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汶
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数字化已成为高教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高校教师队伍为研究主体,综述了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现状,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教师角色变革困境、教师数字能力困境、教师评价激励困境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高教师资数字化的成就与障碍,并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框架,从建立教师队伍政策保障、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优化教师队伍评价体系3个方面对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多方协同构建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机制。本文从教育数字化视角对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高校教师队伍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数字素养;突破路径
引言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型大国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数字化已成为高教改革的关键问题[1],不仅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还深刻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是数字化教学的简单执行者,更是高教信息化的推动与开拓者,因此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关于教育数字化目前尚没有一致的定义,从语义上讲,教育数字化由“教育”和“数字化”两部分组成,即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助力教育领域日臻完善。当前研究多从理论、挑战、进阶路径等角度探究教育数字化的转型现状与发展,对教育体系缺少更细致的区分;在数智化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以教育数字化视角探索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已是现代高教改革的重中之重,而现有对高校师资数字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的五个维度为基础,深入剖析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教师角色变革、数字能力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冲击与变革,在考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特殊性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教师队伍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现状
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必须超越现有常规专业能力的限制,重新构建适应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专业能力框架,才能更好地迎接数智化时代复杂多变的挑战。当前,高校在教师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果显著。
1.教师信息化素养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数字技能水平及应用程度均有大幅度提升。
2.教师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多媒体教具和数字化课件的普及促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纸质教材逐步向电子教材过渡,节约资源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3.教师教学方法的数字化创新,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以及远程实践的推广打破了教师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随着数字教育的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在数字化背景下呈现出多样的结构和特点,考虑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体系的特点以及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维度,高校师资队伍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教师角色变革困境
高等学校教师通常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在传统高等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课堂具备绝对掌控,引领学生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接受新型数字化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可能会带来困惑和不安,如何适应角色变革压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
随着高校教育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师生关系与人机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人机互动使得知识总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方式的影响下更易使用数字化工具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若教师不能保持学习则会被学生“反哺”,较之其他教育体系,高校教师的传统知识权威更易受到科技冲击。
2.部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仍然固步自封,或不愿学习新技能排斥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或对数字化运作逻辑与一贯教学设计之间的差异缺乏掌控,使得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如何从知识性教学转化为智慧型引导成为新要求下教师角色转型的必修课。
(二)教师数字能力困境
为满足数字化教育需求,高校招聘了一定量的新进教师和专职教育技术人员,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老龄教师队伍仍然占据着相当比重,教师队伍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高校教师队伍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数字化教育需求和应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数字教学工具存在同质性,不能完全适应学科要求。
高校在教师培训与数字化要求之间仍存在结构失衡[3]。
1.课程内容不够全面,目前高校在数字化课程培训方面缺乏理论支撑与完善的学习体系,在课程中着重介绍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前沿技术和趋势的讨论,课程内容重复度高。
2.缺乏实践环节,仅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实践环节的数字素养培育课程难以帮助教师真正掌握技能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3.需求与课程不匹配,受学科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能有特定的需求,但是课程内容却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年龄等差异,没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无法将知识与实际工作融洽结合。
(三)教师评价激励困境
教师的考核评价影响着职称评聘、岗位晋级、人才计划申报等各方各面,因此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大小通常影响着资源分配的导向。数字化应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缺少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内驱力。
当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仍不完善,虽已制定了培养方针,但多未在评价体系中体现,致使教师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现有教师评价体系中对数字素养的评价更侧重于数字化知识、应用结果等指标。
1.缺乏清晰的评价体系,导致结果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反映被测者的数字素养水平。
2.过于依赖传统的考核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缺乏多样性和客观性,更关注结果而忽视了教师参与和信息反馈等过程。
3.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应用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个人成长路径中,从而缺乏实质性意义。
二、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框架
