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玲 段江玲
摘 要: 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音乐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音乐教材教法、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诵读结合等路径渗透美育与德育,是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美育德育渗透路径;教材;合唱;欣赏;诵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3.12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在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进行探究。
一、音乐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力
小学生处于形成审美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美育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陶治情操,激发儿童乐观向上,活泼进取的精神,使孩子们一生都热爱生活,去创造更完美的生活。哲学家斯宾塞说:“如果没有油画、音乐、诗歌、那么,人生的意义将会失去一半”;另外,音乐本身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和风士人情等方面知识。如果在其中进行美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从音乐课程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善,判断出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是儿童思维能力的催化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一起,构成一切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件发明、 创造,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必然有想象力参加。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常常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一个儿童从小培养起丰富的想象力,如同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遇到合宜的环境,便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广阔、深刻、灵活、敏捷。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复杂的物质,由大约140-15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组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人脑分为右、左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管计算、语言、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活动,大脑右半球则主管想象、色觉、音乐、韵律、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两个半球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1]只有合理地使用两个半脑,使两个半脑都平衡协调地发展,都具备较高的能力,人脑的总能力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音乐的演唱或演奏是一个人眼、耳、口、手多种器官的协调动作,并且是涉及知觉、感觉、记忆、想象以及多向思维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因而儿童学习音乐,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基础,形象思维越是灵活、敏捷、深入,人的审美境界就越广阔。爱因斯坦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他说:“音乐与科学研究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授取营养。”达尔文说:“假如我的生命能够再从头开始,第一件事就要学习音乐,我相信音乐能使我获得较多益处。”英国前首相希思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指挥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孔子,不仅自已有很高的音乐修养,面且以诗、书、礼、乐教他的弟子。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提高。如通过欣赏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舍己为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音乐是人类情感释放、情感表达和输入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音乐深层次的开发儿童的心理情感,可以提高儿童对形而上的捕捉能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与德育的路径
(一)在音乐教材教法中渗透
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育德,是音乐美育德育渗透的重要抓手。以《音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简谱)《卢沟谣》《老爷爷赶鹅》《放马山歌》的教学为例。在教唱歌曲时应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是歌曲背景环节。《卢沟谣》是一首中小学生爱国歌曲,在教学中首先分析卢沟桥的历史。这座桥历史悠久,康熙和乾隆都翻修过这个桥,而且在桥上都立了碑。再自然过渡到近代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接着讲创作背景。这首歌的词作者李明圣家乡就在永定河边卢沟桥旁,这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2010年中秋节的晚上,李明圣在卢沟桥上散步,在月光下看见一群孩子们在玩耍,看见宛平城头留下的累累弹孔,他驻足良久,想到了卢沟桥的历史和现在,于是创作了这首《卢沟谣》。为了让歌词具有美感,便于传唱,他创作完第一稿“永定河,出西山,冲出平原北京湾”后,专门又征求小学生意见,孩子们觉得不好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他便改成了“碧水环绕北京湾”。再次征求意见的时候大家普遍反映既朗朗上口,又尊重历史对教育孩子有好处,这首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二是聆听范唱环节。教师在导课之前,让学生聆听第一遍范唱,这时学生边看着文字和图片,边听范唱,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美。接着教师进行范唱,教师在范唱中要刻意的对歌曲中出现的力度、速度、强弱记号等进行强调,表现的更加明显,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歌曲里面出现的力度变化。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出现这些力度变化?为什么这一句要渐强?为什么那一句要弱?为什么这个速度要减慢?然后分析歌曲是几个乐段,每个乐段有几个乐句。
三是音准模唱环节。《卢沟谣》这首歌有两个乐段,每个乐段都是四个乐句即起承转合,歌曲本身的旋律性特别强,每一个乐段都有一句是合唱。其中有旋律相同的乐句,也有变化的乐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把完全重复的旋律和变化重复的旋律找出来并对比,以确保学生音准后再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尔文手势进行音准教学。如果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很强,在合唱前可以先要求学生用“噜”来模唱两个声部的旋律,旋律模唱完了以后分声部唱词,然后再合唱。合唱的乐句要单独拿出来练一下,第一乐段唱完了之后教师弹间奏,再唱第二乐段。学唱第二乐段的合唱部分后,学生就能发现第二乐段的合唱部分与第一部乐段的合唱部分旋律是完全相同,只是歌词不同。第二乐段结束出现了一个结束句将歌曲推向高潮,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这个结束句处理一下:高声部是旋律上行,低声部是旋律下行。最后教师放童谣伴奏,伴奏一起来,整首歌曲听起来就很美。
四是节奏环节。《放马山歌》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首民歌,歌曲虽然短,但节奏密集,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所以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先带领学生熟悉节奏。可以让学生读拍节奏,划着拍子读节奏,拍着手读节奏。掌握节奏以后教学重难点就解决了。在按照节奏读词环节要让学生注意拖长音“呦”的上扬和“噢”的下收。
五是轮唱教学环节。《老爷爷赶鹅》这首歌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首轮唱歌曲,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轮唱,这首歌中有轮唱、齐唱两种演唱形式。三年级学生要求掌握各种演唱形式,如说独唱、重唱,齐唱、合唱。初次接触轮唱歌曲,应先让学生充分欣赏聆听,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首歌和我们之前唱过的歌曲在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好像是两个人在唱。(或者是两拨人在唱,有此起彼伏的感觉)
接着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分析:这首歌有几个乐句?出现了哪些音符?在了解以上知识点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重点节奏练习,读拍节奏。
节奏练习环节后开始学习一声部。在学习时同样需要学生分析一声部、二声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两个声部是一起结束的?
