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思考

2024-07-05 10:55史燕群张晓彤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

史燕群 张晓彤

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美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不能一蹴而就。从“乡村美化”到“美丽乡村”再到“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的概念进一步深化拓展并被赋予时代内涵。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各地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中国乡村整体向着宜居、宜行、宜游、宜业的目标迈进。作为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以乡村振兴片区协同发展为引领,聚焦“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目标,连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和美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12

乡村是农耕经济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乡村建设,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目标,推动乡村实现共富共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行动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成为时代命题的必答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而以国家力量推动乡村建设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乡村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萌芽起步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初步探索阶段,进入21世纪至201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深入推进阶段。[1]聚焦“乡村美”的目标定位,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广大乡村逐步实现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的跃升,“乡村美”的内涵随之实现了“乡村美化-美丽乡村-和美乡村”的迭代升级。

乡村美化立足于村容村貌整洁和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针对乡村外围环境和景观风貌进行了优化提升。在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不同阶段的助推下,乡村美化呈现出范围广、投入多、影响大的特点,因而一些学者称之为“乡村美化运动”。[2]随着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批“干净、整洁、有秩序”的村庄相继出现。但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存在将乡村美化简单地理解为打扫卫生、做好清洁或通过刷白、墙绘等方法装饰建筑立面及直接将城市景观套用于乡村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但众所周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乡村。因而,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后,“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逐步被深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并进行试点。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为抓手,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比较于“乡村美化”,“美丽乡村”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观,内涵更为深刻,不同学者多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论述。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景庆虹等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它既要强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凸显“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实现乡村经济、文明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3]从人文关怀角度看,杨雨佳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内容必须围绕着为乡村生活着的民众服务,既要为其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亦要让其有谋生和实现富裕的产业和手段,还要有便利的生活设施。[4]从内容体系上看,柳兰芳认为美丽乡村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生态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文环境美、布局规划美和体制机制完善美。[5]从问题导向看,肖铁桥等针对农村在产业、人文、环境、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美丽乡村应重点致力于解决乡村“四不美”的问题,从而实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建设成果”的目标。[6]

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前期乡村美化的基本内容,呈现出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生态、乡村产业、乡土文化等多要素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回应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予乡村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对中国式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美乡村发轫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耦合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一是和美乡村建设立足于大国小农国情,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和美乡村建设锚定城乡融合发展目标,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和美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和美乡村建设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为基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和美乡村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和合”文化,强调乡村建设不是整齐划一的形式美,而是“和而不同”的“和合”之美,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践行。

至此,“美丽乡村”的概念进一步升华。有学者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7]

和美乡村蕴含着生态和谐、生产和合、生活和乐、组织有力的基本要义[8],强调了乡村社会中各类关系的和谐稳定,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拓展了美丽乡村的内涵,是乡村发展实现“美丽蜕变”的关键环节。

二、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断,将三农的“强美富”与中国的“强美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9]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市优先政策,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此之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完善,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档升级,反观农村,仍存在规划建设无序、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功能紊乱、公共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仍存在垃圾围村、污水横流、民俗旅游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足、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10]。乡村发展距离“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还有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建设繁华的城市,而且还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和美乡村建设着力于从“优化村庄规划、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助推农业强国目标实现。

●建设和美乡村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体现在尊重农民意愿、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和美乡村坚持“村为人建、业为人兴、景为人塑、治为人和”,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这一理念,在“建什么、怎么建、怎么治、怎么管”等方面引导农民全程参与,诠释了“发展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它所遵循的“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价值宗旨,则是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践行。

●建设和美乡村是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作为乡村发展的新愿景,和美乡村强调以“和”为贵、因“和”而美,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有助于引导村民践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仁爱孝悌”的伦理观,营造“谦和好礼”的乡风民风。目前,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生活仍存在短板,农民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美乡村建设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环境提升与文化铸魂齐头并进,有助于促进农民实现全面发展。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美丽乡村”再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深入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规划,乡村地区普遍面临村庄规模小、布局散、用地粗放等问题,“空心村”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和共治观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三是缺乏资金支持和特色产业支撑,当前乡村建设所需资金大多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这种依靠外力“输血”式的发展难以为继,乡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不强,缺少特色产业支撑等问题使乡村建设动力不足。

三、连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苏州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苏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2023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8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9[11],远低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的比值[12]。当前,苏州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为鼓舞,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使命,注重彰显乡村原生态乡土特点,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将“和美”文化传统融入千村万落,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力争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示范区

聚焦“打造乡村治理示范区”目标,苏州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资源力量由散到聚、多元共治由弱到强。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干群共建乡村模式。建立健全片区大党委和区域联席制度,对跨县域、跨镇域、跨村域的协同片区,由市、区(县)领导、镇领导包片联系。同时,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村民主体意识,构建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引导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常熟市汪桥村创新推出文明有“礼”积分管理模式,通过文明有礼小程序组织开展月度考评,提升村民自主管理水平,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热情。二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增添和美乡村建设新动力。整合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基层服务资源,坚持需求导向,组建苏州园艺科技志愿服务队等,开展系列助农活动,形成跨行政区域的社会治理“叠加效应”。充分发挥乡贤回报桑梓的积极性,探索实施“党建+乡贤助力”发展模式,引导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常熟市以“乡情、乡愁、乡治、乡风”为纽带,出台《关于乡贤助力“千村美居”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广“乡贤+”模式,搭建乡贤特长“惠乡”平台,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爱心企业家、民间工匠、返乡能人等群体成立乡贤议事会,为乡村建设和管理献计献策。三是深化智慧农村建设,赋能乡村治理取得实效。按照智慧农业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要求,苏州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等落地试用。依托《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行动方案》,把和美乡村建设与智慧乡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培育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治理精准有效、乡村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村。通过推进城乡“数字融合”,实施乡村数字治理提档升级等行动,推动农业信息化覆盖率不断提升,进一步实现乡村治理精准化。目前,苏州拥有1个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张家港),5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数量居全省首位。

