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研究

2024-07-05 10:55费衍慧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

摘要: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直接关乎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感召力、组织凝聚力,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环节。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但该选拔培养工作体系仍需完善,各方面机制仍需健全。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导向,构建全方位的选拔培养工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6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07

严格发展党员的质量标准,是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为了确保党员质量,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员发展规范要求,在党员发展流程和数量上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控制,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显著提升。由于党组织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即使在入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不减反增,展现出强烈的入党意愿和政治追求。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不仅关乎党员队伍的质量,而且直接关乎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感召力、组织凝聚力,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环节。因此,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组织路线,切实提升高校党的建设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举措。

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原则的领导机制

在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原则。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二章“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中第七条、第八条的有关规定,在“党组织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当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了解基本情况”,随后“在入党申请人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应当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产生人选,由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在此指导下,各高校制定了有关实施细则,将高校积极分子推优的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在基层团支部,而党组织则跟踪指导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定期的党委会议,研究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和指导方针,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监督机制,确保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规范开展。

●多元化规范化的严格选拔机制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不仅“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熟”[1],而且更“是发展党员的源头性工作”[2],是确保积极分子队伍质量的关键。根据广大高校的工作实际,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的流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个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党组织考察谈话;经所在基层团支部全面考察确定候选资格;团支部举行推优入党评议会;上级团组织(学院团总支或团委)考察审核相关材料并公示;党支部确定最终要接收的入党积极分子。这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工作的一个完整的流程。为了保证这个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把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吸纳到党组织内,广大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探索施行个人申请、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多元化选拔方式,以全面评估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和综合素质。在选拔过程中,重视和强化选拔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每一步骤都公开透明,接受党内外监督。同时,选拔标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组织能力、群众基础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切实把政治标准的考察落准落实,以确保选拔出真正符合党员标准的积极分子。

●组织化系统化的多样培养机制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旨在全面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对于保证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和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二条第六款,党的基层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二章“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中第九条规定,在确定完入党积极分子后,“党组织应当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按照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应至少每个季度写一份思想汇报,培养联系人每个季度在审阅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的基础上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谈话并形成书面考察意见,并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理解,广大高校通过党校培训、专题讲座、学习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从而加强他们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科学化综合化的全面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机制是评价和监督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培养质量、提升积极分子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要求,高校在考核评价入党积极分子时,不仅要关注其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还要注重辩证综合考察,从其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群众基础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中作出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这种全面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后续党员发展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在实际操作中,高校通常会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程序,确保考核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一方面,通过定期的思想汇报、组织谈话、民主评议等方式,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动态和表现情况;另一方面,结合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成果、群众评价等多方面信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考核结果不仅是评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确定入党发展对象的关键环节。对于考核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高校党组织会给予进一步激励,鼓励其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党组织会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查找原因并改进提高。

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选拔培养工作体系仍需完善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是包含从选拔、培养到考察的连贯流程,是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体系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体系,从而导致责任认定不清、工作落实不到位以及工作效率较低等现实问题。

一是选拔培养缺乏连贯性。首先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在选拔阶段所获得的信息未能有效传递到培养阶段,导致后期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例如,选拔阶段对积极分子特长、需求等信息的识别鉴定,未能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得到有针对性的体现,使得培养工作成为一种通用化流程,而忽视了个性化培养发展的路径选择。另外,培养过程中缺少对积极分子表现的持续评估和反馈,使得培养工作缺乏动态调整的依据,难以适应积极分子个人成长的变化,也难以及时纠正培养方向上的偏差。有的培养计划缺乏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设计,导致积极分子培养的不同阶段缺乏衔接。这种不连续性使得积极分子难以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系统的成长轨迹。

二是相关部门协同不足。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的过程涉及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多个部门,如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政教研部等,而这些部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团委则侧重于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而思政教研部则专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工作需要这些部门有效协同,才能有效提高选拔培养的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协作往往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考察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选拔科学性尚需提升

一是选拔比例的确定不够严谨。首先,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科学研判基础。依据《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年度推优比例通常不超过团员总数的20%。在这一规定下,大部分高校会采取简单依据过往年度名额来确立选拔比例的方式,包括按党组织发展计划名额倒推、平均分配或按支部成员比例分配等做法,这些做法虽各有依据,但主观性比较大,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当下实际情况。其次,面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变化,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缺乏及时调整的机制。例如,有的高校在新生入学后的首个学期即用尽年度名额,这种选拔往往基于初期人际关系的判断,而可能导致缺乏全面评价的科学判断,进而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再次,选拔比例的确定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师生对比例的设定了解不足,可能引发误解和争议。