生:因为一声部结尾的时候多唱了一遍“送你一对”,二声部只唱了一遍“送你一对”,所以他们两个声部就能同时结束。
师:二声部是从哪一个小节开始的?
生:从第三小节开始,前面空了两小节。
教师先领学生唱谱,之后唱词,再进入二声部。在教二声部时教师先给前奏,一定要让学生把空出来的两小节四拍数出来,空完四拍再接着唱二声部。轮唱训练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可以配合,学生先来唱二声部,老师唱一声部,然后再交换。先让学生放慢速度感受轮唱此起彼伏的效果,之后再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要点是“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环节后感觉“混乱”,不知道从哪进从哪结束。只有放慢速度练,才能随时纠正。
(二)在合唱教学中渗透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成立了合唱队,注重利用集体化音乐教育熏陶学生。
一是把握和感受歌曲的崇高美。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鸿雁》教学为例。《鸿雁》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上下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采用五声调式写成,旋律优美、节奏有张有弛,充满草原长调歌曲的韵味,适合合唱教学。《鸿雁》的曲调来自巴彦淖尔乌拉特的蒙古族民歌《鸿嘎鲁》,后来由于歌词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思乡歌。并成为《东归英雄传》主题曲。草原歌曲一般都展现出雄浑、壮丽、粗豪、高雅、绮丽、奇特、无限、粗犷、荒凉、晦暗、广大、力量无边等崇高的美学要素。在这些要素下,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诗歌的形式对学生渗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祖国辽阔边疆的崇高壮美,然后对过去几年学过的蒙古族音乐做一个回顾,体会蒙古族民歌的优美绵长的韵味。为了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能力,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可提前设置些双声部合唱练习,训练学生的音准,为歌曲学唱打好基础,最后做到两个声部音准到位。
二是把握感受歌曲的优美。我们还关注了“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并选择了适合传唱的现代曲目进行训练。如《大凉山上卡沙沙》,这首歌极具彝族韵味的旋律,歌曲歌词朗朗上口,曲调欢快流畅,易于传唱,是“优美”意象的典型曲目,因为这首曲子包含了“优美”内在视域的多种元素:和谐、轻盈、飘逸、精巧、活泼。在合唱教学时的男低音又体现了宁静元素。深受孩子们喜欢。2018年,《大凉山上卡沙沙》登上了央视音乐频道“唱支山歌给党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主题歌会”,并迅速传唱开来。
这首歌讲述的是2018年2月11日,腊月二十六,正值春节临近,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驱车两个多小时,从西昌市赶往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彝寨的男女老幼,身着民族盛装,排起长长的队伍,唱着歌,向他们最尊贵的客人问好,热情地喊着:“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人群中,习近平总书记身披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同乡亲们一一握手。总书记的这次调研,承担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曲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歌曲背后的故事,指导学生唱出“优美”的意象。
学校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需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优秀歌曲的力量成风化人。在我们党百余年历史中,有众多优秀歌曲体现着民族情感、国家期望,这些歌曲不仅旋律动人优美,而且充满崇高精神感染力。教学中把握好审美意象特点,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塑造,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音乐,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一是注重欣赏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是音乐欣赏的导入环节,也是音乐审美的直觉阶段,或者说是美感体验阶段。这一阶段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音乐作品到直观性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以主动的审美态度进入下一阶段的审美体验。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些背景材料,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背景资料、有关人物生平以及相关的影视片段等。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为例,这首歌说的是远离祖国的海外赤子牵挂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学唱这首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受“崇高”的审美意象。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小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演唱、学习了解体会海外华侨对中国的深厚情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要激情导入了解背景故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是注重欣赏歌词的内容。一首优秀的歌曲,它的歌词往往也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而作为歌词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前者抒发的是母子之情,后者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之情。在教学这首歌时,抓住歌词的特点开展从“崇高”意象的审美教学,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歌唱中的这两种感情。让学生明白“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情感。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大海,我们是海的浪花。
三是注重欣赏歌曲表达技巧。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不但要分析作品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艺术特点,还要帮助学生分别体会崇高和优美的感情,进行再度创作,使学生进入角色,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在感受表现和再度创作音乐形象中使学生动心移神,用自己的歌声打动自己[2]。如歌曲六年级下的《感恩的心》,歌曲的旋律优美,主题思想又体现了崇高。教学这首歌应该从思想感情、力度、节奏来进行分析、处理,有感情地演唱。
(1)思想感情:这首歌来源于一个聋哑的单亲小女孩的故事。母亲为了生活辛苦的工作,女孩每天都会站在家门口等母亲回来。一个大雨天,女孩等了很久母亲还没回家,小女孩冒着大雨沿路找妈妈。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母亲,她呼唤妈妈,但妈妈没有醒来,此时在大雨里,妈妈手中还握着一块给她的小年糕。整首歌旋律优美,展现的是母爱的崇高,但又透着心酸。教学时应该传递出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2)速度力度:掌握歌曲进行曲的速度,整首歌曲应用深情的力度演唱。
(3)节奏:掌握歌曲中舒缓深情的节奏。
一个人经常接触纯洁的音乐,可使他的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养成高尚的审美品质。