●以规划为先导,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样板区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坚持通盘谋划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是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加快市内板块协同发展。立足各地独特优势,苏州提出全域一体化的战略决策,相继出台《太仓-昆山-常熟协同区生态循环农业暨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阳澄湖地区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规划》等文件,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组团联动、辐射带动,打造全域一体化发展样板。昆山市综合考虑111个行政村的基础条件、目标定位,构建“3+5”跨县域(澄湖片区、太昆常片区、阳澄湖片区)与跨镇域(澄淀片区、昆韵蟹肥片区、滨江野趣片区、吴淞农创片区、稻菽丰稔片区)结合的片区规划格局,以“成立一个指挥部、编制一本规划、制定一份实施意见、建立一个项目库、开展一系列活动”五个“一”保障措施,实现资源整合高效联动。二是片区化谋划村庄规划,推进乡村格局优化提升。发挥城乡一体优势,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历史文化资源等因素,将全域行政村整体设计、一体推进,打造“让城市更向往”乡村振兴名片,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典范。学习浙江“千万工程”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逐乡逐镇成片推进乡村建设的经验,苏州启动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50个,覆盖全市901个行政村,形成了全域规划、梯次建设、重点推进的格局,推动乡村振兴由点上开花向多村抱团、镇村联动、全域示范的片区化转变。三是借鉴浙江“未来乡村”理念,提前布局“未来乡村”。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将乡村组团发展与未来乡村结合起来,聚焦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目标,提前布局一批呈现未来元素、彰显鱼米之乡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以科技为引擎,构建产业发展先导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美乡村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科技创新则是重要推动力。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苏州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运用,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农业科技研究成果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培育、壮大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84家。同时,根据市级农业科技发展计划,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园区组织园内企业进行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此外,进一步整合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破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二是以产业升级支撑产业发展。聚焦“水八仙”“稻米”等传统产业,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农业农村农民融合提升工程、龙头企业扶持工程和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工程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鸡头米品牌建设,吴中区从芡实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牌形象塑造入手,开展基地标准化种植,统一产品标识,打造吴中鸡头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与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鸡头米品种优化改良与提纯复壮,让地标品牌发扬光大。三是以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围绕调优结构活一产、巩固提升联二产、多元发展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融特色农业、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

●以生态为基底,构建宜人宜居功能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发展的天然优势和宝贵财富。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是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一是深度进行环境整治,推进乡村风貌焕然一新。苏州一以贯之全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人居办+第三方”飞行检查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查暗访,全域推广“红黑榜”等制度,建立问题清单,落实“通报-整改-反馈”闭环机制。2019年,昆山在全省率先出台《昆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考核办法(试行)》,通过“两随机三结合一公开”的方式,对所有自然村进行定期检查。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对自然村、行政村、区镇进行“红黑榜”公示。考核得分排名结果纳入区镇年度目标考核,并与村干部年终百分制考核报酬直接挂钩。该考核机制被成功纳入国家行动方案,在全国推广。二是擦亮都市田园底色,推动乡村建设提质扩面。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统领,打通“农口”和“建设口”的联结通道,整合现有乡村建设项目,以自然村为单位,构建由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三类建设标准组成的乡村建设体系。全市累计建成4100个特色康居乡村、85个特色康居示范区,规划发展类村庄基本实现特色康居乡村建设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依托各地生态优势和自然村特色风貌,以“百村共兴”行动为抓手,打造了“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等多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带,绘就出一幅“村村有亮点,家家有美景”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三是深挖片区资源禀赋,错位打造特色水乡生态。按照“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3]要求,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特点,苏州在全域范围内进行农耕文化遗存梳理,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古镇古村保护与特色田园乡村联动建设。出台《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国内首部将古镇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地方性立法),串联活化古镇、古村遗产资源,修缮利用好镇村内荻溪仓、祝甸砖窑文化馆、浒关蚕种场办公楼等一大批历史建筑,满足现代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和现代生活的高品质体验。

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在规划推进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当前,苏州将对标浙江“千万工程”,继续推进实施《苏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保供提升、产业振兴、美村提质、乡村善治、数智乡村、共富乡村六大行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区域协同、连片发展、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促进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走向“集聚协同”,实现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

参考文献

[1]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N].经济日报,2023-07-17.

[2]张熙,杨冬江.从“乡村美化”到“和美乡村”——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内涵变化、建设路径及价值探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3,(03).

[3]景庆虹,孙燕丽,刘静.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1).

[4]杨雨佳.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与内容——以榆林乡村建设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7,(03).

[5]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09).

[6]肖铁桥,陈晓华.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路径——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02).

[7]张宇伯,王丹.乡村振兴视野下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

[8]郑银平,刘淑兰.优秀农耕文化赋能和美乡村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

[9]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

[10]郭伊均,王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破解[N].光明日报, 2020-07-04.

[11]2023年苏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回升[EB/OL].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iangsu.gov.

cn/art/2024/2/6/art_84324_

11153020.html,2024-02-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02-29)[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2024-02-29.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作者简介

史燕群,中共昆山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张晓彤,中共昆山市委党校教研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地域经济。

责任编辑 谷金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