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方法

2024-07-02 15:23朱文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课堂建构

朱文雅

课堂讨论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从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信息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所学,锻炼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这一理论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发展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是如何发生、问题如何解决、意义如何建构等问题。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方法,并以此来指导课堂讨论的过程。

一、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不充分

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前,经常会布置学生回家针对讨论主体预习,包括熟悉讨论内容、搜集相关资料等。根据访谈,学生对于预习环节可有可无,部分同学仅仅是对讨论内容有个大致地了解,部分同学对研讨内容定位不准,导致找到的资料与讨论主题关联性不大,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率。

2.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时,表面上如火如荼,所有同学都在积极参与。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课堂讨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有的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思考,每一位同学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合作,梳理讨论内容,得出讨论结果;而有的小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经常在位置上浑水摸鱼,只听不说;甚至讨论话题与教师的议题背道而驰,造成了学生参与不平衡的状态。

3.学生出现畏难心理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堂讨论就是需要学生各自发表意见、看法,进行思维的碰撞。可是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生会出现畏惧的心理,听到别人的观点,不敢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畏难心理,选择被动接受。

(二)教师方面

1.理念滞后,形式单一

经过多次听课研讨,本人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只是在公开课上为自己课堂增色的方式。即便是在日常课堂中采用了课堂讨论,形式上十分单一,通常以同桌或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开展方式较为单调。在教师内心深处,课堂讨论只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方式,更多教师喜欢快速地传授知识,解决作业问题,这更像是“填鸭式教学”。

2.讨论规则不明

“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教师是课堂讨论的领航者,导致课堂讨论失败的诱因之一便是教师在讨论之前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讨论目标不明确,学生对于讨论的内容一知半解,经常会出现偏离议题的情况;第二点,讨论时间把握不明确,学生还在侃侃而谈,教师却因为时间原因打断学生的思维。

3.评价忽视讨论过程

研讨的过程是学生思想与灵魂碰撞,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有效发展的过程,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以及课堂时间不足等原因,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方面,仅关注了研讨结果,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熟视无睹。

二、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发挥的作用

(一)教师方面

1.有利于提升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课堂应变能力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应变能力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应变。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是复杂的、多变的,是真正将讨论交由学生完成的过程,并由学生自主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感知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更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细致观察,敏锐捕捉学生的一言一行,从他们的举动中判断出学生课堂讨论时的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相应措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

(二)学生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课堂讨论这一组织形式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信息,独立思考,在小组内各抒己见,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辩论,短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课堂讨论可谓掌握语文课程这一“工具性”的良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课堂讨论是学生各种信息互相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进行辩驳,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有效地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极为重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通过他人的帮助、协作,参与讨论过程,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倾听他人建议,加强了合作意识。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方法

(一)教师方面

1.正确处理师生角色

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在讨论前期,每位成员都应成为分享者,发表不同的观点。讨论中后期,学生将成为支持者和挑战者,当学生集思广益之后,将会出现不同的“派别”,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结论。另外,为了避免在课堂讨论中出现激烈的分歧、争吵,每位同学都应成为调解员,及时化解双方冲突,保证课堂讨论有序进行。

而教师则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作为组织课堂讨论的专业人员,负责讨论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讨论目标及内容,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讨论氛围,明确讨论规则等,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讨论,确保高效性。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进程无法推进的情况下,教师要适度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2.构建和谐的讨论环境

如何构建和谐的讨论氛围至关重要,本人将从三点分别阐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有序的讨论规则、提供信息资源。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讨论的根本。《学记》记载:“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教育学家就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师在课堂讨论时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所有人都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合作讨论。

(2)在课堂讨论前要制定有序的讨论规则。组织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群体,在其合作中都可能在群体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讨论规则对学生的讨论起着约束、引导的作用。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讨论时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有些同学占据着发言的“霸权”,而剩下的同学缺乏参与感;有些小组讨论慷慨激昂,声音过大,影响到其他小组的正常秩序;有的同学在聆听时,经常打断别人,甚至嘲笑反驳,导致发言者匆匆结束。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制定以下基本规则。

首先,小组内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主持人要明确讨论内容,安排讨论流程,组织发言等;记录员需记录每位组员的意见、主要内容以及最终结论;汇报人需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监督员需提醒每一位同学参与,遇到矛盾及时调解。

其次,讨论过程需遵守礼仪。发言时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表达流畅,言简意赅,注意发言时长;倾听时,眼神注视发言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不要窃窃私语,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对于害羞的同学应积极鼓励,提出疑问或反对意见时,情绪不要过激,保持平和的态度。

最后,关注讨论内容及目标。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讨论的内容,要关注文本信息,不要偏离主题;利用文本信息来支撑你的观点,不要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运用“我的观点/意见是……”来发表观点;对观点进行支持或反对时请分别运用“我同意……”“我不同意……”的句式来回答。

(3)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能确保学生顺利展开课堂讨论,主动探索,最终完成意义建构,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是多媒体资料、课外书、教学资料等。比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时,讨论梁启超先生在百年前的强国梦是否已实现,教师可以提供中国百年时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以文字、新闻、视频等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3.创设符合教学条件的讨论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境中才能去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里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给予新知识相应的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利用“情境”,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讨论情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视听情境、活动情境。

4.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

语文课堂讨论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进行讨论时,任课教师不能置身事外,放手学生任意去讨论。而要认真观察,及时引导,全面监控。教师引导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

首先是引导讨论节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般讨论时长在5分钟左右,提醒进程较慢的小组,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且引导进程较快的小组进行深度思考,避免冷场。其次,要引导学生专注讨论内容。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关注讨论过程,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对积极讨论的小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冷场的小组予以指导,引导成员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对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适当提醒,发挥“掌舵者”的作用。

(二)学生方面

1.充分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成功的课堂讨论,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很大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肯定了预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学生通过预习获得知识与感悟,当在研讨中发现自己的见解与研讨结果一致时,可以获得成就感;如果自己的见解与结果不一致,学生就会反复思考。

虽然预习工作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但是教师也需要不定时检查反馈,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学会协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某一观点、理论、假说,进行智慧共享时,难免会出现分歧。首先就需要自我协商,看看到底是哪一方更为正确;其次进行组内协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当前讨论出现的问题、观点各抒己见,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生在这种讨论、不断协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每个人的智慧互相共享,用群体的力量完成意义建构。

郭思乐先生曾说过:“学问是头脑中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领域。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发现小学语文课堂讨论中的不足,针对问题去实施有效地解决策略,不断完善语文课堂讨论的过程,借助教师的力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自主完成意义建构。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语文课堂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