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就业创业意识、掌握就业创业技能的主要课程。针对目前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教学内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评机制等途径入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高质量就业创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这就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时代责任。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利于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有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就业创业意识、掌握就业创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对该类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定位不清
就业创业课程本身是为了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具有显著的就业育人价值。但目前来看,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被重视程度低、内容融入课堂教育难度大等问题。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仅将就业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选课。但该课程本身存在操作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当前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状况,不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影响了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成效提升。
(三)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背景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师由辅导员担任,或从其他学科、专业转来,没有充分掌握就业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师资队伍整体上力量不足且缺乏专业性,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评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此外,就业创业课程评价机制普遍不科学。目前,课程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不仅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还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评价结果总体上存在偏颇。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问题调研与分析
课题组选择河南省内5所本科院校作为样本,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调研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问卷4660份,回收率为93.2%。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就业创业课程的期望程度及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围绕“对就业创业课程的期待程度”这一问题,33.48%的学生选择“非常期待”,31.12%的学生选择“期待”,35.14%的学生表示“没兴趣”。在对就业创业课程的满意度上,17.79%的学生表示满意,56.01%的学生认为课程仍需改进,26.20%的学生则表示不满意。
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的需求度较高,但对该课程满意度不足,认为目前的课程无法满足其就业创业的需求。
(二)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
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就业创业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就业创业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操环节、内容不具实用性、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等。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该课程的结课方式单一、考核方式过于传统。
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有效应对。
(三)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调查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当所学专业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时,他们可以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把握最佳的就业创业机会。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近79%的学生表示目前所学的就业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希望二者能在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64.91%的学生表示希望就业创业课程经过改革后,能够适应地区产业特征。
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期待通过学习就业创业课程,使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所提升,但目前的教学效果未达到他们预期。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课程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多样化需求,距离真实的就业市场需求较远。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学生在寻求职业机会或自主创业时,常常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进行,这导致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为了消除这种重叠并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实用性,高校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确保学生既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获得就业创业所需技能。同时,丰富实践课程内容,举办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让就业创业观念融入学生意识,从而逐步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就业创业课程的教学要传递理论知识,更要提供实践机会。高校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以往“重课堂轻实践”的状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系统化的授课模式。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灵活多变,将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典型就业创业案例上。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模式,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完善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至关重要。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考评,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应该考核其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外,就业创业课程的考评还应该注重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采取不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和指导,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
就业创业课程教师是发挥课程育人成效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首先,就业创业课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了解行业动态,掌握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以便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就业创业课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与专业课程教师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就业创业课程教师还应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对就业创业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展开深入研究,能够推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佼.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3(9).
[2]于博.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演变趋势、驱动因素与效能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5).
[3]吴玉婵,韩亚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4(2).
[4]张聪颖,高玲,谷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下的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药学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2).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24-ZZJH-079);2023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新就业形态下河南省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研究”(编号:JYB2023043)
作者简介:魏茜(1981— ),女,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