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智彩 贾真 朱鹏 严雪瑜 许尤厚
[摘 要]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现代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文章结合当前水产行业发展需求,全面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生物饵料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提出改革思路,以期探索出匹配我国水产行业发展需求的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新模式,同时为其他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饵料培养;新农科;新型水产人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055-04
一、新农科建设背景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1]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新农科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同年,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先后召开。“安吉共识”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2]。“北大仓行动”提出了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专业优化攻坚行动、课程改革创新行动、实践基地建设行动、优质师资培育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开放合作深化行动八大举措[3]。“北京指南”进一步提出,要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全面展开新农科建设[4]。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根据具体的学科特点,合理制订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安排和任务的过程。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改变,技术理念不断更新,这对涉农学科相关课程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生物饵料培养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现代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现代水产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一)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进步,产业需求发生改变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一二三产业融合、规模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成为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方向;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一系列现代发展理念和战略接连提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迅猛发展;与大健康、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深[5];“深蓝1号”、“耕海1号”、海洋牧场等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动力。但在设施装备更新迭代、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养殖空间缩小、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多发等问题,急需科技创新赋能,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需要立足产业前沿,紧跟发展潮流,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高级思维能力。
(二)新农科建设对新型水产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农科建设的本质是一次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正是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新农科提出要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6]。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跟不上时代步伐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目标是这门课程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指导思想。生物饵料培养课程以往的目标多偏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缺少知农爱农教育,对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二)课程内容与现代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北部湾大学生物饵料培养课程近年来一直选用由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主编的《生物饵料培养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内容框架清晰、知识体系庞大,基本可以满足传统水产养殖技术教学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水产养殖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进步。相比之下,生物饵料培养课程以往在新变革、新理念、新战略、新技术、新环境和新挑战等方面的内容缺失或不足,缺乏对产业需求的关注,缺乏与相关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7]。以往的课程内容可能会使学生知识面偏窄,眼界和思维落后于时代发展,技术体系不健全。
(三)“三农”情怀不足,学生缺乏在“三农”领域干事创业的信心
水产养殖学专业有部分学生表示,将来找工作不想从事水产养殖一线技术岗位,认为水产养殖行业技术门槛低,收入不高,工作艰苦,难有高端新技术应用,难有发展前途。且在生物饵料培养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结合不紧密,容易使学生对“三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服务“三农”的意愿不强,“三农”情怀不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四)育人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
教师手中的育人资源决定着其所讲授课程的育人能力,而任课教师往往育人资源不足。生物饵料培养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如果相关实践育人资源不足,学生将不能很好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可能会使其实践和应用能力不足。此外,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多采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以教师讲解教材或PPT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有益,但只是起到了单向传递知识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缺乏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不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养成
“理论考试+平时成绩” 的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容易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凡事都寻求标准答案,平时只注重重点知识和易考、常考知识点的学习,忽视不常考的知识点,或者只是期末突击学习,不主动探究问题,不深入思考,知识无法活学活用,从而使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四、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产业需求导向的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思路,并总结了五条实施路径。
(一)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来调整课程目标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北部湾大学根据本校“以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强区战略为使命,建成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并结合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将生物饵料培养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知农爱农,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新型水产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内容
现代水产养殖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主流。生物饵料是大部分水产养殖动物苗种期及幼体成长期不可或缺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北部湾大多数生物饵料生产企业及水产育苗场生产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技术方法与我国生物饵料生产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水产养殖业也整体上面临着水环境恶化、生物饵料利用率低、病害多发等问题,现有的生物饵料培养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因此,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市场和行业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中,反向调整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构建起包含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比如增加如何改进生产工艺、控制饵料质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物饵料如何匹配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要求等内容。
(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干事创业信心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是可以开展课堂主题研讨,通过学习领悟现代发展理念、国家地区重大战略和“三农”大政方针,厚植学生“三农”情怀,提升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素养。其具体做法是每一讲可以分别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大国“三农”、向海经济等主题中的一个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然后各小组委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和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深刻领会水产养殖产业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只要是人才就大有可为。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就业创业教育,从企业需求和市场前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未来水产养殖产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光明前景和重要地位,使学生消除对水产养殖产业的固有偏见,从而找准定位,坚定信心,最终找准学习方向,进行有目的、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设计方案,以及申报专利和探索成果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四)整合优势育人资源,结合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
针对任课教师育人资源不足的难题,一是充分挖掘凝练任课教师自身学术特色、研究方法和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从而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使教学贴近学科进展与产业发展要求;二是与水产企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实践教学基地等联系机制,通过“企业问题引入—师生提出解决方案—反馈企业”的方式,与企业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把地区优质水产养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行业特色转化为课程特色。以北部湾大学为例,可以聚焦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金鲳鱼等北部湾特色养殖品种在育苗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培养关键技术难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使学生能够综合、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例如在超星学习通上建课,构建丰富的、有利于自学的教学资源体系,教师搜集并上传相关科研成果、研究方法、学术思想、行业动态、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生产基地、生产设施设备、生产过程、技术难题、企业需求、产业需求、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等的图片、视频或文档等,以及针对特定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授课PPT、案例学习资源、课程测试题库等优质内容。每次授课提前一周在线上发布课程公告,布置在线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反馈疑难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了解产业并掌握其核心知识。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点针对线上课程中的疑难问题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构建全方位课程考核评价新模式,优化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人才评价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单纯的“理论考试+平时成绩”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养成。通过创新“线上积分+线下积分+期末理论考试+X(期末实践考核)”的“3+X”考核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线上积分主要根据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的参与度、完成度、完成质量等来评定;线下积分主要由出勤、课堂讨论参与度和回答问题情况组成;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仍旧按照传统的闭卷考试进行评分,以巩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X主要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可以从生产方案、技术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案例分析情况或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中任选一种作为考核依据。通过“3+X”考核评价模式,可以更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五条实施路径:一是结合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定位来调整课程目标,培养知农爱农为农,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水产人才;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市场和行业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中,反向调整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构建起包含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三是在授课过程中,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干事创业信心;四是整合优势育人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五是创新全方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目标是全方位提升生物饵料培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为我国水产养殖现代化、向海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909/t20190906_398023.html.
[2]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 《中国教育报》.“北大仓行动”:掀起高等农林教育新变革[EB/OL].(2019-09-23)[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9/t20190923_400289.html.
[4] 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EB/OL].(2019-12-05)[2023-10-20].http://www.sohu.com/a/358524582_243614.
[5] 王春琳,屠春飞.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学科一流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1):13-17.
[6] 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等.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22-11-28)[2023-10-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12/t20221207_1023667.html.
[7] 郑波,王鑫.产业化背景下生物饵料培养学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334-33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