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提升路径探析

2024-07-06 16:12邵亢邑沈鑫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邵亢邑 沈鑫

摘 要: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和德才兼备的职业能力,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融合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且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进行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显得尤为迫切。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以便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充分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厘清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二者互融共生。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将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并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要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大学生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及职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感,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及文化活动,做好职业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提升,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一)认识不够全面

高校受既定思维的影响,将劳动教育简单概括为打扫卫生或生产实习,未能与职业生涯教育充分融合,没有发挥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时,往往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作为首要选项,却忽视了对职业技能需求的关注,在职业规划上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路线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发展。

(二)内容不够丰富

从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上看,大多数课程以及活动多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内容单一枯燥,形式不规范且随意性较强,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很难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培养创造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融合不够充分

大多数高校开设有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课程或活动,但由于不够重视,在人才培养上缺少顶层制度设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发挥二者融合的优势。学生在完成相应课程后,对自己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帮助,不仅降低了参与热情,还对这些课程或活动效果产生了质疑。

三、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二者融合提升路径

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方式。将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二者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一是通过校院协同、部门协同等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贯彻落实到劳动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中。二是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强化内容设计的同时,制定符合学科特征、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方案。三是要重视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四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实习、实践中不断探索相关职业的发展情况,明晰职业发展前景,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构建融合体系

加快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融合体系,加快第一课堂建设,促进第二课堂发展,逐渐完善二者融合发展体系。一是加快教材建设,将劳动精神、劳动模范、劳动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中,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二是配备专业教师队伍,提升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同时发挥校友企业协同育人作用,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担任课程讲师,向学生讲述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悟劳动精神。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策划好“精品课程”“示范课程”,打造劳动实践翻转课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发挥劳动育人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举办劳动模范专题讲座、劳模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观念和职业规划意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短视频、海报等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积极营造弘扬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文化氛围。

(三)搭建实践平台

积极搭建职业劳动实践平台,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研究所等地进行参观、实习和考察。一是整合校内资源,以租赁、借用等形式开放实习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将劳动观念培养贯穿实习实践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研究所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协作单位名单,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的相关实习需求,帮助学生走进行业一线了解职业现状,体验工作的内容和强度,明确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丰富自身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

(四)完善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完善考核内容,打造动态调整评价机制。一是强化多元化评价。制定多元化的量化考评指标,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内容作为课程考评指标,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劳动获得感和参与感。二是强化过程性评价。在学科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大对学生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性考核,淡化结果导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三是优化个性化评价。在评价体系中优化个性化评价指标,通过相对的量化排名展现不同学生在群体中的对应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及时做好动态调整,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育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EB/

OL].(2021-06-25).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责编:勉 耘

作者简介:邵亢邑(1987— ),女,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资助工作;沈鑫(1986— ),男,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行为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德育实效性探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