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教育需要从容之师

2024-07-02 11:27曹加明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6期
关键词:示范者淡泊教育者

曹加明

阅读储朝晖先生的《心平气和做教育》一书,笔者深受触动,作者对教育关注的热情和思考的深邃,促发笔者思考: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师?

平和的教育需要从容之师——教育是慢的艺术

心平气和地做教育,需要从容之师。如果教师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之理念,而是整天火急火燎地一味求快,追求“速成高效”,那么,教育就很难不落入“拔苗助长”式的跃进之泥淖;如果教育者内心浮躁,以发展经济的数字化指标来给学生定指标、“压担子”,那么,学生势必会被逼上急功近利、贪多求快的“终南捷径”,如此,则不免踏上浮躁、浅薄的虚空之旅。

唯有教师不骄不躁、不疾不徐,遵循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践行“慢慢走,欣赏啊”的理念,耐心引导,悉心触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引领学生成为平和、从容的谦谦君子,而不是沦为浮躁、浅薄的冒冒失失者。

平和的教育需要清醒之师——教育是立人的事业

平和的教育不仅需要从容之师,亦需要清醒之师。教育是立人的事业,而不是“制器”的产业,将工厂的模式化批量生产的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的做法,不仅是僵化呆板的,更是愚蠢颟顸的。

教育是立人的事业。叶圣陶曾经告诫我们:“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亦有真诚的提醒:“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那种将学生视为被灌输的容器和他者声音之传声筒的糊涂做法,不仅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且是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更是与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之要求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明白,教育乃立人之“公器”,而非一个集团延续与保持自身利益的“私器”;教育者更要清楚,教育既然是立人的事业,那么打着形形色色的旗号限制人、束缚人、蒙蔽人的看似精明的做法,就不仅是不合时宜的,更是有违立人之教育宗旨的。教师唯有做一个清醒者,才不会在教育教学中滑进以己“昏昏”,却想使学生“昭昭”的奢望之“泥潭”,才有希望成为立己达人的示范者。

平和的教育需要淡泊之师——教育是精神的生长

此外,平和的教育需要淡泊之师。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促发精神的生长。教育者自身一旦陷入物质化、功利化的发展误区,那么其格局就很难阔大起来,精神也就不易挺拔起来。以如此狭隘、逼仄的格局与委顿低迷的精神,何以成为学生精神生长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呢?

因此,教师要做精神上的洁身自好者,不仅不做有偿家教、课外补课的参与者,而且不做物质欲望的奴隶,而是做世俗生活中的简易者,做学生拓展格局、提升精神的前行者和促进者。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自觉地做淡泊之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立己追求上来;追求做淡泊之师,教师才不会落入物质欲望的“陷阱”而难以自拔,才能够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因材施教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实践空间;教者自身成为淡泊者,学生才不会甘心陷于格局狭小、精神委顿的外在名利圈子中“打转”。因为站在讲台上,教师本身就有一种示范意义,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平和的教育需要笃行之师——教育是生命的促发

心平气和做教育,亦需要笃行之师。因为教育是生命的促发,而“行胜于言”,教育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承、能力的习得,更需要笃行之师的激励和促发,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

正如《礼记·学记》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促发,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层面的事情,更是视野、思维、审美、生命层面的。教师要真正走进课堂,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学习活动,走向课外实践场所,与学生实现思想的碰撞、生命的促发。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平和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教师不仅要追求“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而且要促发学生追求“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实现生命自觉。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示范者淡泊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淡泊,在风骨之内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综述
淡泊才能明志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校长:留驻校史的“名片”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师角色定位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