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情景演化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2024-07-06 16:12唐继平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摘 要:近年,我国因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舆情频发,这凸显出提升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的迫切需求。在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缺乏理性判断、传递不实信息等问题,这无疑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影响。基于此,研究突发事件的情景演化动力,以及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情景演化;媒介素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批新兴媒体,其中网络媒体更是成为引领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准确识别、提取网络媒体信息,进行规范合理的信息交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媒介素养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视角研究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提升路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正确辨析、接收和传播信息,对于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便对媒介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进一步提出“媒介素养是一项社会技能”。张蕊、高宁(2018)认为媒介素养包括知识模式、能力模式和理解模式。其中知识模式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认知能力,能力模式侧重于信息的传输能力,理解模式则强调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网络媒介素养一词由媒介素养衍生而来,最早由麦克库劳在1994年提出,他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由媒体传统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资源利用和多媒体资源使用素养等共同组成。卜卫(1997)指出网络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信息判断能力,还包括有效的信息创造和传播能力。黄永宜(2007)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认识和评估,以及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获得和制造的能力。谷生然(2020)指出网络媒体素养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接收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信息使用中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简而言之,网络媒介素养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识别、理解和运用媒介的能力与素质。

王云等(2021)研究认为,媒介素养研究具有较高的应时性,其深度与广度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而持续拓展,已经触及社会发展、经济地位、政策监管和数字鸿沟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多数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从心理因素研究影响特定对象网络媒介素养的有关问题,以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切入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探索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关键路径和对策,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践工作的迫切需求。

二、网络舆情驱动的突发事件情景演化分析

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动态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其应对方式也已从传统的“预测—应对”转向更为灵活的“情景—应对”。这一转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研究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机理与过程。当前网络舆情呈现以下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舆情传播者的复杂性和盲从性,二是舆情传播的阶段性和反转性,三是舆情传播渠道的多元、聚焦及其“自我沉淀”功能。在信息化时代,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驱动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重要动力。

信息传播、外部事件、资源配置、心理感知和决策行为等作为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驱动要素,不仅影响着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其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其中,信息扰动的作用尤为突出。从动力机制的视角来看,信息对突发事件的扰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差异化认知。突发事件中的各主体对于信息的解读与处理不同,相同信息可能导致行为和结果的异化。二是信息传递失真。突发事件信息在不同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中,随着信息链长度的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信息失真。这种失真现象会使情景演化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改变突发事件的情景演化路径。

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审视

综合来看,大学生媒介素养呈现出三大矛盾性特征:一是媒介应用意识强,但信息分辨能力较弱;二是媒介依赖倾向高,但舆论从众心理强;三是媒介价值认知偏感性,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风险大。

(一)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总体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政府决策信息,能够更加理性、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随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他们对新技术和创新应用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这无疑推动了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发展。二是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他们习惯于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想感悟,热衷于围绕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随着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大学生开始意识到理性表达的重要性。

(二)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在网络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模糊了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面对这种情况,个人对于海量信息的辨别与解读能力不够,缺乏质疑精神和判断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在辨别信息真伪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由于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质疑精神,大学生容易出现轻信、盲从的倾向。

2.因缺乏网络媒介素养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大学生对于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行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这不仅让他们感到困惑,还可能使他们混淆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缺乏理性,容易受到一些自媒体“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的影响,从而被煽动不良情绪,成为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的参与者。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为薄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网络上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审判”,发表自认为“正义”的评论,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

四、提升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策略

(一)以自我实现机制驱动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自我提升的机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依托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话题探讨时遵守网民道德和网络规范,以理性发声取代暴力性表达。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修炼理性包容的心境,特别是在高选择性媒介时代,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比较,接纳不同视角的立场和观点。

(二)以科学思维提升教育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能力

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应扮演好自身角色。然而,目前一些教育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尚待提高,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有时甚至发表不当言论。这不仅损害了教育公信力,而且还使自己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困境,更遑论教育学生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者应该学习新闻传播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用网络媒介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提升教育公信力。

(三)运用协同治理理念提升媒体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显著提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主体之一,都应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切实履行舆情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责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协同政府等其他主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及时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同时,媒体要加强自我监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此外,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逐步完善网络失范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依托法律武器制约媒介应用中的侵权及违法行为,共同筑牢媒介应用的安全屏障。

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是横贯社会治理、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课题。它既是一项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动态适应过程。这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出发,瞄准未来发展前沿,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功能、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钰蓉,郭文聚,张锡钦,等.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

[2]王云,张旻旸,赵琳.21世纪以来媒介素养研究现状与发展:基于SS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3]李伶俐,杜忠锋.认知失范与能力构建:论培养公众新媒介素养应对公共事件的路径[J].学术探索,2020(7).

[4]陈玉芳,屠兢,唐继平,等.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5]王学俭,靳海龙.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2).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突发事件情景演化中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sxb145)

作者简介:唐继平(1985— ),男,西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改革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