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东方园林,让跨学科任务自然地发生

2024-07-02 16:28:37张蓉芳卓小利董丽红
教育家 2024年22期
关键词:北海公园北京四中古树

张蓉芳 卓小利 董丽红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伴着熟悉的歌声,北京四中师生走进“一墙之隔”的北海公园,在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里开展跨学科学习。

新课标背景下,北京四中跨学科研究团队与北海公园深度合作,面向初一年级,开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品园”跨学科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课程名“品园”二字,取自中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的著作《品园》。“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园林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是历史,更是文化。在园林这一核心主题的统整下,依据学情和学科特点,“品园”课程从“品北海智慧”“品北海文化”两个角度出发,以“古建”“古树”“古文”为学科连接点,融合了语文、美术、历史、数学、劳技、物理、生物、化学、地理9个学科。

调研团城古树,领会科学智慧

围绕“如何保护团城的古树”这一核心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北海公园团城,开展实地考察与研究,探寻团城古树生长良好的奥秘,从古树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及“灌溉”系统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与方法,领会古人建造团城及养护树木的智慧。

团城的古树是北海公园的“活”文物,这些古树有着丰富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各科教师和北海公园科技科科长高苏岚的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跨学科探究。 围绕“团城古树名木普查”项目,他们记录古树名牌上的信息,测量古树胸径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白袍将军”和“遮荫侯”这两棵名木的故事;使用红外二氧化碳测定仪跟踪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湿度等相关数据,并在实验室利用控制变量法配制土壤溶液;观察团城的整体设计、排水口、地面的青砖等,由此构建模型,绘制团城的雨水渗排系统设计图……基于探究实践的跨学科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有学生在项目结束后继续对古树进行了调查与探究,并参加了中学科学类项目评比。

对初一学生来说,撰写调查报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首先在课上结合调查报告案例,介绍了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带领各小组讨论,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调查报告的主题,探讨如何查阅文献、处理数据等;最后在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调查报告的架构、科学表达、图文呈现等给予及时指导。完成一篇合格的调查报告,需要经过3—5次的修改和无数次的沟通。此过程能够使同学们感受到撰写调查报告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贴近学情与兴趣,融合情境去创造

文创来源于文化,是创意的过程,富含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品园”课程中的文创项目将有深度的园林文化以文化衍生品的方式呈现,更贴近初中生的学情与兴趣,也融合了情境与创新意识。

该项目主要涉及美术、历史、数学和语文四个学科。学生围绕着“如何从北京四中的视角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北海公园文创”这一主题,首先通过实地采风,了解北海公园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景观特征等;其次通过收集资料,提取北海公园的文化元素及价值;最后,结合北京四中的校园文化,发挥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文创成果,表达自己对园林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园林之美的体悟。

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关键问题:什么是文创?优秀的文创是什么样的?如何设计文创?如何为北海公园设计独特的文创?如何挖掘北京四中与北海公园的文化共性?如何使我们的文创更有受众?这些问题引领着学生持续思考,走向创造。在采风和调查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提炼的北海公园元素,如白塔、琼岛春阴碑、濠濮间、九龙壁、荷花、绿头鸭等。从中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经历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分小组归纳分类自己提炼的元素,将具象上升到抽象层面;教师适时分享各个博物馆的优秀文创作品,大家一起讨论总结优秀文创产品的共同点,如巧妙结合时代特点、具有美观性与实用性等。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设计进度,利用评估单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文创项目成果斐然。曹修齐创作名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镂空龙形书签,突出北海代表性建筑九龙壁中“龙”的精美构思和巧妙设计,采用“升龙”形象作为龙年限定款文创,寓意新的一年蒸蒸日上;周诗岚将四中的缩写“BHSF”与北海公园的代表形象白塔相结合,设计成冰箱贴,表示北京四中和北海公园的比邻而居和友好合作;张子默将琼岛春阴碑和四中代表性元素银杏叶相结合,创作联名款钥匙扣……

在完成文创制作的同时,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文案,阐述自己的创意构思,并在汇报中口头讲述。文创设计的过程,也是欣赏美、创作美的过程。文创设计项目锻炼了同学们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创造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理解。

一副楹联,凝练五龙亭的古今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并不是为了跨而跨,而是在完成任务时自然发生。例如在春夏实施的“为五龙亭写楹联”项目,学生在认读、理解北海楹联的基础上,进阶为写楹联。楹联需要展示五龙亭的特色,不止于纸面上的学习,更要实地去考察。

“品园”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临近傍晚,学生在公园里除了欣赏到五龙亭飞金走彩、犹如巨龙的建筑特点,也很快能发现生活在此的数百只北京雨燕。每年春天北京雨燕从南非迁徙回京,在五龙亭的藻井或檐下筑巢繁殖,7月离开北京。它们成群飞舞,盘旋在五龙亭的上空,形成春夏独特的景观。学生对北京雨燕生发出兴趣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观察北京雨燕的形态和行为,并进行科学探究,思考野生鸟类如何与古建筑和谐共存。

该项目以文学创作活动为主线,融入了历史文化、建筑原理和生物知识。在理性的观察和纷飞的情思中,学生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楹联作品。梁羽嘉、王悦宁在交流中共同写下“桥缀烟波五龙戏,檐拱夕阳雨燕啼”,王矜苏、王开阳共同创作了“杨柳风轻燕起舞,五亭雾萦龙绕檐”,张蕊瑶创作了“五龙腾飞,镜湖起涟漪;京燕归家,与君共一杯”。

在三轮课程实施中,北京四中跨学科团队不断探索,与北海公园一起,开发出有趣又有意义的“品园”课程项目群,并根据园林的四季变化,设计“春夏版”和“秋冬版”项目,形成了丰富而有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和任务,指向学生“4C”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合作)的培养。四时妙景,日涉成趣。“跨”不是目的,而是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出于需要,自然整合,以加深学生对问题、对世界的理解。

专家点评

北京四中与北海公园合作开发的“品园”跨学科学习项目,充分利用了北海公园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资源。园林主题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同时因其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成为跨学科学习的极佳选择。教师围绕园林主题,设计了古树调研、文创产品设计等任务,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合作能力,促进了他们对园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力的提升。通过“品园”课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中小学校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范例。

——梁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北海公园北京四中古树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甘肃林业(2023年6期)2023-12-28 11:48:34
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初探
中国教师(2022年7期)2022-05-30 10:48:04
游北海公园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北海公园盆栽荷花无土栽培初探
北京园林(2021年2期)2022-01-19 02:17:30
古树炼成记
凝聚百年历史 焕发青春活力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
教育家(2016年29期)2016-09-26 06:59:57
北海公园
古树绿荫
中国火炬(2015年6期)2015-07-31 17:25:48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海阔天空
扣篮(2014年1期)2014-03-04 19: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