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活力育人场

2024-07-02 08:23:01吴悦
教育家 2024年22期
关键词:学史精准数字化

吴悦

我们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校实践关键在于改变育人方式,用更智慧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打造一个育人场。这个育人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数字赋能使这个育人场更具智慧与活力,让学习者始终能够得到浸润式的培育和成长,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泛在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学校在区教育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泛在的学习环境,让有形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为无形无限的数字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天地。

数字化的常态智慧教室。学校的常态教室完成数字化配置全覆盖,完成智慧教学平台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和互动化。电子班牌显示学校新闻和学生的日常表现,家校互动和校长信箱模块让家长、学生与学校实现实时沟通。通过将所有教学设备接入物联网管理系统,我们实现了教室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用,使教学更加灵活和高效。

数字化的学习活动中心。学校建设了多个学习活动中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由智能化阳光房、植物自然研究实验室和屋顶花园生态农场三部分组成的自然和环境智能学习研究中心,通过实时信息采集技术,三个空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数字基座的信息集成,三个空间的植物观察探究物联设备实现统一管控和信息共享。让学生在数字化的“浇灌”下自主开展跨学科的环境学习。还建设了多功能跨学科创新教室、模拟飞行教室、校园电视台等学习活动中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数字化的五育学习空间。我校在各楼层共享区域建设了5个较大的开放式数字智慧空间,分别是学史空间、AI体育与健康融合空间、创新空间、艺术空间、科技空间这“五育”空间。这些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一楼的学史空间,既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内的大量资源,又有学校道法与历史教师编制的题库,二者融合成优质的校本资源。此外,学校基于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将“四史”“校史”知识融入可视化的历史实景互动场景中,让学习更具时空感和细节感。在个人挑战和对战等趣味学习形式中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数字赋能智能的学习内容

对学校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的是学校教育生态,也必然引领学习内容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内容是科学的、智能的,符合当前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既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要聚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赋能校本课程。在我校的信息科技课程中,我们融入算法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基础层次的学生,我们提供逐步引导的学习路径,重点讲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对于进阶层次的学生,我们设计更为复杂的项目和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高阶算法和数据结构应用,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在实战中磨炼技能,展现他们的算法设计和编程实力。

延伸拓展学习。我们依托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了“花园里的人工智能”单元教学方案,将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语音技术等内容融入单元教学。学生运用机器学习模型识别植物的叶片,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花园中的植物生长情况,利用视觉识别技术监测植物健康状况,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观察和思考,不断完善提升模型验证的识别准确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小任务,演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辨和创新过程。我们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融合跨学科知识,连接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助力学科实践。我们开发了生境花园课程,语文教师、科学教师等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实践。依托数字基座,师生共同建设娄山植物资源库;对接网上自然博物馆,深度了解昆虫标本;利用区生境网络,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以项目化学习为形式的生境花园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不仅得到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实验感知、电子技术、视频采播等学习内容,真正让人工智能学习成为学生的知识大餐。

数字赋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校实践除了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活力,更高效、更有智慧,我们从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出发,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营造“情境+互动”的学习场景。我们利用具体的情境和话题,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动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沉浸感受、互动交流、自主探究与协作。我们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教学环境更情境化。比如我校语文组进行的“沉浸式学习的智慧学习场景创设”研究,将语文学习过程放到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境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再如,人体的结构层次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认知人体构成中的一个难点,学校借助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可以自由操作,如旋转、分解、多角度分层观察人体的层次,在触控操作中更直观地观察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对照自身,虚实结合,极大地满足学生对人体构成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生命科学学习。

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管在学科教学还是跨学科教学中,我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在课前布置活动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完成学习任务,为课堂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语文》教材安排了《昆虫记》的名著导读,旨在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在上教版《生命科学》八年级课本中,学生也会学习到很多和昆虫有关的知识,因此,我们开展了以“博物馆中的《昆虫记》”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以完成《昆虫记》主题的一平方米博物馆策展为驱动任务,设计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整合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及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打造“数据+精准”的教学模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比如我校数学组开展的“纸笔同步精准化教学”的尝试,在教学中精准定位,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精准反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准评价,帮助后续学习减负增效。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的“三阶两定一动”的靶向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有两个“定”一个“动”,即课前定学情分析、定教学目标,动态推送学习资源;课中定教学策略、定评价标准,动态调整教学深度、广度和节奏;课后定分层教学方案、定个性辅导策略,动态完善高精准数字作业。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靶心,依托纸笔作业的伴随式数据分析,以学定教,教、学、练、评环环相扣,实施靶向教学,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学史精准数字化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0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8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