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仓 马亚伟
摘 要: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薄弱环节,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逻辑,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阻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着力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3.15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系统、全面的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路径”和“目的”双重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路径”,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目的”,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呈现的状态,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达到什么样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并指出了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重点凸显了完成中心任务的主体力量,即我国的各个民族,各个民族不论其人口数量多少、经济发展强弱、地域位置等因素,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一个都不能少。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发展主体意识不强和现代文明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全新现代化道路。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民族地区补足发展短板、打破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域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为发展中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和实现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全新选择。
(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补齐短板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这党对新征程上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的时间规划。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实践路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重大价值。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补齐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方面、一个子系统产生短板,都不是真的“全面”。民族地区是一块“短板”。实现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许多困境。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发展单一、经济产业亟待转型和升级,内生动力不足;实现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但是贫富差距较大,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由于区位、语言因素等影响,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互通存在问题,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任重道远;我国民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接壤处,空间上属于我国的中西部区域,如何实现区位利弊转化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瓶颈,也是56个民族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迟滞性因素。
为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保驾护航。首先,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提供物质基础和人心支持。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为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前提和基础;有利于为各民族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推动各民族人民团结迈上新台阶、凝心聚力实现历史伟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增强主体力量。各民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实现各民族的发展达到新阶段,不断实现生产力的新发展,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所需的庞大物质和精神产品。不断实现各民族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最后,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维护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并不和平,国际局势紧张,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所面临的形势较本世纪初更为复杂。民族问题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否则这个历史进程就容易被迟滞甚至中断。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维持国内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注重实现各民族的发展,在一百多年的民族工作历程中凝结了许多重要经验和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关心各民族的发展,推动民族工作实现了创新式发展,尤其是实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摆脱绝对贫困的伟大实践。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催生了新的实践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为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发展提出了价值导向和路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要求促进了民族工作新实践场域的产生。新的实践场域催生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世界大势对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影响颇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许多威胁性因素,世界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影响是造成我国民族问题频发的重要外部因素,这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大大增加。但由于历史性因素、现实的发展差距和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要素,并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算法加持的发酵下极大地被放大,成为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人心联结的因素,这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在新的实践场域中,首先,要全面摸清民族地区的“家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需要准确把握当地的发展实情、民族工作开展的现状,特别是对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阻碍性因素、民族工作开展的瓶颈等不利因素的掌握,以战略的高度统筹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其次,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理解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的实践场域中,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对标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精髓和方法论融入到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实践和推进民族工作新突破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理论的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推进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磅礴物质力量。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实现人类发展的重大论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新发展的伟大构想,这不仅是理论倡导,更是实践路径。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各民族的新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发展、探索适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实践和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重大原则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相通。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本身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现代化进程中,区域与内部人口现代化的‘不同步既是一种世界现象,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造成了一个‘双落后现象;也提出了一个‘双发展任务。”[3]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现实因素的作用,现代化水平较其他地区低,贫困人口多,困扰各族人民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过长期奋斗,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近一亿的农村贫困人口消除了绝对贫困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值得彪炳史册的伟大实践。绝对贫困的消除,标志着我国民族地区“双落后”现象的终结。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就是实现民族地区“双发展”任务的路径选择,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发展提供了全新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4]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对现代化认知的禁锢,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绝对崇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突出的人民性与世界上爱好和平、谋求美好生活的人民的期盼相通,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蕴含的世界情怀、对全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求符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本国民族发展和处理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等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智力支持。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指明方向
方向指引关系着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领导权归属”问题、“实践道路选择”问题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了实践道路和发展方向,在保证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同时,保障了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色,不断实现各族人民的新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方向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范式转换到曲折发展再到突破创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5]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这一新发展道路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这决定了民族地区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或者其他什么性质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要始终牢记的重要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消灭剥削中国各族人民几千年的封建黑暗统治到消除历史性绝对贫困对中国各族人民的压迫,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才能做成许多大事,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得到推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得以识别,为以新中国的国家主人身份参与我国政治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我国建立起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新型民族关系、各族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指标,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