音乐的旋律欣赏对于学生感受美育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欣赏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不但能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音乐素养,发展音乐思维,提高审美情趣,还能丰富其思维感知。音乐旋律欣赏前的谈话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安静、认真、仔细地听音乐。旋律欣赏后的谈话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感受作品的内容。
四是欣赏乐器音色技法。以《音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简谱)第一单元《驯鹿》《冬猎》这两首歌为例。《驯鹿》是月琴独奏,《冬猎》是柳琴独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歌曲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技法和表现特征。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的泛音与笙相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接着,伴随着乐队舞蹈般的节奏型,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最后,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驯鹿渐渐远去。《冬猎》是一首柳琴独奏的作品,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穿猎场面。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有的紧张气氛。接着,乐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猎人追猎的场景,随后乐队全奏出欢乐明朗的歌调,抒发了猎人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月琴和柳琴作为这两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教师可通过视频或音频片段对两种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及表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对两种乐器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3]
听与视、动、想象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是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采用视觉、听觉、动觉与想象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总之,欣赏教学中的美育与教师的讲解、引导密不可分,教师的讲解应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以利于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教师应对欣赏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正确掌握有关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特点、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作者的生平等知识。此外,教师在演唱、演奏作品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示范要熟练而富表现力,以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欣赏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同时沉浸在音乐之中,切勿走动或插话,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欣赏时的情绪。若要进行提示,也应以无声的动作暗示为宜。要做好欣赏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音响、音像资料、扩音设备、有关图片、幻灯文字说明.图示设计等。
三、借助诵读结合渗透美育与德育
诵读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就是用最朴素的吟诵法和歌诀法,将民族文化深深映入孩子灵魂的读书方法,历经3000多年,是民族文化血液能够永远流淌而不会断流的根本。朱自清先生在《经典长谈》中就倡导读经。音乐和读经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成长,是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的有力抓手。
一是选材要注重全面。“中国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生成而传播的,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感染人心。”[4]我们在音乐诵读活动中,选用了一批中华经典诵读范本,这些范本其中的内容音韵和谐,节奏铿锵,句中有双声、叠韵和句末押韵等多种规律,便于学生诵读。文学的美并不只是通过阅读才能获得,诗与歌的对话是文艺交融的一种古老样态。经典诵读与音乐相结合,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乐感,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是读音要偏重通俗。音乐诵读中读音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诗经》中的部分诗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以唱诵的形式流传,有了这个传统先例,在此后的岁月中,“不仅是诗赋这类文学作品是有声的,散文也是有声的”。[4]但今天使用的音和古人使用的音略有不同,我们在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尝试中是尽可能的选择古音,尊重作者创作时的语境更好的呈现出经典与古诗文的内涵。同时也不完全按照古音标注,毕竟有些经典流传的时间久远,多数通行本有了今天的音,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也会考虑实际情况使用今天的音节。
三是背景音乐的选择。好的诵读背景音乐可以提升美育效果。如古诗诵读《石灰吟》和《墨梅》,前者用《墨子悲丝》《屈原问渡》《沧海龙吟》《列子御风》一类的。后者用《梅花三弄》。元明诗往往气势不如前代,所以不必特别宏大。这些曲子可以单用,也可以剪辑,而古琴对于这些诗词近于百搭。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有其奇妙的语言,千百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中国文人的心灵。音乐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学生追求美的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基本的民族传统乐器。
教学实践证明,诵读与音乐课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对音乐美育教学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 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价值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音乐课堂作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渗透、结合的重要阵地。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在教材教法、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诵读中进行美育与德育,能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乐天.给宝宝的右脑打打分[M].天津:家庭·育儿出版社,2004:30.
[2]海林.让心灵在音乐中陶冶[M].山东:音乐大观出版社,2014:30.
[3]义务教育教科书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52.
[4]俊琏.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N].光明日报,2020-1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