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在整合思维基础上的高中语文跨学科路径打造方案

2024-07-01 20:54刘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跨学科高中语文

刘艳

摘 要 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也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时代,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变得更容易打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基于整合思维,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然后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打造跨学科教学路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实践机会,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 整合思维 高中语文 跨学科 教学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在语文课堂开展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整合思维,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整合进语文学科,拓展语文学科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语文概念。罗杰·马丁在其著作《整合思维》中指出,整合思维就是敢于从不同事物中找出共同点,透过现象看出事物本质。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在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下,对多元主体、丰富资源和复杂情境的内在联系的考查和利用,学科实践呈现出动态化、重整合、开放性的特征,非常契合“整合思维”这一思想。基于整合思维,从如今提倡的单元整体教学入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打造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

一、整合语文教学要素,理解跨学科概念

语文教学要素指的是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整合教学要素的教学模式,它从知识出发,以思维品质,尤其是整合思维的培养为重点,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综合化的大概念,为教学树立了总体目标。要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就必须关注课文内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内化语言规律,使学生个体形成言语经验,然后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语文教学要素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基础,尽管新时代下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日益紧密,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存在界限,这种界限无法抹除,语文课堂应当保持语文的学科特色,因此语文教学要素是课堂本体。

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采取了“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设计模式,具有较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要素。教材里每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都有关键词,这是理解教学要素的原点。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劳动观,体裁多为新闻报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在报道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时,涉及转基因、遗传学的相关知识;《“探界者”钟扬》一文记录了钟扬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去西藏采种子、科学考察的故事,其中涉及植物学的相关知识。由于这两篇文章都与生物学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调换教学顺序,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讲授。在讲解文章时,教师要紧扣体裁特性,让学生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体会文章在描绘人物时,抓住典型事件,突出人物形象,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记录历史事件的特点。在讲解语文知识时,学生必然对文章中出现的杂交水稻、孟德尔、拟南芥等生物学相关知识抱有疑问——什么是杂交水稻?什么是孟德尔遗传定律?如果让你总结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势,你该如何描述?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利用教师补充的学习资源,自行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投入实践,也对文章中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该单元导语中“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效果。这种从语言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路径,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整合知识形式,打通跨学科壁垒

跨学科整合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致力于打造知识框架,重记忆而轻运用,重理解而轻创新,且这些知识大多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不利于学生整合思维发展。在跨学科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和交互感,而且也具有更多运用知识的机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给跨学科效能的释放造成了阻碍,要处理好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在平时生活中加强知识储备,形成深刻的学科理解,还要在课堂上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跨学科教学的研学效能是通过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重组知识体系实现的。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每个任务群都可以相互融合、重组,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无疑为释放跨学科教学的研学效能提供了一定的抓手。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可以与“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这些诗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学习活动:如果让你给诗歌选择配乐,你会选择哪一(几)首,请结合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基调、节奏韵律阐明理由。这一活动需要小组分工,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然后在课堂上以“诗朗诵+配乐”的形式呈现。学生收集资料、整理配乐的过程,就是整合思维,将诗歌的思想性和音乐的艺术性相结合,升华文学和音乐作品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为学生,尤其是那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学生在自主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理解郭沫若和闻一多在创作诗歌时所抱有的情感与思绪。这样的任务群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跨学科思维

从认知发展上看,跨学科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跨学科教学,构建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可以为他们的整合思维发展提供精神枢纽。但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个体因素,并非所有高中生都能构建出这样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跨学科教学,而应当先为学生提供支架,并适当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要使得跨学科知识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寻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结点,然后从联结点出发,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让知识情境化、真实化。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前,要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匹配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三种策略实现二者的匹配,即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取向。学科知识整合取向是教师实行跨学科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生活经验整合取向与知识的情境性息息相关,在真实情境下,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效率远比单纯的讲解和灌输效率更高。如果学生本身不具备吸收知识的相应背景或生活经验,教师就应当考虑先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背景,或者修改教授的知识。此外,研究性学习整合取向是一种高阶思维整合取向。在这种取向下,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合作,自己解决问题,是一种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模式,对师生能力要求较高。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备资源整合的条件,而且也适合进行大单元教学。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以此为依托,将这首诗和《望岳》《秋兴八首》《客至》结合起来,形成群文教学,构成一个新的单元,而叶嘉莹的《叶嘉莹说杜甫诗》可以作为助读材料。所选的作品体现出诗人杜甫生涯的转折与思想的变化,加上助读材料辅助,学生可以逐渐把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化和个人人生境况的关系,学会知人论世的手法。由于诗人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诗时,如果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饱含的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思,就必然要补充作者的生平和唐朝在安史之乱期间动荡的社会样貌。由此,历史知识便能和语文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顺畅、自然,体现出跨学科教学体系化、整体性的特色。

四、整合学习方法,指向大语文概念

学生自学课文时,往往会采取记忆、默读、背诵的方式,这种零散、低效的学习方式亟需整合。层次化、体系化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思维的关键点,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保单元总体目标和所有细化目标都能得以实现。由于大单元概念的层次性、逻辑性,这种教学模式超越了重在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固定学科知识的锚点。单元大概念的上位概念是跨学科大概念,通过跨学科教学由面及点,可以让学生掌握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理解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利用多样化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评价和成果展示。学生在以上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在上述四个步骤中,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因此尤为重要。由于教与学呈一体两面的关系,不可分割,故而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可操作的活动。在安排活动前,教师应做好整体规划。首先,阅读材料应当涵盖各个科目;其次,材料的呈现方式应当多样化,文本、图片、短片、电影都是可以采用的形式;最后,活动本身应当富有情境性,贴近学生生活,且必须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围绕专题跨学科、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探讨。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选文都为先秦时期表达诸子百家思想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案时可以从这一点展开,确立的总体目标应当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升学生阅读古文、理解古文的能力;第二,深入学习古文后,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并运用到口语交际、演讲等真实场景中;第三,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并与当代文化下的哲学思潮进行比较。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考虑文章与哲学、政治学的联系,找准结合点,引发学生对文学经典中蕴含的文化遗产的思考。学生可以探讨和思考如下问题: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表达?怎样理解和评析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哲理性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派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甚至观点彼此对立?它们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确立目标和问题后,学生应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学习文章,分条总结其中的观点并对其展开思考与讨论。然后,教师再补充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也可以引入传统哲学对现代哲学家产生影响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这种从记忆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从运用到创新的学习模式,正是跨学科教学整合思维的体现。

五、结语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对文本的讲解和重复性的操练,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者说高阶思维能力,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语文学科的整合思维能力需要从语言知识出发,将知识转化为言语经验,再从经验转化为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单元教学视角出发,结合《新课标》中提倡的学习任务群,打造跨学科教学路径,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当然,目前跨学科教学尚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教师需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为本,以实践活动为归宿,以巩固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标,发挥跨学科教学在扩充知识面、提升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优越性。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跨学科高中语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