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深·讲透·讲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三重维度

2024-07-06 16:12:30王晶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政课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原则。讲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需求与现实回应,讲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真理魅力与价值指向,讲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驱动与需求导向。讲深是讲透和讲活的逻辑起点,讲透是讲深和讲活的关键环节,讲活是讲深和讲透的生动显现,三者统一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

关键词: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教学实效性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办好思政课提出的要求,为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把蕴含其中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一、讲深: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需求与现实回应

思政课的灵魂在于其不断彰显的理论魅力。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维度上,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是重中之重。讲深是指对思政课教学的真理性、价值性的深度解读,避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要讲出精髓和要义。教师要通过整合、构建契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理论解释框架,将教材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凸显理论的张力和魅力。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主体,他们作为经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的专业人员,其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当深的积累。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上,体现在对知识点及其重难点的消化和处理上,还体现在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学科特征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资源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自身体力、智力、人格、技术、能力、经验等身心素质的总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不断整合、优化各类显性和隐性资源,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讲深入、讲明白,使其真理的魅力得以彰显。

一堂好的思政课,必定是探寻事物内在规定性、揭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也必定是以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其主动将学习收获转化为行动自觉。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讲深思政课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困惑,更能够回应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讲深就是实现理论需求与现实回应相互融通的金钥匙,如图1所示。

二、讲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真理魅力与价值指向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讲透,学生现实存在的理论困惑将无法得以解决,也就谈不上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认同,更谈不上现实中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道理能否讲透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让学生信服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思想的璀璨之处就在于洞悉事物本质、揭示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充分展示了真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一定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探寻本源。思政课绝不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和理论说教,而是要鞭辟入里地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真懂、真信、真会、真用。而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夯实基本功,用深厚的学术功底阐释理论,用生动的现实素材回应理论,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理论难点,真正让理论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为例,其内容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涉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思政课教学如果只是强调理论深度,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科背景、成长经历等现实情况而去一味“拔高”,效果会适得其反。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目“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例,可以通过对“道德的核心实质是什么”“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什么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等问题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式的深度解读,达到真正让学生学懂弄通的效果,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对于领导干部、普通党员、普通群众、大学生等不同群体来说,要对照标准、对照要求,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将“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当然,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是有客观差异的,但每个人只要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踏实进取,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与“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互为借鉴,达到理论上的融会贯通。当然,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想将理论讲深、讲透,首先自身要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阐释能力,不仅要掌握精深、前沿的专业知识,练好“传道”的基本功,还要能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解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真知到真懂再到真信。而这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真理魅力与价值指向所在,如图2所示。

三、讲活:思政课教学的创新驱动与需求导向

能否讲活,是检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试金石。思政课是一门有温度、有活力的课程,教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讲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导者,对课程资源和教法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力,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思政课教学往往不是固定预设的,它是一项生成性的活动,诸多新的资源要素和条件会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而逐渐产生。但是,这种生成于教学活动中的资源又较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他们的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较强,那么在以创新驱动和需求导向为引领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将会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反之,即使有再多、再丰富的资源,也只能被遮蔽,更谈不上生成了。因此,在讲活思政课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生成性作为一个变量,受主体开发能力所限,常常陷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状态中。同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对话和互动也能催生一些新的资源要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这些临时生成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要素并适时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讲活思政课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也是要借助教学方法来实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学方法的定义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李秉德指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与其他课程一样,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不是预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其他因素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出现教学方法丰富但教学实效性差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由诸多教学方式组成的。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学生现实需求,当前的思政课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创新路径,以“小班研学讨论”为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抓手,以“青马工程”“三下乡”等项目为实践教学的拓展渠道,灵活运用启发式、沉浸式等教学方式,用活社会热点和身边案例,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真心喜欢、真心愿意、真心期待上思政课。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第四章第二节第二目“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发起“如何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意蕴”等话题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认真刻苦学习,夯实理论功底,努力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讲深是讲透和讲活的逻辑起点,讲透是讲深和讲活的关键环节,讲活是讲深和讲透的生动显现,三者共同统一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过程中,如图3所示。

思政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河南工程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编号:2022JYYB49)

作者简介:王晶(1983— ),女,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22:10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微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初中体育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