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夏芸
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作业的设计也要基于单元视域,抓住核心概念,串联学习内容,促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合作、表达等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理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教师应通过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思维结果深刻化。
在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我以“玩转面积”为主题,抓住多边形面积的前联后延,设计情境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量感,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构建单元实践作业的整体序列
以大单元“面积”为主,依托“秋天的校园”这一载体,我设计了一系列实践作业,形成了作业实施路径。
创设真实情境 自主探究问题。学生是实践作业的主体,从实践作业的设计到实施再到成果展示,需要学生始终保持着探究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真实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间。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秋天的校园里,片片落叶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一片叶子有多大呢?多少片叶子可以铺满学校的包干区?哪片区域的落叶最难清扫?每个班的包干区有多大?
设计实施方案 规划核心任务。明确主题后,我结合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学习需求及认知偏好等因素,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发散思维,衍生新问题、新想法,建立问题智库:多少叶子产生的氧气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的需要?为什么冬天要给树木涂上白颜料?叶子下落的速度一样吗?如何测量叶子的周长、厚度、重量等,这些问题可以实现跨学科联动。
基于学生的自主探讨情况和问题选择,我初步确定了三个主问题以及一系列子问题。
问题1:如何测量叶子的面积?
问题2:学校包干区划分合理吗?
问题3:树木刷石灰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确定研究方向并规划核心任务后,小组可以着手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拓宽单元实践作业的实施路径
根据活动方案的设计,小组开展实践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聚焦实践过程中数学知识“面积”的本质,弥补书面作业的不足,逐步积累感官体验,进一步提升量感。
阶段活动一:怎么测量不规则叶子的面积?
在经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探究之后,学生能通过数格子或者转化的办法求出以上图形的面积,其本质是将不完整的面积单位变成完整的。在探究一片叶子的面积时,学生通过数格子、估成规则图形等方法,得出了一片叶子的面积,深化了对“面积”本质的认识。此外,学生还可进行叶片重量、周长等拓展研究。
阶段活动二:学校包干区划分合理吗?
首先,学生需要对学校的包干区分布有整体认识,但现有包干区分布图并不完善,缺少两个班级标注。为了更好地实施调研,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对五年级包干区进行走访,并绘制了包干区的草图。
包干区的形状各有不同,活动小组可自行选择工具进行测量。相对规则的区域,学生可以借助直尺、卷尺、米尺等工具进行测量,也可以借助身体尺(如一步、一臂、一庹),测量后再进行计算。相对不规则的区域,比如两侧楼梯的打扫面积、花坛内部的面积等,可以采用估测等方法。
测算出各包干区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包干区划分合理性的探究。五年级包干区主要是依据各班所在区域树木的多少以及落叶情况进行划分,7班和4班所在区域因为树木较少,平时落叶较少,因此分到的区域面积偏大;而3班和5班的区域中落叶是最多的,所以分到的区域面积偏小。尽管如此,依然有人认为包干区划分不合理。
为了清楚了解各班包干区每天早上需要清扫的落叶数量,我让各小组分工合作,以5天为观察周期,估测、记录落叶的数量,并完成表格,形成更加直观的统计图。
制作全新的包干区设计图。测算结果表明,3班、5班的包干区打扫最累,所花时间最长。结合探究结果,各小组为五年级包干区设计调整方案,并向学校提出了建议。
阶段活动三:树木刷石灰的面积是多少?
学校开展的“为树木穿新衣”活动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给树木刷石灰,那么石灰部分所在的面积是多少呢?树干近似于一个圆柱体,而刷石灰的部分其实可以近似看成是圆柱的侧面积,为后续圆柱表面积的学习奠定活动经验。通过前两次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自主讨论、评价并形成最终方案,从而有序地开展具体活动。
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目光不只放在树木上,周边环境也引发了他们新的思考:学校树木所在的花坛为什么是方形的?改成圆形花坛要怎么设计?所占面积是多少?对此,我们与美术教师联动,上了一节设计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草图实地测量并应用于实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关注到了圆的面积,主动思考圆的面积是否也能像多边形的面积一样利用割补法去探究,该实践作业又与六年级《圆》的单位知识互联,实现概念本质的整体呈现。
围绕多元评价展示实践成果。从选题到方案设计再到具体实施并获得成果,这是一次创造性学习活动。因此,要对学生的整个实践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量。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通过活动观察、活动报告、活动日志、活动访谈、活动评价量表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成果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以发布会、小视频、社交媒体等途径分享实践成果,并在成果评比中设置多个奖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优化单元实践作业的实施策略
从独立到关联,打破学科边界。单元实践作业中的内容是有连续性的,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更要注重关联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多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作业序列。例如: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以一个主题贯穿在不同学习阶段开设具有连续性的实践活动。单元实践作业还要具备综合性,在立足本学科、关联学科内知识的同时,突破固有的学科边界,多方面、多维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注重拓宽思维,实现跨学科学习。
从传统到新式,创新分享机制。传统的纸笔作业通常以表达、展示的方式呈现好的作业,缺少对作业过程的分享。而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组建战队、实地操作的单元实践作业,可以让单一的知识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展示实践思路与成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业展示环节可以保留原有的作品展、分享会、小报等呈现方式,也可以紧跟时代,开设直播、公众号等潮流方式,实时分享实践过程和成果。
从单向到多维,发展综合素养。原有的作业形式,重复、枯燥、单一,局限于本单元、本课时,而单元实践作业在将不同课时、单元、学科的散装知识进行整合的同时,改造作业情境,学生不仅要掌握特定单元的数学知识,还要经历探索、交流、合作、分享的过程,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统整,明确思维轨迹,激活思维层级,发展核心素养。
从实施到评价,达成以评促学。单元实践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对作业的改良与提升作用,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做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维度多元、评价主体多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实践作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多学科整合的情境任务,提出了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判断、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理解与应用的双向奔赴。
专家点评
“玩转面积”是一份高质量的主题实践作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体现了素养目标的进阶性。教师抓住单元核心概念,细化学科素养目标,架构主题作业进阶目标;第二,体现了主题内容的结构性。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差异和需求,结构化地梳理甄选序列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探索实施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第三,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性。“玩转面积”主题实践关注不同学段,打破学科边界,运用并整合美术、科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性实践研究,丰富教育教学形式,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杨明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学数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