,也渗透到了乐章的各个细节之中。这种对节奏的精心设计和把控,使得每个乐句都能够自然地流转到下一个乐句,形成一种连贯而又富有变化的旋律线条。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整体的控制,充分展示了门德尔松作为德国浪漫乐派代表人物的音乐才华。以第一乐章的A部分为例,它在主题初次展示后,非常巧妙且自然地演变出新的主题变体。原本的大乐句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被变形为连续的三连音或者八分音符。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音乐新的节奏活力,也推动了音乐情感的发展,在各个乐句的开头,并没有改变应用经典的同音附点形式,这样能够很好地呼应主题,保持音乐的整体统一性,同时获得了丰富的节奏层次和动力。这一部分节奏在短时间内的切换,对演奏者内心节奏的稳定性和对音乐结构的敏感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演奏抒情乐句时,演奏者需要提前做好快速切换节奏的心理准备,避免切换时过于慌乱而出现节奏失稳等一系列问题,否则作品的演奏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技巧华丽,登峰造极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音乐界都给予其极高的赞誉。这首协奏曲的三个章节均独具特色(第一章节:雄浑壮丽;第二章节:柔和神秘;第三章节:充满活力),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进行表演。整个协奏曲涵盖了众多精细而卓越的演奏手法以及繁复且技巧性极高的表演技艺。为了更好地驾驭全曲,呈现理想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演奏技能和充足的演奏经验。

首先,以揉弦为例,这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弦乐技巧,主要能够对音色进行有效美化,因此享受“弦乐器灵魂”的美誉。在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起始部分,听众能够立即感受到揉弦技巧的迷人之处。经过一段简短的两小节序曲,独奏小提琴随着弱起的节拍缓缓进入。演奏初步以e弦为主,在拉弓动作开始前就投入揉弦的使用,有助于有效地表达和传递情感。随后,曲调从最初的柔情转变为鲜明而强烈,这时揉弦的幅度和频率也应相应地进行调整。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揉弦的幅度也逐步拓宽,等到减弱的时候,揉弦的幅度也呈现出变小的趋势。鉴于第一乐章的主题包含了众多的分解和弦和频繁地换把等技术难题,因此在演奏时应当尽量使左手拇指维持放松状态,以便更加流畅连贯地揉弦,确保整个揉弦的精准性,避免过于僵硬。

其次,连弓换弦,这是一种看似简单但是难以掌握的技术难点。在慢节奏作品中,连弓换弦更容易掌握;但在快节奏作品中,右手发生节奏不流畅等问题的概率比较大。在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华彩片段中,这一部分在音乐和技术上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它不仅展示了门德尔松对小提琴技巧的深刻理解,也为小提琴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技术水平的舞台。在乐队全体演奏主题旋律的过程中,小提琴演奏者为了更好地与大乐队进行配合,需要进行快速的连弓换弦,右手需要在四根弦之间快速穿梭。

再次,琶音跳弓,这同样是这首协奏曲的重要演奏技巧。琶音跳弓技巧涉及使用跳弓手法演奏分散和弦(即每根弦上依次播放和弦的不同音),关键要领在于尽可能少用弓,并保持快速的动作,同时在更换弦时需通过肩部的上下旋转动作实现。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精妙地运用了这种技巧。在这样的段落中,独奏小提琴往往承担伴奏角色,而原本起陪衬作用的乐队或钢琴则担当主旋律的演绎。

最后,颤音技巧,亦称为抖弓,涉及在同一音符或和弦上进行快速且均匀的重复。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大量采用了这一手法。连续不断的颤音创造了均匀的分割,为音乐提供了逐渐增强的效果,从而增强了前进的冲力,推动了整部作品的发展。

(四)生命缩影,继承创新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晚期的力作,因为它在音乐风格、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体现了门德尔松一生的境遇和情感世界,所以被认为是他的生命缩影。整部作品具有非凡的细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作为德国浪漫乐派代表人物的音乐才华。

首先,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为1838年到1844年,这一时期属于门德尔松的音乐成熟时期。他在遵循莫扎特确定的器乐协奏曲三乐章结构(快—慢—快三个乐章),体现了对称和均衡的美学观念。在这一基础上,他又创新性地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将浪漫主义激情框架在古典主义理性当中。

其次,这部协奏曲所呈现的“继承”音乐理念,体现在坚持规范使用古典主义音乐创作范式等方面,但同时又在这一框架下糅合了自身个性化的情感,整体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通常情况下,协奏曲第一乐章进入主部主题之前会设置一个引子,以此来对观众情绪进行诱导和调动,为观众营造一个情绪的背景,从而为随后的主题作铺垫。但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没有拘泥于这一框架。他的这部作品没有设置独立的引子部分,而是通过创新应用直接点明主题,使作品更加紧凑,也更能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了整个作品的简洁之感。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门德尔松对传统音乐结构的创新,也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的探索和对浪漫主义情感表达的追求。通过省略引子,门德尔松让听众更快地进入音乐的核心部分,感受到主题的魅力。这种直接而又不失细腻的处理手法,是门德尔松音乐风格的典型体现。

最后,这首协奏曲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对于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平行调关系的处理方式,是以大小调式色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进行对比表达。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应用c小调,热情的快板,给人以高昂激动之感。其调式虽然属于小调,但是从旋律来看却有着大调般的激情。而在转入副部主题之后,G大调代替了c小调,曲子旋律此时却呈现出如小调式的抒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演奏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更在艺术上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小提琴文献中的珍贵财富,对于小提琴家和音乐爱好者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这首协奏曲的三个乐章都充分展现了门德尔松精湛的作曲技艺,彰显了他对于音乐表现力的极致追求。门德尔松耗时6年谱写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融入了他对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他对于节奏、演奏技巧等的处理值得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细细品味。在演奏这一协奏曲时,为了呈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演奏者不仅要查阅相关的创作资料,更应深入分析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以及个人情感,以便更好地融合演奏作品和个人情感。

参考文献:

[1]黎雨荷.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分析[J].中国音乐,2022(05):206-208.

[2]郭雅伦.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J].名作欣赏,2022(08): 179-181.

[3]任书苇.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J].北方音乐,2020(06): 13-14.

[4]朱江宁.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和声张力[J].艺术科技,2019(03):134-135.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演奏艺术特色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