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伟
摘 要 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延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的文明古国当中,唯有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过,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韧性。这种韧性如何为当下的初中生所感知,中华文化又如何在学生的心目中真正扎根,学生在接纳了文化之后又如何形成文化自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依赖于文本解读。在文化的视角之下解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从人格、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体会因为文化脉络的存在,作者和读者对周总理怀念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 文化视角 《周总理,你在哪里》 人格 语言 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核心素养。对于文化自信,新课标的描述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周总理,你在哪里》已经重新回归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当下的初中生有机会再次通过这篇课文,感受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感知全国人民对他的爱戴。本文尝试在文化视角下,进一步解析其新内涵。
一、文化视角下的人格
很多人在读了这篇作品之后,都会自发地将作品与周总理的伟大人格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基本观点之一也就是因为周总理有着伟大的人格,所以他的人民才会无限怀念他。当这一观点形成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文化的存在了,而将周总理的人格放到文化视角之下来理解的时候,便可以看到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的一个典故是周总理年少的时候曾经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这里,周总理没有将自己的读书目标放在颜如玉和黄金屋上,而是放到了中华崛起上,这实际上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平天下”的体现。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精辟表达,而能够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寥无几人,但周总理一定是其中之一。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周总理几近完人,正是这种完美人格让几乎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感叹: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如此再去理解课文当中的一些描述,就可以发现当“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喊的时候,这里所说的“我们”其实并不只是泛指,而是确指“你的人民”,在周总理与人民之间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保护与被保护、奉献与被奉献的关系,何尝不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所追求的执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呢?
当然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还不足以彰显出周总理的人格,此处还有必要从革命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解读。作为从炮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家,周总理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无限的,革命文化与人格魅力在周总理的身上相互映照,在成就了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同时,也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视作是一篇革命文化作品,在对该作品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要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革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来体悟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当代性和具身性,让学生深入把握革命文化文本的审美特质。如果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以审美活动为核心去设计教学,那就可以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
二、文化视角下的语言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也是最精练的语言,人们之所以喜欢诗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可以从这些经典的语言当中读懂一个道理,或读透一个世界。
诗歌语言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总是有着独特优势的,读者在读诗歌的时候之所以情感的心弦容易被波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歌语言所表征的文化与读者的文化理解之间会形成一种共振。这里所说的文化具有显著的通俗特征,即使一个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但只要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的,就必然会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一些朴素认知。事实上在周总理那个时代,接受过系统文化教育的人并不多,真正能够读出并读懂柯岩这首诗歌的人也不多,但在这些人当中只要能够听到这首诗,那心中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就一定会被激活,这就是语言的价值,这就是文化视角下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
所以带着这样的观点再来看诗歌语言时,就会发现其中的语言描述实际上是很朴实的。比如第一段当中,没有用华丽辞藻来形容周总理,但就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我们的好总理”就足以打动亿万人民的心,“你的人民想念你”就足以让无数人感伤。再比如诗歌的最后两段:用“在这里”的多次重复,用“想念你”的多次重复,实际上正可以表现出人们在想念周总理的时候,那种自然而然的重复与念叨……可以说正是这些朴实的语言将人们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朴实的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通俗表达,某种程度上讲又正是文化的产物。无数个普通老百姓其实都是朴实无华的,对人的好感往往也只是用一个“好”字来形容,这个字当中包含着无数的情感,这个字当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三、文化视角下的心理
熟悉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创作于特殊的年代。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们对他的怀念没有丝毫淡化,反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更需要倾诉。这是一种被压抑之后的呼喊,是在寻找对周总理怀念的心理突破口。
尽管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尽管人们自由的情感被抑制了多年,但无论是作者柯岩,还是诗歌中所说的“我们”,无论是能够直接读懂诗歌语言的知识分子,还是读不懂诗歌但却淳朴善良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身上所留下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并没有随着特殊年代而消失。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文化的传承或许也需要历史的风吹雨打,使流传下来的文化历久弥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可以发现这种怀念之情是质朴的,人们就是念叨周总理的好,人们也是盼望这个时代会变得更好;所以在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时候,何尝又不是在呼唤美好的未来在哪里呢?
所以当有人说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的时候,更需要知道这首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正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的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的完美结合。所有的这些美都是以文化来奠定基础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带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进行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朴素的文化去理解的。同样的根系当中演绎出来的文化,让作者柯岩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生花妙笔来进行表达,让读者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朴实理解去感受。在表达与感受之间,实际上也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共振,这种心理共振之所以能够发生,又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让两者之间有了同样的频率。
总体来说,在文化的视角之下来解读《周总理,你在哪里》,确实可以因为文化脉络的存在,而让作者和读者对周总理的怀念同频共振,而在这种共振当中,又可以让文化得以向当下的学生流传。
[作者通联:山东德州市第五中学]