1.“人口规模巨大”是指在体量层面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特征的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华民族整体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各少数民族作为我国的法定民族,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达1.2亿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疆地区,特别是“民族八省”,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实现少数民族同全国一道迈入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少一个民族、少一个地区都不是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指在人民性层面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特征的表达,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就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做大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完善分配制度,将公平正义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各族人民都能充分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果实”。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指在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特征的表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一对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聚集地,这些特色民族文化充实了中华文化宝库,要加以传承和保护;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特征的表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人类社会实践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健康的生态产品的需要。
三、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阻碍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这些阻碍成为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迟滞性因素。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党的民族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是新的实践,对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时代背景来看,两个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民族问题愈发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快便利,但对“流量”的崇拜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民族问题具有敏感性,容易被炒作以获取流量和热度。虚拟空间的隐蔽性和极大的传播速度,使得互联网平台容易成为民族工作的盲区。这些国内外的不利因素对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增加了许多潜在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环境成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看,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更加有力、民族工作格局更加完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难度较大
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第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1.“民族八省区”的经济“蛋糕”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处于后序列的有西藏(2 080.2亿元,第31位)、青海(3 346.6亿元,第30位)、宁夏(4 522.3亿元第29位),其他多民族省份排名大多处于19-23位。2.民族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收入直接关系各族人民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的获得,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低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除内蒙古(34 108元)外,其他七个省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23 996-27 904元之间,普遍位于全国后列。3.在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的治理和因其他因素返贫的防范压力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2021年,中西部22个省(区、市)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资料显示,“民族八省区”中有贵州(12 702元)、云南(13 027元)、青海(13 604元)和宁夏(13 045元)等四省区低于全国水平(14 050元),这表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较大,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保障脱贫人口的收入。第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制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发展差异,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较弱。1.教育资源和教育的现代化受到了严重制约。教育水平较低,人口文盲率这一指标中,“民族八省区”除新疆(2.66%)和广西(2.37%)外,全部高于全国水平(2.67%);民族地区的教师数量不足,多民族省区各教育阶段的师生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一个教师要教育更多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严重匮乏,不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个人的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价值功能。2.各族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民族地区落后的医疗卫生事业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且远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点地区,不能满足当地各族人民的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比如西藏、青海等地区,海拔高,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需要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来保障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
(三)民族地区的现代文明教育重视度不够,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不深入
有些民族地区存在着生活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抑制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发展主体意识。如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改造和摒弃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思想和习俗、打破人民的精神枷锁、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促进各族群众的全面发展。成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是我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族人民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了许多精神文化产品,这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民族特色文化存在着地域限制、受众面小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式发展成为需要深入探索的新实践。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实践,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必须要有协调的社会状态。要准确理解这一实践的实现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要加强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和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力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具有必然性。民族地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组成和推动力量,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理论逻辑上看,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少数民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6]。从实践逻辑上看,我们党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寻一条能够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创造性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征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一艰巨任务得以成功完成,三千多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第一,要坚持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坚强领导是民族地区不断得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始终保证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党员干部是“关键少数”,要始终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更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洁身自好,树立良好的形象、避免做出有损民族感情的行为。第二,要全面、系统、整体地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确保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不变轨。统筹谋划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各民族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条件确定当地的战略方向,积极寻找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路径选择。最后,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各级党组织、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注重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处理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
(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民族地区消除绝对贫困后,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7]
着力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坚持经济发展为先。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8]第一,要紧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着力点。经济总量是决定人民享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成果多少的前提,而经济发展质量决定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质量。1.民族地区要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人口条件等,加强符合地区实际的顶层设计,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业,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业,积极引进和承接具有激活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经济,做大做活做优民族地区的经济。2.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前沿。民族地区要精准确定自己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本省区的区位优势,加强边境口岸发展,促进对外贸易,提升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能力,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第二,民族地区要紧抓公平正义这一重要原则。“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9]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的简洁表达。当前,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值差距较大。民族地区要促进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制度安排。”[10]通过加强对收入分配体系的优化,发挥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优势,不断实现人民收入的公平正义;要采取多方举措为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增加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获得稳定的收入,防止脱贫人口因为其他因素返贫。
