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牛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复习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复习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这对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从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的开展策略来看,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了自由复习策略,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看书或者做题开展复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复习教学中漫无目的、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历史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历史复习教学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新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阶段性的复习教学,因此复习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复习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精心准备,要么是对所教内容进行简单串讲,要么是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复习。这不仅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被动,还会使学生出现兴趣度不高、复习效率较低等问题。从教师对复习教学的定位来看,它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与主线,还要通过对所教内容的整理和归纳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复习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科学、系统地开展复习教学。
一、以课标为依据,完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教材编订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全面融入其中。复习教学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切勿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从已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出发,引导学生把复习的关键问题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起来,从新高度去审视和复习所学内容,进而高效地开展复习教学。
例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所涉及的历史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进入大变革时代。新教材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课程内容较多且知识点繁杂,学生在教师新授课时就易出现认知上的困惑。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以本课内容的定位“社会转型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三个方面着手,重新梳理知识,并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商鞅变法”为例,引导学生在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这一阶段“大变革”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就能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形成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尊重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开展历史复习教学时,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新授课阶段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对基础性的史实、学习重点也有所知晓,这就容易使学生对复习内容产生一定的枯燥感。这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时,避免简单的重复性教学,敢于破旧立新,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复习教学的系统设计。具体而言,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可以在复习教学中,大胆变换学生已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角度,尤其是要重视与复习内容相关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展“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问题的专题复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计:首先,从今天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现状着手,引导学生去古代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寻找答案;其次,告知学生不同阶段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鼓励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分析不同阶段南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史实归纳整理出阶段发展特征。这样的复习过程并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而是沿着地图的脉络使学生重新审视已经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主动查阅、回顾相关内容,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其主体作用也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构建生本课堂。
三、深挖新教材,深化学生认识
随着当前“双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高考的实施,新的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开始应用。新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呈现,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参照。相对旧教材专题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新教材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通史体例呈现学习内容,其必修内容“纲要化”的呈现方式虽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但其简要的呈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新教材在正文之外,明显增加了辅助性学习资源,如学习聚集、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等。在新授课环节,教师基本是以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开展教学,且受到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所以,在开展复习教学时,历史教师还是要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在浅表学习的基础上进入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对已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充分感受到复习教学带来的收获,对复习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复习《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时,新教材的正文内容增加了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的史实,并在“历史纵横”栏目中,又介绍了卫青和霍去病。对此在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分析这部分内容,从而得出其主旨是说明汉武帝在巩固西北边疆方面做出的贡献,这样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到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史实;不仅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
四、分类知识结构,归类进行识记
虽然新课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要求已经由原有的三维目标上升为素养目标,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特别是基本史实、基础概念和阶段性特征,这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对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繁杂的历史史实难以准确记忆,这在时期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在开展复习教学时,教师会经常发现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背记基础知识但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也会影响学生在复习学习时的信心。对此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类知识的结构,从学生相对熟悉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建构,这有利于提升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进行复习。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在宏观上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到所涉及的课文以及内容子目,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步梳理出复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按照内容层次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识记,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复习内容。
例如,在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梳理本专题的核心知识和重点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中的课标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对本专题有了初步了解。然后,教师按照教材第23课、24课的内容编排,按照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背景下的两个战场、两条战线进行知识梳理。针对“东方主战场”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认识“东方主战场”的内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教材史实的内涵,实现对复习知识的有效识记。
五、厘清纵横体系,建构知识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因此高中历史教材也形成了“条线分明、纵横联系”的立体化、多维度的知识体系。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厘清其纵横体系,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才会得到有效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知识的横向联系主要包括三类内容:其一是同类知识的相互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往往会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革命背景、进程、主要事件、影响等角度进行逐条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详细梳理基础知识,还能够由表及里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其二是同一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在1861年,俄国开始了农奴制改革,美国则是南北战争处于矛盾激化阶段,中国是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末期,同时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这样学生的空间意识就得到了强化,且能够逐渐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其三是相互影响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世界史的巴黎和会、俄国十月革命、一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这样的复习效果远远超越了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复习,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纵向联系则是将某一阶段或较长时间段的历史事件,按照类型、性质和影响等因素进行联系,它也主要涵盖三类内容:其一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实施的土地政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进行复习整理,并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其二是相互影响的历史事件的联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学生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升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其三是以重要人物的活动轨迹为主线进行相关史实的串联,如在复习评价孙中山时,教师可以从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进行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史实着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得出孙中山先生被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
六、讲练结合,及时了解复习效果
教师开展复习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提升认识的同时,做好及时的训练或测试,把讲与练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加彻底地消化和吸收复习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可以在梳理完每一个知识点后适当安排一两个巩固性练习,其难度不要太大;在复习完一课时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增加训练量和练习题的难度,然后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内容尝试解决新问题;再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或疑难点进行复习内容的深度挖掘。这样循环、渐进式的推进,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会减少因教师单纯讲授而使产生的枯燥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即练习题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把握好基础题、中等题和较难题的比重;为了使学生提前熟悉高考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试题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高考真题,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斗争精神,使学生参与的热情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七、跨学科教学,全面提升能力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高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已经逐渐超越了学科本身,它与政治、语文、地理、艺术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也要重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语文学科的诗词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结合思政课的内容强化对学生的党史教育等,这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复习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推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系统和全面的复习是打基础阶段,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全体学生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一定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廖丽萍. 图式法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2]仲伟伟.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有效复习策略的探讨:以人教版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为例[J]. 中学时代,2013(06):77-79.
[3]翟小锋.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01):147-14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