二是选拔标准的确立不够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时过分侧重于学术成绩或社交活动参与度,却忽视了对学生政治立场和思想认知的考察。这种选拔标准的偏差,导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作为未来党员应当具备的首要的政治素养,没有得到重视。同时,选拔评价体系缺乏明确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选拔过程容易受到个人喜好、关系亲疏等非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真正具备优秀党员潜质的学生被忽视。此外,大部分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机制往往更侧重于某一特定时间点的表现,却忽视了对学生长期表现和发展趋势的考察,导致那些后期表现更优秀的学生无法得到及时认可和培养。

●考察管理机制尚需健全

一是考察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需要提升。高校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时,现行的做法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情况。例如:只看参加党课的次数和提交思想汇报的频率等,却缺乏对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实际行动等方面的深入考察。而积极分子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党的忠诚度以及团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等情况,往往难以量化评估。对这些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完善考察方式,作出全面评估。

二是考察结果的合理化制度化应用不足。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因此,考察结果应当作为调整培养计划、提供个性化指导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应用考察结果时存在滞后性,反馈不够及时或不够具体,难以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进行有效指导,导致考察工作的实际效果受限。此外,由于一些高校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考察工作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考察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培养机制尚需完善

一是培养计划和方式单一陈旧。一些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简单停留于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忽视对积极分子创新能力、辩证思维、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相脱节。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主要依靠理论教育课堂教学来实施培养,实践环节的教育方式单一,通常只是简单的外出参观活动,缺乏深度的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这种简单的培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热情。

二是培养的个性化考虑不足,评估及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背景、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但一些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视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中缺乏对培养效果的定期评估和及时反馈,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渠道,不能及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养计划,导致培养工作难以形成闭环,培养质量不高。

三、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的优化途径

●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导向

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导向,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加强党团之间的联系,促进党团共建,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确保团建工作与党建工作在理念和目标上保持协调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健全党团联合工作机制,如定期召开党团联席会议、沟通会议,深化议事协调,党委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团的工作问题,共同规划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计划,建立共同评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目标协同,为团组织积极开展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团组织要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式,为积极分子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团建活动要始终坚持以党建目标为引领,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特别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并通过实际表现检验和鉴定他们的政治觉悟水平。同时,团组织还应及时向党组织反馈积极分子培养情况,让党组织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和需求,更好地落实培养计划和目标。

●构建全方位的选拔培养工作体系

解决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培养工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选拔培养体系,实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与制度建设,提升选拔培养的专业效率。加强党对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统筹协调各部门,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统一规划和协调顺畅。制定完善的选拔培养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制度执行的约束和规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对参与选拔培养工作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是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选拔培养的动态优化。整合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政教研部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共享,从而确保选拔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到培养阶段,为制定和开展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提供基础保证。同时,高校需要为入党积极分子设计包含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的阶段性培养方案,确保不同培养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成长轨迹。建立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做到定期评估和反馈,并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

精准选拔和系统培养具有政治素养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机制。

一是科学确定选拔比例。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选拔比例确定机制,结合学生的政治认识、社会背景、发展潜力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激励。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意愿和社会形势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选拔比例。同时,注重增强选拔比例确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决策,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二是优化选拔标准。制定全面的科学选拔标准,不仅考虑学术成绩和社交活动参与度,更要重视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深度和政治敏感性。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指标,诸如“推优学分制”[1],确保选拔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引入长期表现和发展趋势的考察,为后期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选拔培养机会。

三是健全考察管理机制。采用科学和全面的考察方法,深入评估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认识、道德品质和实际行动。通过定期和连续地考察,确保考察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实行“‘四考体制,即考查、考试、考核和考验同时进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4],及时反馈考察结果,并据此调整培养计划,“对于未达到要求或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限期整改,对于不能、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给党组织‘抹黑的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劝退或除名”[5]。

基金项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3 年校内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分子选拔和培养工作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绪霞,齐越.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团组织推优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2).

[2]吴泰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机制探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6).

[3]王雁.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李娟.新时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08).

[5]张亭亭.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管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

作者简介

费衍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责任编辑 张忠义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
高等院校校园安全稳定创新工作机制研究
论解决检察机关“案多人少”矛盾的工作机制:以绿色司法理念的应用为中心
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全力育“心”,全“心”育人:以心理健康教育助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