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科研互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07-05 20:22彭红霞胡传跃李晶刘鑫
大学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创新能力大学生

彭红霞 胡传跃 李晶 刘鑫

[摘 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材料化学专业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教学—科研互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体化、三阶段”新型育人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不断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序的培养和提升。新型育人模式符合创新应用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学—科研互促;大学生;创新能力;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125-04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翼”,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优势从科研领域转化到教学领域,可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透彻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毕业生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材料化学专业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探索并构建一种新型科研育人模式,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地方高校通过教学—科研互促提升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高校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视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中逐渐觉醒的,1999 年高校扩招后大部分高校认识到科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我国以清华大学为先导,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一举措为我国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开辟了新路径[2-3]。同时,也反映了关于科研与教学互促方面的研究存在研究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当下,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自然融合程度仍然较低,教师仍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鲜有把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4];在此教育理念下,学生难免会产生只求分数过线、顺利完成学业的落后思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在学校政策层面,尽管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教学工作的重点,但部分地方高校仍缺乏可供学生开展的学术活动,特别是缺乏开展创新性科研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实验设备、材料、场所及科研指导等要素,科研平台资源有限客观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5]。部分地方高校对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鼓励政策不到位,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没有把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的学习考核范围;还有部分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流于文字,未能落实到行动中[6]。

在教学过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层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配备一支素质高、科研创新意识强的教师队伍;很显然,组建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然而,部分地方高校仍存在教师一味地传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未能把新的科研成果与科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7]。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教学内容未能与学科发展方向、行业发展动向相结合。并且由于知识更新相对较快,高校教师工作事务也随之增多,对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时间不足,这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时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另外,仍有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意识,只注重教学任务和自身科研项目的完成,忽视了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求实创新的科研训练;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制定相应的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容易导致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法实现[8]。

在学生的学习层面,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探究精神欠缺的现象。部分学生开展的科研活动只是简单地对传统方法的重复使用,采用单一的方法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缺乏创新精神;一些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开展自主研究或加入教师科研项目队伍的动机不同,有的是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有的则是为了增加考研、就业的优势,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只是盲目地跟随参加科研活动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尚不具备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的意识[9-10]。

综上,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现象:育人模式过于传统,没有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实践中;科研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部分大学生主动参加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学术交流的次数有限;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现有技能的重复上,严重缺乏自主创新实践。

故此,课题组探索并构建“一体化、三阶段”的新型育人模式,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求实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基于教学—科研互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体化,三阶段”新型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

新型育人模式的实施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具体实施流程(见图1)如下。

(一)基础训练阶段

从大一年级开始,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时,将涉及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前沿研究方法和科研成果设为教学案例,植入课堂教学,同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学—科研—思政”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抽象理论知识,吸引学生加入科研兴趣小组或教师的科研团队。

学生加入科研兴趣小组或教师的科研团队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课外知识储备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组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科研小组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主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帮扶下,逐渐融入课题、进入角色,这样能起到比较好的知识传承、能力训练作用。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可根据个人特长与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题。对于低年级新生,进入项目组后以基础能力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其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每个月查阅文献不少于3篇,并撰写文献阅读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组的研究计划与目标,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掌握常用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操作流程,熟悉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能力提升阶段

学生经历大一时期的知识与能力的初步储备后,进入大学二、三年级这一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机会增多,项目组的学生在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申报各类学科竞赛项目。能力提升阶段是学生大学四年中的关键阶段,此时的学生和教师需要通力协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完成既定的计划。

1.理论知识方面

学生在参加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时,除了要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还需接触一些高阶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此时,指导教师根据不同课题的需要,传授学生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的使用,以辅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

2.实践动手能力方面

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实验设计方案、具体的实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到服务与指导的作用,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配制实验试剂、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完成之后撰写研究总结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可培养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科研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育人过程,教师需要发挥指导、组织和协调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则可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获得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项目实施为驱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消除对科研的陌生感和敬畏感,让学生逐渐步入科研与学习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三)强化阶段

大四年级是学生能力强化阶段。在此阶段,课题组教师主要在成果申报、升学辅导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予以支持。

1.成果申报

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教师仍须强化训练其科研业务能力,帮助其将前期的成果落实在纸面和行动上来。教师在思路、结构层次、内容安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赛作品、论文或专利。

2.升学辅导

针对有继续深造意愿并积极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教师在报考学校、复习计划、课程知识等方面对其给予辅导,帮助其在复习考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提高其复习效率与录取率。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每一位本科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对四年学业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提炼。在经历了前期科研项目的历练之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采用前期参与的相关研究课题,教师只需在论文的流畅性、结构安排、逻辑关系上给予学生指导即可。

三、效果与启示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项目驱动、科研育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例如,课题组在近五年的新育人模式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作品竞赛6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40余项;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立项20余项;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辅导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累计被录取学生人数达20余人(其中,被985院校录取6人,被211院校录取8人)。指导80余名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其中30余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率达到了37.5%。实践表明,教学—科研互促的“一体化、三阶段”育人模式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虽然新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以上诸多成果,但目前仍存在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少、科研课题思路窄、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如果不能加强青年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加课题来源,将会导致科研育人项目实施在源头上出现“断供”的尴尬局面,使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难以有较好的延续。

四、结语

课题组通过建立基于教学—科研互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体化、三阶段”育人模式,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抽象的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用课程理论知识指导科研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只要在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将有力地推动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志恒,郑华.“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在地方医学院校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114-115.

[2] 邹纯才,鄢海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6):101-104.

[3] 赵临龙.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误区与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44-45.

[4] 王强,姜莉,李雯,等.“以本为本”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9(2):68-69.

[5] 苟延杰.地方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探究:构建“一心·两点·三线·四面”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31-36.

[6] 魏福安,李戬,王金辉.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63-264.

[7] 田宝强,宋云波.高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89-190.

[8] 陈文文.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149-156.

[9] 何涌,陈梦颖,王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9):1-3.

[10] 唐贤秋.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N].广西日报,2020-10-22(10).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