教师角色认同危机、数字提升失衡、评价制度乏力等问题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在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这一重要成果[4],指出应从5个维度改善教师的数字素养,这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在数字化建设中应该解决的5个问题。
1.数字化意识,指教师对数字化技术变革趋势、机会和挑战的理解程度,理念是革新的第一步,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意识才能使教师充分应对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2.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指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所需的技能,包括教师对数字设备的熟悉程度、数字工具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等方面,是教师完成教学数字化的基础。
3.数字化应用,指教师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备课、教学、管理、评测等方面的能力,包含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数字化学业评价等多个方面,是教师利用数字素养实现教育转型的实践环节。
4.数字社会责任,面对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不乏有教师对学生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关注不够,不当言论、网课爆破、数据泄露等网络问题时有发生。教师应提高自我道德,承担伦理责任,保护网络安全,维护合作共享、正当健康、开放包容的数字教育环境。
5.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数智时代持续提升自我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因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数字化教育理论、技术和应用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三、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路径
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涵盖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系统性实现发展目标、转型路径、评价体系、完善机制等长期规划。依托高校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现状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框架,本文从3个方面展开路径探析。
(一)建立教师队伍政策保障
制度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保障,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可以为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确定清晰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规范数字化教育的各项工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和支持。数字化转型作为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以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企业为助力,以高校为主体”的协调机制。
1.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由国家统筹规划,地方协调落实,学校具体实施的责任机制,明确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提供培训采购等方面的财政支持,以优化数字化设施建设。
2.企业要提供前沿技术支持,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使教师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企业也可与高校建立数字化项目合作,通过奖励优秀数字化转型成果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优化数字技术,也可以加速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3.高校要因地制宜修订符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必要时成立数字化转型管理小组,负责规划、监督和评估数字化转型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计划的实施。
(二)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
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可以看出,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意识与能力才能使教师认识并理解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完成教师角色升级,重塑角色认同[5]。
1.提高数字意识。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将数字化讨论引入备课等日常环节,组织跨学科的头脑风暴活动,促进不同年龄教师的思想交流,树立师生同进步的教育理念。完善数字化软硬件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性和信心。培养教师数字化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数字化教育规划和决策中,增强教师对数字化工作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2.优化数字培训。开展教师培训,定期调研教师实际需求,考虑学科差异与教师层次确定培训难度和深度,个性化设计涵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展实操,打开技术黑箱使教师了解系统运行逻辑,引入真实案例和教学场景,促使教师掌握相关数字技术的内部逻辑,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教育数字化涉及到大量的在线交流和信息传递,应加强教师法治学习与师德师风教育,规范教师合法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的同时引导学生遵循网络伦理原则,创建文明平稳的教育环境。
(三)优化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高校应构建科学的数字素养考核体系,其评价不仅要有“绩”的要求,更要有“效”的考量,依托《教师数字素养》五大标准进行多维度评价。
1.通过多主体评价的模式、将二维平面评价转变为三维立体评估,对教师在备课、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展开全面评价[6]。
2.依托学科特点,对于不同学科和专业,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以反映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水平。
3.建立反馈机制,积极收集教师的教学资源、在线课堂活动、学生反馈等信息,借助大数据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教师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及时向教师提供数字化考核评价的结果,帮助教师动态改善。
4.合理运用考核结果,通过积分制等量化手段将考核结果运用于绩效考核、荣誉奖项、职称评定等过程中,设立发展导向评价,鼓励教师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中丰富“教”与“学”的维度,以数字化赋能“五育并举”。
结语
相较于其他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拥有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因而更加应该利用好开放资源提升学生教育环境,在数字技术不断冲击的数智化时代实现教育全过程的智能化变革。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框架,从建立教师队伍政策保障、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优化教师队伍评价体系3个方面塑造高校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协同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加速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人民日报. 2023-02-28.
[2]石艳,崔蓓.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55-66.
[3]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4]金波,郑永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07):97-102.
[5]闫闯,蔡志良.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的“数字化”困局及突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24-28.
[6]龙宝新,邱灿.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3(08):79-85.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