着力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坚持民生改善为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1]实现各族人民充分享有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最切实和直接的体现就是不断改善民生。民生就是与各族人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教育是人类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和民族素质的有效路径,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形成教育资源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联动,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受教育者。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双提升的重要教育形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智力支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社会需求、现代产业构建的需要为着力点,设置和重点培育相关专业和院校。第二,要着力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健康,是影响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2]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疆地区,医疗保障与人民生命健康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拉动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本民族地区。积极在本地区建立医疗中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建立各级医院联动的数字化体系,政府要积极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落地生根;从民族地区内部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本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建设,改善各级医院、村镇卫生所等的硬件设施,同时积极开展对本地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加大对本地区民族特色医药的建设力度,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本地区特色相适的民族医药,这是我国医药的重要财富,要充分发挥民族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和保护研究投入,实现民族医药创新式发展。
(三)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逻辑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包含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这个规模远超当前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双重意蕴,一是人口数量的巨大,强调中华民族整体进入现代化;二是人口素质的大幅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意味着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现代化意识更加坚实。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要坚持推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1.2亿,约为全国总人口的8.3%。2020年,少数民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摆脱了历史性绝对贫困,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帮助和推动少数民族人民和民族地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坚持推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地区总体人口的现代化,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坚持推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我国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惠及各族人民,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实现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民族关系,这是发挥各族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二,坚持推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现代化必须注重推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意识的提升。推动实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各族人民的现代化的思想指引作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正本清源、营造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必须坚持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为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保障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建设,不断提升各阶段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四)坚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重要生态优势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但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协调的一种状态。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谋划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
坚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重要生态优势。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水系源头区”“边疆地区”,这些精准的区位概括反映了我国民族地区所具有的重大生态价值,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格局的重要优势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态思想,成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将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第一,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我国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优势,民族地区绿色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加强对风能发电、水能发电、光伏发电的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与高校的精准对接和合作,不断提高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强大的碳汇优势,要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与碳排放量大省进行积极对接,将碳汇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树立牢固的绿色政绩观,统筹谋划绿色经济发展,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第二,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也应注意到,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二、三级阶梯上,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环境较为恶劣,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修复生态环境的代价只会更大。因此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通过地方立法、严格执法等措施,限制和逐渐摒弃污染较重、效益较少的企业和发展方式,促使其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大力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通过给予绿色发展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导向,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日常生活中采取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物质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物质的积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因,对于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就是要在充分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进程,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合力。
实现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相统一是我们党的重要价值追求。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12],这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科学阐释,“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14]也认为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第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还包括实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要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许多优质历史文化、经历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形成了许多传承至今的精神品格,这是我们的宝贵财产,是推动各民族团结一心、奋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载体。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精神载体,创造各种体现民族合作、民族共性的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团结的根基。第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实现文明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达,是公民规范自身行为的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我国公民的价值诉求,涵盖了对公民政治、职业、个人等三方面的道德要求。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族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循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其思想指引的价值作用。民族地区要积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化新要求引导本区域各族人民采取适度的原则和量变方法,逐步促使他们摒弃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具有落后性质的生活习惯。第三,要加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保护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保持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许多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深挖这些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实现民族特色文化的新发展,为各族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22-23、63、33、48.
[3]王云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边疆实践要处理好几对关系[J].社会主义论坛,2022(4):30-31.
[4]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5]李新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基础、实践路径与价值意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0):24-32.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3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
[8]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6.
[10]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10):4-9.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3.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